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慎子

慎子

来源:华拓科技网


慎子

威德

天有明。不憂人之暗也。地有財。不憂人之貧也。聖人有德。不憂人之危也。天雖不憂人之暗。闢戶牖必取己明焉。則天無事也。地雖不憂人之貧。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則地無事也。聖人雖不憂人之危。百姓準上而比於下。其必取己安焉。則聖人無事也。故聖人處上。能無害人。不能使人無己害也。則百姓除其害矣。聖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百姓之於聖人也。養之也。非使聖人養己也。則聖人無事矣。

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則見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則行者皆止。由是觀之。則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辭之。則色厭矣。走背跋●窮谷野走十里。藥也。走背辭藥則足廢。故騰蛇遊霧。飛龍乘雲。雲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故賢而屈於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故無名而斷者。權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眾也。故舉重越高者。不慢於藥。愛赤子者。不慢於保。絕險歷遠者。不慢於御。此得助則成。釋助則廢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參於天地。通於鬼神。周於生物者。其得助博也。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則事省。事省則易勝。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守。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學而能者。非生巧也。言有常事也。今也國無常道。官無常法。是以國家日繆。教雖成。官不足。官不足則道理匱。道理匱則慕賢智。慕賢智則國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古者。立天子而貴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通理以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

法雖不善。猶愈於無法。所以一人心也。

夫投鉤以分財。投策以分馬。非鉤策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惡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願望也。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明君動事分功必由慧。定賞分財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禮。故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踰親。祿不得踰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無羨賞。下無羨財。

因循

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

民杂

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大君不擇其下。故足。不擇其下。則易為下矣。易為下則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謂太上。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巳。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務為善以先下。則是代下負任蒙勞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為善以先下。則下不敢與君爭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過。則臣反責君。逆亂之道也。君之智。未必最賢於眾也。以未最賢而欲以善盡被下。則不贍矣。若使君之智最賢。以一君而

盡贍下則勞。勞則有倦。倦則衰。衰則復反於不贍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則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順。治亂之分。不可不察也。

知忠

亂世之中。亡國之臣。非獨無忠臣也。治國之中。顯君之臣。非獨能盡忠也。治國之人。忠不偏於其君。亂世之人。道不偏於其臣。然而治亂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絕世。而君未得寧其上。無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毀瘁主君於闇墨之中。遂染溺滅名而死。由是觀之。忠未足以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何以識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是以過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人務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和順以事其上。如此。則至治已。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德立

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則動。兩則爭。雜則相傷。害在有與不在獨也。故臣有兩位者國必亂。臣兩位而國不亂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亂矣。失君必亂。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子兩位而家不亂者。父在也。恃父而不亂矣。失父必亂。臣疑其君。無不危之國。孽疑其宗。無不危之家。

君人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矣。然則受賞者雖當。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望輕無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則同功殊賞。同罪殊罰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鉤。非以鉤策為過於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賞罰而無望於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君臣

為人君者不多聽。據法倚數以觀得失。無法之言。不聽於耳。無法之勞。不圖於功。無勞之親。不任於官。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逸文

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陸者。立而至秦。有車也。秦越遠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 厝鈞石。使禹察錙銖之重。則不識也。懸於權衡。則氂髮之不可差。則不待禹之智。中人之知。莫不足以識之矣。 諺云。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海與山爭水。海必得之。 禮從俗。政從上。使從君。國有貴賤之禮。無賢不肖之禮。有長幼之禮。無勇怯之禮。有親疏之禮。無愛憎之禮也。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爭。今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甚於無法。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於無君。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議不行。君立則賢者不尊。民一於君。事斷於法。是國之大道也。 河之下龍門。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弗能及。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當宮。布衣無領當大辟。此有虞之誅也。斬人肢體。鑿其肌膚。謂之刑。畫衣冠。異章服。謂之戮。上世用

