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来源:华拓科技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4177158 A(43)申请公布日 2022.03.15

(21)申请号 202111549030.4(22)申请日 2021.12.17

(71)申请人 桂林医学院

地址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

区致远路1号(72)发明人 陈卉 林世源 赵颖 李然 

方瑞阅 (74)专利代理机构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代理人 杨雪梅(51)Int.Cl.

A61K 9/51(2006.01)A61K 36/258(2006.01)A61K 47/34(2017.01)A61K 47/3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A61K 47/36(2006.01)A61K 47/42(2017.01)A61P 9/00(2006.01)B82Y 5/00(2011.01)

CN 114177158 A(54)发明名称

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包括模型药物三七总皂苷(PNS)、PLGA纳米粒、修饰纳米粒的三甲基壳聚糖衍生物和麦胚凝集素(WGA),其中,所述三甲基壳聚糖衍生物为TMC‑Cys和TMC‑VB12。本发明纳米粒是以在心血管方面疗效确切的PNS为模型药物,选择适宜规格的PLGA为载体材料以增强载体与PNS的亲和力,达到提高纳米粒包封率和增强纳米粒的滞留效应的目的;使用TMC‑Cys、TMC‑VB12为包衣材料,利用静电力吸附的原理制备包衣纳米粒;或通过碳二亚胺法将WGA接枝在PLGA上制备纳米粒。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纳米粒在TMC、Cys、VB12及WGA的作用下,能够增强其在肠道的黏附性和内吞作用,促进三七总皂苷的口服吸收,可作为提高BCSⅢ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一种潜在选择。

CN 114177158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其特征是:所述纳米粒包括模型药物PNS、PLGA纳米粒、修饰纳米粒的三甲基壳聚糖衍生物和WGA,所述三甲基壳聚糖衍生物为TMC‑Cys和TMC‑VB12,是通过对TMC进行巯基化修饰和VB12与TMC化学键和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其特征是:所述模型药物PNS的用量为30~60 mg,其中,Rg1、Rb1、R1三种成分的包封率在60%90%之间。

~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先将PLGA和乳化剂溶解于油相中;步骤2:再将 PNS 溶于内水相溶剂中,将内水相注入油相中,涡旋均匀,并在冰水浴下超声后得到初乳;

步骤3:将得到的初乳倒入含1%PVA(w/v)的包衣材料的外水相中,充分涡旋后探头超声得到W/O/W型复乳;

步骤4:将制得的复乳分散于含有1%PVA(w/v)的包衣材料分散液中,室温下低速搅拌,

冷冻干燥,即得TMC衍生物修饰的PLGA纳米粒。减压旋蒸除去有机溶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所述载体材料PLGA为LA:GA=50:50,分子量为1 kDa的PLGA,用量为30~70 mg;

所述乳化剂为司盘80、LABRAFILM1994 CS中的一种,乳化剂用量为0.02~0.06 mL;所述油相为二氯甲烷、二氯甲烷与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所述二氯甲烷与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9~9:1;油相用量0.5~2 mL。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所述内水相溶剂为pH7.4的PBS溶液、1%泊洛莎姆188、超纯水中的一种,内水相溶剂的用量为0.1~0.3 mL。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中外水相用量为3~5 mL;步骤3和步骤4所述包衣材料为TMC‑Cys与TMC‑VB12,质量比为3:1~1:3,浓度为0.3~0.6 mg/mL;

步骤4中包衣材料分散液的用量为10~15mL,分散液在室温、转速50~200 r/min下搅拌1~3h。

7.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取PLGA纳米粒,用pH7.4的PBS溶液涡旋分散形成混悬液;步骤B:上述混悬液中加入EDAC/NHS的PBS溶液,活化1~3h,离心后用PBS溶液洗涤;步骤C:洗涤后再加入含有WGA的PBS溶液,4℃以下孵化12~20 h,离心除去游离的凝集素,将沉淀得到的纳米粒用0.1 mol/L乙醇胺溶液涡旋再分散,室温下孵化1~2 h,离心,洗

