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本来讲的是佛教高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从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到乾嘉年间栖云山道士刘一明《西游原旨》,《西游记》道教化逐步深入,由此还显露出《西游记》文本发展的必然性和某些宗教文化的隐伏线索。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佛教文本。其本事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法的历史事件,并以佛教“原罪——消业——解脱”的教义体系为基本情节模式,宗教倾向上虽然佛道并举但“重佛轻道”更为明显,因而在书写风格上清淡脱俗,字里行间洋溢佛光禅意。但是,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脱离了佛教轨道,最终被道教徒攘夺。以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为发轫,道教徒大举进驻《西游记》,道家评本成为《西游记》文本发展主流。对此,佛教一方处置坦然,并无反击,并且主动疏远、拒绝《西游记》,由此成为佛门传统和“潜规则”。
考察佛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道教徒攘夺《西游记》并非偶然,道教化“误读”中显示出《西游记》文本演化的必然性,其中隐伏着某些宗教文化的历史线索。
众所周知,《西游记》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直接导致佛教徒主动疏远、拒绝,放弃《西游记》这块本属佛教的阵地。
因为《西游记》采纳神魔小说(一称神话小说)的载体形式,唐僧形象被矮化和丑化。在神魔和精魅世界,唐僧作为凡人最为愚昧、软弱,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的唐僧黯然失色,从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对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伟人作如此性“异化”,引起佛教徒的强烈反感。这与史载和历代各种
西游故事完全不一样,“神魔”这一体裁,对于“唐僧取经”的定型、传播是耶非耶?功欤过欤?值得研究。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此学界尚存异议,这里聊备一说)是讽刺大师,好幽默,善谐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实出于作者之游戏”,“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难免指摘时弊,揶揄佛教。如在第九十九回叙述唐僧被通天河老鼋“淬下水去”,再受“抛江”之害,影射唐僧“失信无诚”,忘却佛门慈悲和度人使命。如此“抹黑”圣僧,连“五四”新文学大师胡适都出来打抱不平,亲手改写唐僧历难九九八十一难之最后一难,增插了一则唐僧入梦割肉饲妖的好戏,旨在宣扬佛性,重塑唐僧高僧形象。(参见胡适《的第八十一难》)胡适一个局外人尚且耿耿于怀,遑论佛家弟子。
更有甚者,清初汪澹漪根据民间资料杜撰了所谓“唐僧出世”故事。唐贞观年间,海州陈光蕊高中状元,太宗皇帝金銮赐婚。在赴任江州的途中遭遇水贼,光蕊被杀沉江,其妻殷温娇被盗魁刘洪霸占。温娇被迫随刘贼冒替之官,不久生下唐僧,血书漂江。唐僧长大成人为父报仇,一家团聚,温娇为守贞节终于投江自尽。后唐僧成为高僧,主持太宗水陆大会,奉旨西行取经。这个故事中,唐僧父亲遭杀,母亲被污,“亵渎圣僧”之意明甚,父亲遭杀,尚可作威武不屈、杀身成仁一讲,至于“圣母”被污,佛教徒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人之冤仇,莫过杀父夺妻,汪澹漪用最恶毒的方式作贱圣僧,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一故事的严重性不仅在于玷污了唐僧圣僧身份,而且在根本上为佛教教义所不容。佛教悲观厌世,提倡“无生”、“来世”,以涅槃为解脱,视性欲和性行为为大罪,将其列为一切戒条之列。而作为生育主体和生命力象征的妇女,自然就被当成“性欲”的化身、淫荡的根源和的标志,而遭到“夺命妇”一类贬斥。“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住处”(《大涅槃经》),“一切女人毕谄伪”(《大般泥洹经》),认为女性是万恶之源,自身就不圣洁。《佛说阿速达经》说妇女有三恶四善,其中三恶为:
一恶者,如与惰人共居不欲作事,骂詈至暮,嗜美好斗。二恶者,如与怨家共居,不持一心向夫,不愿夫善,不愿夫成就,当愿夫死。三恶者,如与偷盗共居,不惜夫物,但念欺夫,常欲自好,不顺子孙,但念淫泆。如是死者,辗转恶道中无有出时,是为三恶。
唐僧母亲与刘洪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做了十八年夫妻。刘洪是一个好吃懒做、谋财害命的水寇,他见色忘义,杀死陈光蕊,抢夺了其官职,这样唐僧母亲便犯了“与懒人共居”、“与怨家共居”和“与偷盗共居”之“三恶”。另一方面,佛教肯定母性,认为“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母性中有佛性。《增一阿含经》云:“如来有大慈悲,憨念众生,遍观一切,未度者使令得度。不舍一切众生,如母爱子。”(瞿昙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上述妇女之恶皆在违背母性,譬如温娇因色生祸,祸及光蕊,又与杀夫仇人共居,抛弃嫡子,正是佛教所谓“夺命妇”的作为,理应“辗转恶道中无有出时”。
所以,当夹带这则唐僧出世故事的汪澹漪《西游证道书》风行,佛教徒便开始自觉疏远、拒绝《西游记》,将《西游》视为旁门邪说。近代虚云法师将个中因由说得非常明白:“世上流传《西游记》《目连传》,都是清浊不分,是非颠倒,真的成假,假的成真。玄奘法师有《大唐西域记》,内容所说,都是真实话。惟世间流传的小说《西游记》,说的全是鬼话。这部书的由来是这样的:北京白云寺白云和尚讲《道德经》,很多道士听了都做了和尚,长春观的道士就不愿意了。以后打官司,结果长春观改为长春寺,白云寺改为白云观。道士做了一部《西游记》小说骂佛教。看《西游记》的人要从这观点出发,就处处看出它的。”(这段文字引自互联网,其真实性无可质言,这里仅备参考)对此,眼前还有一则旁征:20世纪80年代,央视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所到之处倍受欢迎,却遭到一些僧寺冷遇,佛教大师赵朴初先生甚至断然拒绝题写片名,并恳切希望电视剧“为唐僧平平反,起码不要丑化唐僧”(杨洁:《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赵朴初先生奉行的就是佛教疏远、敌视《西游记》的传统和“潜规则”。汪氏伪作影响之大、之久,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