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信封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联合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发生概率较观察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冠心病心绞痛;疗效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性。由于我国正处于向老龄化社会发展阶段,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手术和药物两种治疗方法,药物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一的药物难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本文旨在探究不同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例,女21例。经患者同意后采取信封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62.83±6.03)岁;病程1.1~6.5年,平均病程(3.20±1.65)年。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3.33±6.53)岁;病程1~6.5年,平均病程(2.61±1.63)年。对照组和观察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予以对照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口服,1次/d,一次100 mg,1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同上,氯吡格雷用法用量为,口服,1次/d,一次75 mg,10天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治疗疗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次数及心电图情况,以此评价患者的治疗疗效,并对比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将冠心病
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项,具体如下:
显效:患者出现心绞痛次数减少80%以上(包括80%)且心电图恢复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出现心绞痛次数减少30%以上(包括30%)心电图有明显好转。
无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各项指标均不能达到显效、有效的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概率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概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几年来,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几率呈上升趋势,已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是其他治疗方法的基础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等优点,因此运用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重大的意义。
血栓能够有效的抑制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在中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阿司匹林肠溶片已经成为了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疗药物。
相关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具有诸多特点,如:①可有效使得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结合收到抑制;②使得二磷酸腺苷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活化;③可有效阻断患者体内血小板因其他激动剂释放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所产生的聚集反应。
通过此次研究对比发现,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没有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绞痛情况,且不良反应少,其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