戮而民不犯也。當世用刑而民不從。有虞之誅。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以菲履當刖。以艾以菲履当刖,以艾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昔者。天子手能衣而宰夫設服。足能行而相者導進。口能言而行人稱辭。故無失言失禮也。 離朱之明。察秋毫之末於百步之外。下於水尺。而不能見淺深。非目不明也。其勢難睹也。 堯讓許由。舜讓善卷。皆辭為天子而退為匹夫。 折券契。屬符節。賢不肖用之。 魯莊公鑄大鐘。曹劌入見曰。今國褊小而鐘大。君何不圖之。 公輸子。巧用材也。不能以檀為瑟。 孔子曰。邱少而好學。晚而聞道。以此博矣。 孔子云。有虞氏不賞不罰。夏后氏賞而不罰。殷人罰而不賞。周人賞且罰。罰。禁也。賞。使也。 燕鼎之重乎千鈞。乘於吳舟。則可以濟。所託者。浮道也。 君臣之間。猶權衡也。權左輕則右重。右重則左輕。輕重迭相橛。天地之理也。 飲過度者生水。食過度者生貪。 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長也。 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為未定分也。積兔滿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後。雖鄙不爭。 匠人知為門。能以門。所以不知門也。故必杜。然後能門。 勁而害能則亂也。云能而害無能則亂也。 棄道術。舍度量。以求一人之識識天下。誰子之識能足焉。 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 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醜也。 獸伏就穢。 夫德精微而不見。聰明而不發。是故外物不累其內。 夫道。所以使賢無奈不肖何也。所以使智無奈愚何也。若此。則謂之道勝矣。 道勝則名不彰。 趨事之有司。賤也。 臣下閉口。左右結舌。 久處無過之地。則世俗聽矣。 昔周室之衰也。厲王擾亂天下。諸侯力政。人欲獨行以相兼。 眾之勝寡。必也。 詩。往志也。書。往誥也。春秋。往事也。 兩貴不相事。兩賤不相使。 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足相容也。 藏甲之國。必有兵遁。市人可驅而戰。安國之兵。不由忿起。 蒼頡在庖犧之前。 為毳者。患塗之泥也。 晝無事者夜不

夢。 田駢名廣。 桀紂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亂。關龍逢王子比干不與焉。而謂之皆亂其亂者眾也。堯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治。而丹朱商均不與焉。而謂之皆治。其治者眾也。 君明臣直。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申生孝而不能安晉。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國家滅亂者。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故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 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君而無易民。湯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紂非得蹠蹻之民以亂也。民之治亂在於上。國之安危在於政。 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輿馬。非其有也。戒之哉。 與天下於人。大事也。煦煦者以為惠。而堯舜無德色。取天下於人。大嫌也。潔潔者以為污。而湯武無愧容。惟其義也。 日月為天下眼目。人不知德。山川為天下衣食。人不能感。有勇不以怒。反與怯均也。 小人食於力。君子食於道。先王之訓也。故常欲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然一身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可知也。欲織而衣天下之人矣。然一身之織。分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其不能煖可知也。故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聖人之言而究其旨。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雖不耕而食饑。不織而衣寒。功賢於耕而食之。織而衣之者也。 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決塞。九州四海。相似如一。學之於水。不學之於禹也。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欺。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故曰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 鷹。善擊也。然日擊之。則疲而無全翼矣。驥。善馳也。然日馳之。則蹶而無全蹄矣。 能辭萬鐘之祿於朝陛。不能不拾一金於無人之地。能謹百節之禮於廟宇。不能不弛一容於獨居之餘。蓋人情每狎於所私故也。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而

