对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重新思考
内容来源初中教师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人类已经逐步迈入了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同时,知识超速积累与信息高度传播的社会也酝酿着人类生存方式与实践方式的深刻转变。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与实践的主导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对教育,尤其是对学校教育要进行重新思考。
一、信息化社会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化社会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新经济”是在充分信息化的社会中发展的一种经济,也即通常所说的“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其本质内涵是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信息化社会有几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信息化社会的经济,即“新经济”,是一种网络经济,并且是与信息结合在一起的网络经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出现将使整个社会在未来的十年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新经济”也是一种知识经济,是与人的创造性密切相关的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与其之前的社会的重大差别在于:以前社会的主题是在社会中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而信息化社会的主题是人,是尽可能多地发挥人的潜能,让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创造无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因此,人力资源成为信息化社会里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最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第1页 共9页
第三,信息化社会的人们的认识方式与实践方式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在这里,以电脑特别是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时空”超越了物理时空的框架。信息时空的特点是空间时间化、时间精神化。这种虚拟的信息时空与以往社会的固定时空截然不同,因此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二、对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进行重新思考的理由 (一)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改革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人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具备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有人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现代化的意识。信息化社会要求人具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现代化的意识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人应当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开拓精神和未来意识;二是人应具有民主意识,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地发展个性;三是人应当具有人文精神。
第二,较高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社会里,人要掌握信息技术,否则不能成为时代的主人。一个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的人应有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能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二是能熟练、准确地评价信息;三是能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第三,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的时空界限越来越模糊,基于信息、多媒体、网络的自主学习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第四,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在信息化社会里,在各科知识划分得越来越细的同时,知识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具备多种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通才”在信息化社会里将具有更灵活的选择性和更自由的生存空
第2页 共9页
间。
第五,具有合作共事能力和良好的个性。信息化社会的开放性带动科技与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表明,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这就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解和沟通意识,具备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以及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信息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1.新的实践方式使社会受到冲击
首先,在信息化社会里,人类的实践活动大多建立在信息网络搭建的技术平台上,一旦离开了信息网络,社会马上就会陷入瘫痪。所以说信息化社会是极端脆弱的。其次,信息化的方式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使社会面临着新的两极分化。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意味着财富与权力,信息化使社会人分成两个群体,即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同样,信息化的实践方式也将世界分为信息强国与信息弱国,信息强国因信息产业的巨大优势而称霸全球。
2.新的实践方式使人的发展受到了冲击
信息化社会的主题是人,人的价值在此得到了无限的提升。人在信息的海洋里奋力劈波斩浪的同时,也常为险滩、暗礁所伤。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信息化方式使人体功能逐步退化。信息化的实践方式使人从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中出来,从而使人的身体活动日趋减少,一切由电脑代劳,致使人的脑力也逐步退化。
(2)信息化的实践方式引发了一连串的心理危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的超载、过剩以及大量无序信息构成的信息污染成为这一社会的顽症。信息污染也给人们带
第3页 共9页
来了极大的生理伤害,其症状表现为健忘、头痛、失眠和脾气暴躁等,在心理上表现为敏感、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意志力下降和理性的丧失等。人长期在孤寂的环境中工作,必然引起紧张、孤僻、冷漠和麻木等心理问题。
(3)新的实践方式引发了新的道德危机。20世纪工业社会里形成的物质对精神、科学对人文、人才对人格、人力资本对终极关怀和工具性教育对人本性教育的排斥等问题,在21世纪初不仅不可能消失,而且有可能加剧到否定人的价值的程度。再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空间的自由性,人们面对没有生命的信息,处理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象,长期的情感淡漠与心理孤僻会使人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缺失。因此,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重新关注道德问题。
(4)新的实践方式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网络使人的实践活动突破了自然时空的,可以利用高新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无拘无束地交谈与沟通,然而这只限在Internet上。而这种仅靠电子联系的交流是难以构筑默契合作的真诚与信任的。另外,由于网络的封闭性特点,人们沉湎于网络交往,其实是淡化了现实生活中原有的面对面的交往关系。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人仅仅是一个符号,在符号与符号加强联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被疏远与弱化。因此人际关系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
三、信息化社会中的学校教育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化为实践方式改变了学校教育生存的内外环境,从学校有限的现实的时空扩大到虚拟的无限的思维空间。信息化的实践方式也使学校教育的内容从书本、教材上的知识扩大到电脑网络输送的信息。信息化
第4页 共9页
的实践方式给人类社会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一)对信息化社会的学校教育的一般认识
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今天,社会也由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转型,学校教育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
1.学校教育的功能