冷冻干燥,即得WGA修饰的PLGA纳米粒。涤后收集沉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A所述PLGA纳米粒用量为2 mg,采用LA:GA=50:50,分子量为1kDa的PLGA作为载体材料制备而成。~8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B所述EDAC与NHS的投料质量比为2.8:0.12,EDAC浓度为3%~5%。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C所述WGA用量为0.1~1.0 mg。

2

CN 114177158 A

说 明 书

1/5页

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以三七总皂苷(PNS)作为模型药物进行BCSⅢ类药物的黏膜黏附微粒给药系统研究,具体是一种能够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中药口服制剂是临床上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许多中药成分被证明在体外试验中具有较高活性,但经口服给药后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尤其是丹酚酸、葛根素、小檗碱、水飞蓟素、三七总皂苷等BCS Ⅲ类药物成分)存在肠道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普遍观点认为,肠道上皮组织透过性低以及肠道稠厚的黏液层被认为是影响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原因。

[0003]纳米粒是一种可以负载一种或多种药物的具有纳米级尺寸的药物体系。因其具有量子尺寸效应、且兼有比表面积大、易于表面修饰等优势,所以在药物传输、控释等方面均有其特点。通常纳米药物载体有脂质体、聚合物胶束、树枝状聚合物、碳纳米管、量子点等多种形式。其中可生物降解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是被美国FDA批准,可用于临床的合成药用高分子材料,是目前制备纳米粒给药载体的首选材料。但未经修饰的PLGA制成的纳米粒自身有极强的疏水性,并且缺乏细胞特异性结合位点,因此当口服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停留在胃肠道被吸收,大部分药物将未经吸收便排出体外。[0004]综上所述,提高给药载体的生物粘附性可以使制剂与胃肠道黏膜等的接触更加紧密,能够显著延长制剂在胃肠道中的滞留时间,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此,本发明以PLGA为载体材料,然后对其包衣材料进行结构修饰以提高生物利用度,或者以麦胚凝集素(WGA)修饰的PLGA作为靶向组成部分制备纳米粒。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该纳米粒是以PNS为模型药物,结合壳聚糖衍生物的肠道黏膜促渗作用,协同VB12介导的肠上皮细胞内吞作用,构建的一种新型口服微粒给药系统,促进药物在肠道的吸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该给药系统的构建,将为PNS的口服新药开发提供实验支持,更为BCSⅢ类中药有效组分药物开发更多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0006]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上述纳米粒的制备方法。[0007]为实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包括模型药物PNS、PLGA纳米粒、修饰纳

米粒的三甲基壳聚糖衍生物和WGA,构建一种新型口服微粒给药系统,其中,所述的PNS是三七的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保护心肌的作用,所述三甲基壳聚糖衍生物为TMC‑Cys和TMC‑VB12,是通过对TMC进行巯基化修饰和VB12与TMC化学键和得到。[0008]所述模型药物PNS的用量为3060其中,Rg1、Rb1、R1三种成分的包封率在60%~

~ mg,

3

CN 114177158 A

说 明 书

2/5页

90%之间。

[0009]为实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先将PLGA和乳化剂溶解于油相中;步骤2:再将 PNS 溶于内水相溶剂中,将内水相注入油相中,涡旋均匀,并在冰水

浴下超声后得到初乳;

步骤3:将得到的初乳倒入含1%PVA(w/v)的包衣材料的外水相中, 充分涡旋后探

头超声得到W/O/W型复乳;

步骤4:将制得的复乳分散于含有1%PVA(w/v)的包衣材料分散液中,室温下低速搅

拌,减压旋蒸除去有机溶剂,冷冻干燥,即得TMC衍生物修饰的PLGA纳米粒。[0010]步骤1所述载体材料PLGA为LA:GA=50:50,分子量为1kDa的PLGA,用量为30~70 mg;