不肖見於行。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謂愚也。而愚見於言。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 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離也。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闕也。 善為國者。移謀身之心而謀國。移富國之術而富民。移保子孫之志而保治。移求爵祿之意而求義。則不勞而化理成矣。 始吾未生之時。焉知生之為樂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為不樂也。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於死生之分。達於利害之變。是以目觀玉輅琬象之狀。耳聽白雪清角之聲。不能以亂其神。登千仞之谿。臨蝯眩之岸。不足以淆其知。夫如是。身可以殺。生可以無。仁可以成。 鳥飛於空。魚游於淵。非術也。故為鳥為魚者。亦不自知其能飛能游。苟知之。立心以為之。則必墮必溺。猶人之足馳手捉。耳聽目視。當其馳捉聽視之際。應機自至。又不待思而施之也。苟須思之而後可施之則疲矣。是以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濟。 周成王問鬻子曰。寡人聞聖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壽。若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壽。則在天乎。鬻子對曰。夫聖王在上位。天下無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鬥也。則民得盡一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於德化。而民積於用力。故婦人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餓。民得二生矣。聖人在上。則君積於仁。吏積於愛。民積於順。則刑罰廢而無夭遏之誅。民則得三生矣。聖王在上。則使人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癘疾。民得四生矣。

外篇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已,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

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故曰: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

行高者,人?之;權重者,主疑之;祿厚者,人怨之。夫行益高者,意益下;權益重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溥。修此三者,人不怨。故老子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抑高而舉下,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也。江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之水歸之。聖人謙卑清靜者,見下也;虛心無有者,見不足也。見下,故能致其高;見不足,故能成其賢。矜者不立,奢者不長;強梁者死,滿足者亡。飄風暴雨不終日,山谷不能須臾盈。

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奢者好繁,儉者好簡。奢者好驕淫,儉者好恬澹。

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何?得以富戰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何?得以貴。今修文學,習法令,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

古之民,未知為宮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高足以辟濕潤,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牆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是故,聖王作為宮室,便於生,不以為觀樂也;作為衣服帶履,便於身,不以為辟怪也。故節於身,誨於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當今之世,其為宮室,則與此異矣。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為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凶饑、賑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為宮室,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凊。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作誨為衣服之法。冬服紺緅之衣,輕且煖;夏服絺綌之衣,輕且凊,謹此則止。故聖人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也。當是之時,堅車良馬不知貴也,刻鏤文采不知喜也,故民衣食之財家,足以待旱水凶饑者何也?得其所以自養之情,而不感於外也。是以其民儉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贍也。府庫實滿,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頓,士民不勞,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業可行於天下矣。當今之王,其為衣服,則與此異矣。冬則輕?,夏則輕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為錦繡文采靡曼衣之,鑄金以為鉤,珠玉以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鏤,以身服此,非云輕?、輕凊也。單財勞力,畢歸之於無用。以此觀之,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觀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用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衣服,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矣。故其用財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今則不然,厚作斂於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示,手不能操,口不能味。冬則凍冰,夏則餲饐。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飲食,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為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聖王作為舟車,以便民之事。其為舟車也,全固輕利,可以任重致遠。其為用財少而為利多,是以,民樂而利之,故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勞而止,足用故民歸之。當今之王,其為舟車,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必厚作斂於百姓,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女子廢其紡織而脩文采,故民寒。男女離其耕稼,而脩刻鏤,故民饑。人君為舟車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饑寒並至,故為姦邪多則刑罰深,刑罰深則國亂。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

凡回於天地之間,包於四海之內。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雖至聖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聖人有傳,天地也,則曰上下;四時也,則曰陰陽;人情也,則曰男女;禽獸也,則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雖有先王,不能更也。雖上世至聖,必蓄私,不以傷行,故民無怨;宮無拘女,故天下無寡夫。內無拘女,外無寡夫,故天下之民眾。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男子失時,故民少。君實欲民之眾,而惡其寡,當蓄私,不可不節。

凡此五者,聖人之所儉節也,小人之所以淫佚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此五者,不可不節。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榖熟,衣服節而肌膚和。

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上好智而無道,則天下大亂。

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醜也。

君子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好賢之心誠,則讒談利辭無所間。猶諸築室之趾固,則飄風凌雨不能傾也;植木之根深,則繁霜苦雪不能摧也。