从宏观上讲,教育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对社会的功能,包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功能;二是对人的功能,即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协调与发展。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活动,必须承袭教育的所有内涵。可见,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学校教育对人的功能则体现为促进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信息化社会中,由于社会所需的人才的标准已发生了改变,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新制定其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再生产”机构,它通过知识的特殊配置再生产出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其主要职能之一是传授社会人才所需要的各种知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今天,新型的“虚拟学校”与“网络教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知识的传播已不一定非要通过学校这一传统的渠道,也可以通过其他更多更便捷的途径。
2.学校教育的一般任务
虽然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播功能受到了强烈的质疑,但学校教育因其专门性、性与稳定性等特点,仍在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学校必须对其自身的职能和主要的任务进行重新审视。以往通常把学校教育的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1)传授知识与培养儿童的
第5页 共9页
基本技能;(2)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3)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在人的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打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给学生以今后顺利进行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地获取知识以及发展做好准备,同时又必须致力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的这些任务的完成又必须通过德智体美等学科课程的开设来进行。
信息化社会网络的最大功能其实是提供信息,但信息并不等于知识,也不等于智慧,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认知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播信息与教授知识。同时,也由于网络只能停留在信息层面上,学生往往难以自发形成结构性的知识,也难以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个性的参与。因此,信息化社会的学校教育应逐步弱化“教”功能,逐步提升“育”的功能。
(二)信息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信息化
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为学校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信息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人类历史上虽曾有过许多技术,但能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却是凤毛麟角。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性影响的技术。学校教育信息化适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它的作用有:第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书本化教材的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或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的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
第6页 共9页
内。第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并为其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目前国内许多学校应用多媒体CAI时,主要是为教学重点、难点提供演示,信息技术的使用权仍控制在教师手中,这实际上仍没有摆脱“教师中心”的观念。第三,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学校教育环境的时空,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生活引入课堂。另外,网络使学校与社会连为一体。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在伯克利的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研制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允许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
(三)信息化社会中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上面我们提到,信息化的社会实践方式正在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在带来一系列的便捷与优势的同时也为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多的迷茫与困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学校教育应当为消除这些困惑与弊端做出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方面。在信息化社会,学校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学校教育应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脱节的,与生产或企业部门也是不联系的。因此,学校有“象牙塔”之称,儿童进入学校,如同进入脱离社会的封闭场所。学校自成体系,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虽然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曾分别提出“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但事实上只折射了社会极有限的方面,真实的社会远比学校复杂得多。在此教育制度下,人的一生也截然分成在校学习阶
第7页 共9页
段和毕业后的工作阶段。而在信息化的社会里,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学校应打破其封闭的体系,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开放,包括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同时学校的开放应向学生的“可能世界”开放,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现实世界”的开放。
2.学校教育应从机械走向互动
以往的学校教育总是单方面地预先规划好学生学习活动的进程,然后学生便按预先设置好的进程走,没有变化也没有超越。学校将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体,没有自己的愿望也没有自己的情感。事实上,学生是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意愿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思想与个性的人。因此,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学校教育应该把“单调的预设变成有机的创造”,把机械的培养模式变成有机的、生动的模式。从积极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出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的原则,使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命个体。
3.学校教育应从注重“教”转向注重“育”
学校教育向来以教学作为其工作的重心,同样,教师也以教书作为其重点。学校教育通常把一切都当成知识来教,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学校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只教关于道德的知识,而对于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意志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却没有重视,致使很多学生在讲起理论时可以滔滔不绝,但在具体的道德情景中却缺乏起码的道德感。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到“育人”上面。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舒适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学校的环境来感染人,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8页 共9页
来熏陶人,通过学校开展的活动来塑造人。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减少信息化社会里经常困扰人们的种种问题,如前面提到的新的实践方式给人带来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校内与校外学生的人际交往,以便消除信息化、网络化的实践方式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内容来源初中教师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