所述乳化剂为司盘80、LABRAFILM1994 CS中的一种,乳化剂用量为0.02~0.06 mL;所述油相为二氯甲烷、二氯甲烷与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所述二

氯甲烷与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9~9:1;油相用量0.5~2 mL。[0011]步骤2所述内水相溶剂为 pH7.4的PBS溶液、1%泊洛莎姆 188、超纯水中的一种,内水相溶剂的用量为0.1~0.3 mL。[0012]步骤3中外水相用量为35步骤3和步骤4所述包衣材料为TMC‑Cys与TMC‑VB12,

~ mL;

质量比为3:1~1:3,浓度为0.3~0.6 mg/mL;

步骤4中包衣材料分散液的用量为10~15mL,分散液在室温、转速50~200 r/min下

搅拌1~3h。

[0013]为实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促进BCSⅢ类药物口服吸收的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取PLGA纳米粒,用pH7.4的PBS溶液涡旋分散形成混悬液;步骤B:在上述混悬液中加入EDAC/NHS的PBS溶液,活化1~3h,离心后用PBS溶液洗

涤;

步骤C:洗涤后再加入含有WGA的PBS溶液,4℃以下孵化12~20 h,离心除去游离的

凝集素,将沉淀得到的纳米粒用0.1 mol/L乙醇胺溶液涡旋再分散,室温下孵化1~2 h,离心,洗涤后收集沉淀,冷冻干燥即得WGA修饰的PLGA纳米粒。[0014]步骤A所述PLGA纳米粒用量为28采用LA:GA=50:50,分子量为1kDa的PLGA作

~ mg,

为载体材料制备而成。

[0015]步骤B所述EDAC与NHS的投料质量比为2.8:0.12,EDAC浓度为3%~5%。[0016]步骤C所述WGA用量为0.11.0

~ mg。

[0017]本发明的优点是:

1. 本发明提供的纳米粒是经过TMC衍生物和WGA修饰的PLGA纳米粒,借助TMC打开

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合Cys的黏膜黏附作用和VB12与WGA的促内吞作用,增强PLGA纳米粒在肠道内的粘附性并促进肠道内吞作用,通过多种机制共同提高PNS等BCSⅢ类药物的口服吸收。

[0018]2. 本发明提供的纳米粒是以在心血管方面疗效确切的PNS为模型药物,选择适宜规格的PLGA为载体材料以增强载体与PNS的亲和力,达到提高纳米粒包封率和增强纳米粒

4

CN 114177158 A

说 明 书

3/5页

的滞留效应的目的;使用TMC‑Cys、TMC‑VB12为包衣材料,利用静电力吸附的原理制备包衣纳米粒;或通过碳二亚胺法将WGA接枝在PLGA上制备纳米粒。PNS纳米粒中Rg1、Rb1两种成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及生物利用度均高于上市药物血栓通胶囊。[0019]本发明构建的新型口服微粒递药系统,不仅为PNS的口服新药开发提供实验支持,更是为BCSⅢ类中药有效组分药物开发更多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实施例1的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图像;

图2是实施例1的纳米粒的Zeta电位图;图3是实施例1的纳米粒体外释放曲线(n=3);图4是实施例1的纳米粒血药浓度‑时间曲线(n=6)。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0022]实施例1

TMC衍生物修饰的PLGA纳米粒的制备:将50 mg PLGA溶入1 mL乙酸乙酯中,加入0.04 mL LABRAFILM1994CS作为乳化剂,

涡旋均匀作为油相;

将50 mg PNS溶于0.2 mL PBS溶液(pH7.4)中作为内水相,将内水相注入油相中,

涡旋均匀,并在冰浴下190 W超声2 min得到初乳;

将得到的初乳倾倒入3 mL含1% PVA (w/v)、0.4 mg/mL包衣材料的外水相中,充分

涡旋后190 W探头超声8 min,得到W/O/W型复乳;