環淵問曰:「士之或窮,或達,何歟?」子慎子曰:「士窮於窮,亦通於窮;達於達,亦病於達。故窮之者,所以達之也,而達之者所以窮之也。」

足之行也,就高難,就卑易;水之流也,難於上,易於下。人之情,亦猶是也。鷹善擊也,然日擊之,則疲而無全翼矣;驥善馳也,然日馳之,則蹶而無全蹄矣。能辭萬鍾之祿於朝陛,不能不拾一金於無人之地。能能謹百節之禮於廟宇,不能不弛一容於獨居之餘。

蓋人情每狎于所私,故也。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而不肖見於行;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謂愚,而愚見於言;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

聖人在上,賢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王道衰,在上,賢士千里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

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洪水滔天下,下昏民墊。由不能櫛奔風,沐驟雨,愁其五臟,以為天下役。」不受而逃去。往見巢父,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遊,欲聞,求其名譽,非吾友也。」人以讓子州支父,子州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舜以天下讓善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從之,不賞而民勸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靜,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調五音之聲,以亂民耳;丕作皇韶之樂,以愚民心。天下之亂,從此始矣!吾雖為之,其何益乎?予立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絺葛;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予也。」

禹讓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勞矣。鑿龍門,斬荊山,導熊耳,通鳥鼠;首無髮,股無毛,故舜也以勞報子。我生而逸,逸不能為君之勞也。」於是負妻子,以入於海,終身不返也。

夫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身,又況於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可以託天下。世之人主,以貴富驕得道之人,其不相知,豈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緒餘,

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之道也。今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夫生豈特隋侯珠之重也哉!故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

孟子輿說齊宣王而不說,謂慎子曰:「今日說公之君,公之君不說。意者,其未知善之為善乎?」慎子曰:「昔者匏巴鼓瑟,而潛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魚、馬猶知善之為善,而況君人者也。」孟子輿曰:「夫電,雷之起也。破竹折木,震驚天下,而不能使聾者卒有聞。日月之明,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見。今公之君若此也。」慎子曰:「夫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夫子茍賢,居魯而魯國之削,何也?」孟子輿曰:「不用賢,削何有也。吞舟之魚,不居潛澤;度量之士,不居汙世。夫蓺,冬至必彫,吾亦時矣。《詩》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後。』非遭彫世者歟?」

天地既判而生兩儀,輕清浮而為天,重濁凝而為地。天形如彈丸,半覆地上,半隱地下,其勢斜倚,故天行健。地北高,故極出地三十六度;南下,故極入地三十六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晝則自左而向右,夜則自右而復左。天依形,故運行太虛,喳漠之際而無停;地附氣,故束於勁風,旋轉之中而不墜。氣積於陽,而其精外明者,謂之日氣;積於陰,而其魄含景者,謂之月體。生於地,精浮於天者,謂之星。經星,則麗天而左行;日月,則違天而右繞。譬蟻行磨上,磨左旋而蟻右行,磨疾而蟻綈,故不得不隨磨而左旋焉。日經千里,晝夜所經謂之一度。仲夏躍東井,而去極近,則晝長而夜短;仲冬躍南斗,而去極遠,則晝短而夜長。春秋二分,日臨於卯酉星。昴宿則跨赤道,晝夜平分而中停。月如銀丸,受日之光。月魄承日,故明為所蔽,而日食日,有暗虛,故陰為所射,而月食日之行也。舒晝夜,行一度,月之行也。疾晝夜,行十三度。日月所會,是謂食。日盈而月縮,則後中而朔;月盈而日縮,則先中而朔。舒前速後,近一遠三,謂之弦。相與為衡,分天之中,謂之望。以速及舒,光盡體伏,謂之晦。日之周天,以歲計;月,以朔計。二十八宿,日之所經,為黃道。橫絡天腹,中分二極者,為赤道。日行三百六十

度而成歲,餘度之未周者,為五月,行二十九日半,而及於日;其不足者,六日。若以不足乘其有餘,歲得十二日,積而成月,則置閏三歲,一閏五歲,再閏十有九年,而為閏七,是謂一章,則餘分盡矣。晝夜百刻而辰周十二,故以八刻二十八分為一時,積六分而晝夜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年,而天地備矣。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喳和之氣在其中。四萬二千里已上為陽位,四萬二千里已下為陰位。冬至之候,陽發於地,一氣上升七千里,至六氣則上升四萬二千里,而陽至陽位,故其氣溫,為春分之節也。六氣而陽極陽位,故氣熱而為夏至之節也。夏至之侯,陰出於天,一氣下降七千里,至六氣則下降四萬二千里,而陰至陰位,故其氣涼,為秋分之節也。六氣而陰極陰位,故其氣寒而為冬至之節也。天地之所以能長能久者,以其陽中有陰,下降極而生陽;陰中有陽,上升極而生陰。二者交通,合為太和,相因而為氤,相以兆也。

而為氳,以此施生化之功,此變化之所

氣之揫斂而有質者,為陰;舒散而有氣者,為陽。陰氣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激搏而為雷;陽在外者,不得入,則周旋六合而為風。陽與陰夾持,則磨軋有光,而為電。陽氣正升,為陰氣所乘,則相持而為雨。陰與陽得助,其蜚騰,則飄颺而為雲;和氣散,則為露霜雪;不和而散,則為戾氣霾曀。陰干於陽而氣薄不能以掩日,則虹見;陽伏於陰,而氣結不能以自收,則雹降。月星布氣,陰感之,則肅而為霜;陽感之,則液而為露。上寒而下溫,則霜不殺物;上溫而下寒,則雨而不?。風不宜溫而溫,則雨凝而為雪;陰縱而陽翕之也。雷不當而出,則雪霰交摯;陽褻而陰乘之也。將雨則氣溢而礎潤,既雨則氣散而土晞。陰附於陽,故能闢而受以為水;陽附於陰,故能直而施以為火。天一,陽數也,而水生焉。故凝於天一,無非水也。地二,陰數也,而火生焉。故應於地二,無非火也。蒸而在天,為雲雨;湛而在地,為淵泉。求於石,則擊之而光發;求於木,則鑽之而捈飛。天地初分,惟水與火。土之所附,其氣融結,則峙而為山;水之所赴,其勢蓄洩,則流而為川。山氣暮合而為風,水氣朝降而為霧。地勢峻極,起自西北,故崑崙乘地之高而東驅,嵩山據地之中而南鶩。謗山並驅,其中必有水;謗水夾行,其中必有山。故氣虛而散,如

沃焦釜,往者既消,來者復息。水流東極,其應於月者,為潮。蓋日為陽精,陰之所依;月為陰靈,潮之所附。朔望之際,月近於日,故月行疾而潮應大。朔望之行,月遠於日,故月行遲而潮應小。春為陽中陰,生於午而晝潮,大而感陽也。秋為陰中陽,生於子而夜潮,大而陰應也。一晝一夜,而再至,亦猶歲之春秋,而月之朔望云耳。此地之至數也。地在天中,水環地外,四游升降,不越三萬里。春游過東,萬五千里,其上升如其數。秋游過西,萬五千里,其下降如其數。夏游過南,故日在其北。冬游過北,故日在其南。人處坤載,如水負舟,視星漢回移,或升或降,莫之覺也。

老子曰:「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凡民之不畏死,由刑罰過,則民不賴其生;生無所賴,視君之威末如也。刑罰中,則民畏死;畏死由生之可樂也。知生之可樂,故可以死懼之。此人君之所宜執,臣下之所宜慎。