将制得的复乳分散于12 mL含1%PVA(w/v)的0.4 mg/mL包衣材料分散液中,室温下

低速搅拌2 h,30℃减压旋蒸除去有机溶剂,冷冻干燥,即得TMC衍生物修饰的PLGA纳米粒。[0023]实施例2

WGA修饰的PLGA纳米粒的制备:取PLGA纳米粒4 mg,用PBS(pH7.4)溶液涡旋分散形成混悬液;上述混悬液中加入EDAC/NHS(3.5%/0.15%)的PBS溶液1 mL,轻轻振摇,活化2 h,混

悬液离心(4℃,40000 r/min,30 min),用PBS溶液洗涤3次;

洗涤后加入含有0.2 mg WGA的PBS溶液0.8 mL,4℃下孵化16 h,混悬液再离心(4

℃,40000 r/min,30 min)以除去游离的凝集素,将沉淀得到的纳米粒用0.1 mol/L乙醇胺溶液1 mL涡旋再分散,室温下孵化1 h,离心,蒸馏水洗涤3次,收集沉淀,冷冻干燥,即得WGA修饰的PLGA纳米粒。[0024]实验例

1. 粒径与Zeta 电位试验药物:取实施例1的适量载药纳米粒;实验方法:用超纯水稀释10倍。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粒度分布

5

CN 114177158 A

说 明 书

4/5页

以及 Zeta 电位。连续检测三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实施例1的粒径与电位图见图1‑图2,从图中可知,纳米粒粒径为130~150 nm;电位+18~22 mV。[0025]2. 体外释放评价

试验药物:取实施例1的适量载药纳米粒;实验方法:采用透析袋法测定纳米粒中 PNS 体外释放行为,平行取3份纳米粒混

悬液,稀释到相同浓度,放入透析介质(20 mL)中,透析袋密封。透析介质为pH=7.4的PBS缓冲液,于37℃恒温箱中振荡,转速为120 rpm。分别于0.5 h、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24 h、36 h、48h 时间点取释放液1 mL,同时补加等体积同温度的新鲜释放液。不同时间点取出的释放液经过处理后用 HPLC 测定含量,计算药物累计释放量,绘制体外释放曲线。

[0026]实验结果:从图3的体外释放曲线图和表1的体外释放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R1、Rg1释放速度较快,Rb1释放较慢,三种成分R1、Rg1、Rb1最终释放分别达85%、75%、50%。三种成分的体外释放均符合一级释放模型。[0027]表1 实施例1的体外释放模型拟合

3. 体内药动学评价

实验药物:取实施例1的适量载药纳米粒、血栓通胶囊;实验方法:取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予

PNS纳米粒、血栓通胶囊(给药剂量60 mg/kg)。给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给药后于第0.1、0.25、0.5、0.75、1、1.5、2、4、6、8、12、24、36 h尾静脉取血0.5 mL,4000 r/min离心5 min,置于加有肝素钠的Ep管中,以下方法进行血浆处理,取20 µL上清液进样测定。PNS血药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并处理药动学参数。[0028]实验结果:从图4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表2的药动学参数可以看出, PNS纳米粒经口服给药后达到在机体组织内分布平衡需要的时间更长且消除较慢,PNS纳米粒中两种成分AUC (0‑t) 均大于血栓通(p<0.05),这说明PNS纳米粒的口服吸收效果较好,优于血栓通胶囊。与上市药物血栓通相比Rg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83.06%、Rb1为267.40%,说明阳离子改性的PLGA纳米粒具有改善药物吸收效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0029]表2 口服给药后各成分根据二室模型拟合的药动学参数(n = 6)

6

CN 114177158 A

说 明 书

5/5页

以上所述实施例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

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7

CN 114177158 A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图2

8

CN 114177158 A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3

9

CN 114177158 A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4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