藺相如既困秦王,歸而有矜色,謂慎子曰:「人謂秦王如虎,不可觸也。僕已摩其頂,拍其肩矣。」慎子曰:「善哉!先生,天下之獨步也。然到聞之,赤城之山有石梁五仞焉。徑尺而龜背,下臨不測之谷,縣泉沃之,苔蘚被焉。無藤蘿以為援也。野人負薪而越之,不留趾,而達觀者唶唶。或謂之曰:『是梁也,人不能越而若能也。盍還而復之?』野人立而睨焉,足搖搖而不舉,目周旋而莫之能。矚先生之說秦王也,是未笉夫石梁之險者也。故過巴峽而不慄,未嘗驚於水也;視狴犴而不惴,未嘗中於法也。使先生還而復之,則無餘以教到矣。」

子慎子曰:「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以皮倛,則見者走;易以玄緆,則行者皆止。」

或問:「孔子之道,何所止也?」慎子曰:「春以煦之,夏以長之,秋以成之,冬以藏之。又何所止哉?」

環淵問養性,子慎子曰:「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心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惰稼穡,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殖,子無畏則忘孝,父無畏則廢慈,臣無畏則勳不立,君無畏則亂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於身者,不拘於人;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

智之極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辨之極者,知辨果不足以喻物,故訥;勇之極者,知勇果不足以勝物,故怯。是以,老子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聖人不讓負薪之言,故能廣其智。昔者,黃帝立明堂之議,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也;湯有總街之廷,親民非也;武王有靈臺之宮,賢者進也。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止也。若夫高居而遠望,深視而簡聽,譬之天高而不可極,川深而不可測,則臣下閉口,左右結舌,大賊乃發。

慎子曰:「夫道所以使賢,無奈不肖何也!所以使智,無奈愚何也!若此,則謂之道勝矣。道勝則名不彰。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所以異也;死則有腐臭消滅,是所同也。故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膚骨,一矣。熟知其異哉?盜跖曰:「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於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悅其志意,養其壽命者,非通道者也。

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辨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可忿,可窒;我法,不可離也。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闕也。

善為國者,移謀身之心,而謀國;移富國之術,而富民;移保子孫之志,而保治;移求爵祿之意,而求義。則不勞而化理成矣。

許犯曰:「敢問昔聖帝明王巡狩之禮,可得聞乎?」子慎子曰:「古者天子將巡狩,必先告於祖禰。命史告膺廟及社稷圻內名山大川。告者七日而

。親告用牲,史告用幣。申

命冢宰而後道而出,以遷廟之主,行載於齊車,每舍莫焉。及所經五嶽四瀆,皆有牲幣。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於上帝,望秩于山川。所過諸侯,各待於境,天子先問高年者所在,而親問之。然後覲方岳之諸侯,有功德者,則發爵賜服,以順陽義;無功者,則削黜貶退,以順陰義。命史采民詩謠,以觀其風。命市納賈,察民之所好惡,以知其志。命典禮,正制度,均量衡,考衣服之等,協時月日辰。遂南巡,五月至於南嶽;又西巡,八月至於西嶽;又北巡,十有一月至於北嶽。其禮皆如岱宗。歸反,舍於外次,三日齋,親告于祖禰,用特,命有司告郡廟社稷及圻內名山大川,而後聽朝。此古者,明王巡狩之禮也。

雀性為淫,名飲器為爵,所以為飲戒也。鳩食多噎,刻老人杖為鳩,所以為食戒也。鵲行不良,借其字為舄履之舄,所以為行戒也。驚性耿介,畫其形於衣,所以為節訓也。飾鼎以饕餮貪之戒也,飾簠簋以龜廉之勸也。

墨翟曰:「衛,小國也。處於齊、晉之間,猶貧家之處於富家之間也。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今簡子之家,飾車數百乘,馬食菽粟者,數百匹;婦人衣文繡者,數百人。吾取飾車食馬之費與繡衣之財以畜士,必千人有餘。若有患難,則使百人處於前,

數百處於後。與婦人數百處前後,孰安?吾以為不若畜士之安也。」

樂,由所來者尚也,必不可廢。有節有侈,有正有淫。賢者以昌,不肖者以亡。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絃瑟,以采陰氣,以定膺生。陶唐氏之始,陰多滯服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