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 第2期2000年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
Vol.24,No.2
Mar.2000我国民族药研究述略
李 峰1,杨 红2
(1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1山东医科大学,山东济南250012)
[摘要]简略介绍了我国藏药、蒙药、维药、彝药、朝鲜药、傣药、壮药和羌药等民族药的研究现状,说明了各民族
药的理论异同及应用特色,并与中(汉)药作了简单比较。
[关键词]民族药;藏药;蒙药;维药;彝药;朝鲜族药;傣药;壮药;羌药;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72659X(2000)0220158203 民族药是我国传统药物学(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掘整理民族药时,常将中药按民族的基源分为汉药、藏药、蒙药、维药、朝鲜药、傣药、彝药、壮药、羌药等。近年来,我国对民族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现将几类主要民族药的研究概述如下。1 藏药的研究
治尿病药、催吐药、泻下药等。
藏药的药物研究记载的藏药约2400种,其中植物药2170种、动物药210余种、矿物药50余种。植物药中多以菊科植物入药,约200余种,占藏药总数的10%,其次是豆科、蔷薇科、毛茛科、百合科、唇形科、玄参科、龙胆科、伞形科等。常用的藏药品种主要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以上三种在藏药中常称“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雪莲花、大托叶云实等。
藏药制剂有油脂疗法药、泻药、催吐药、滴鼻剂等类型,应用较多。2 蒙药的研究
藏药主要流传和使用于我国的、青海、四
川、甘肃、云南、等藏族聚居的地区。藏药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本民族特有;②吸收汉药;③进口(印度、尼泊尔等)药材。藏医药具有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医药的使用颇具民族特色。藏医学最早的著作为《月王药珍》,代表著作还有《四部医典》、《晶珠本草》、《无畏的武器》等。藏医药的形成、发展及研究由于受汉族中医药的较大影响,在用药方面出现了藏汉药交叉现象,有些药物既是中(汉)药,又是藏药,但因各自医药理论的不同,对药物的用法和认识也相异。如藏药的间色打吾,藏医认为性温,为滋补药,而中(汉)医则认为性凉,有毒。又如诃子,中(汉)医并不常用,而在藏药中是最常用的,有众药之王的称号。藏药的药性研究把药物分为八性、六味、十七种效能[1]。主要有治热性病药、治赤巴病药、治瘟疫病药、解毒药、治肺病药、治热性培根病药、治隆病药、治寒性培根病药、治黄水病药、治虫病药、治腹泻药、
[收稿日期]1999206228
[作者简介]李峰(1957-),男,山东安丘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学研究。
蒙药主要流传和使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他三个蒙古族自治州和七个蒙古族自治县。蒙药主要来源于:①蒙古族特有;②吸收藏药;③吸收中(汉)药。蒙医药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蒙药的研究除参照中(汉)药研究方法外,尚有许多自己的特色。蒙药的调查表明,西部地区如阿拉善盟、伊克昭盟和巴彦卓尔盟的蒙医用药的有些品种与甘肃、青海和等省、自治区的藏医用药较接近;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兴安盟和昭乌达盟以及城市内的蒙医用药则吸收中(汉)药较多;锡林郭勒盟和边缘地区的基层蒙医多使用本民族的药物。蒙医药的主要著作有《饮膳正要》、《蒙药本草图鉴》、《普济杂方》等。
蒙药药性研究将药物分为甘、酸、咸、苦、辛、涩六味,重、腻、寒、钝、轻、糙、热、锐八性以及十七种功效:重、腻、寒、钝、轻、糙、热、锐、柔、温、软、稳、燥、涩、动、凉、泄等。
蒙药药物研究记载蒙药近2000种,其中蒙医
15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年3月 李峰等:我国民族药研究述略 第24卷第2期专用,中(汉)医不用或少用的药材约300余种。在蒙汉交叉应用的药物中,因二者的理论、实践及研究方法的不同,致使某些药物的使用频率颇为悬殊。如甘草在汉医药中较为常用,而蒙医则少用(尽管内蒙古有着丰富的甘草资源)[1]。在藏医药的影响下,诃子也是蒙医常用药物。如在《蒙药选编》中诃子被列为上品,主治三邪诸证;在《观者之喜》中,配有诃子的药方约占一半。此外,常用的蒙药品种还有文冠木、沙棘、广枣等。
蒙药常用的剂型有散剂、汤剂、丸剂、膏剂、酒剂、油剂、灰剂、搅合剂、草药剂和金石剂等。3 维药的研究
维药药剂研究有煎剂、糖浆剂、水果浆剂、丸剂、
散剂、膏剂、油剂、蒸馏剂、糊剂、露剂、片剂、针剂等12类。4 彝药的研究
彝药主要使用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彝族聚居的地区。彝药主要来源有:①本民族特有药物;②吸收中(汉)药物。彝药的研究除借鉴中(汉)药研究方法外,对动物药有独特的使用和研究。已整理发掘出的主要彝药著作有《元阳彝医书》、《双柏彝医书》、《彝族献药经》等。彝族喜用动物药,如《双柏彝医书》中记载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彝族献药经》中有9218%是动物药。彝药根据药用动物的入药部位而分成12类,如肉、鱼蛇、虫、胆、骨、油、血、心肝肺肠、肾鞭胎卵、分泌物、皮毛、排泄物等。在临床使用中,善于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尤其是胆、肉、骨类药的应用更多,如载入《彝族献药经》的动物药中胆、肉类药各占一半。
彝药研究表明,彝药约600余种,其中植物药400余种,动物药200余种。彝族除较多用动物药外,亦用植物药,但与中(汉)药多有不同,多以鲜品直接入药,而且以单味药鲜用多见。如芸香草治烟瘴、石菖蒲解水毒腹痛、麝香治蛇毒等,均与汉药的主治不同。
彝药的制剂法有捣烂、揉料、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等。5 朝鲜族药
维药主要使用于维吾尔自治区。维药的来源有:①本民族特有;②吸收中(汉)药;③吸收印度、阿拉伯等药物。维医药虽未发现完整的历史文献供后人直接研究,但其理论体系及其历史演变可从其他祖国医药文献及古籍、出土文物和世界古籍文献中寻找到并可追溯到3000年的历史。
维药的药性研究将药物分为热、寒、温、凉四性,其中热药和寒药又分为四级:一、二级药较平和,三、四级药较峻猛或有毒;温凉药通常不再分级,但有干温、干凉、湿温、湿凉之分。
维药的药物研究表明,维药共约1000余种,其中40%的种类与中(汉)药交叉,如甘草、干姜、肉豆蔻等,25%的种类属进口药物,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等。维药的药材多使用果实及种子类,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应用较中(汉)药少。维药中热性药物和有毒药物使用较多,而且用量大。如热性药中的芳香药乳香、木香、麝香、安息香等,有毒药中的天仙子、颠茄、骆驼蓬、准葛尔乌头、马钱子等都较常用。维药的植物来源以伞形科、毛茛科、菊科等植物居多。有些维药与中(汉)药同名,但来源相异,如麻黄,中(汉)药使用的主要为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t等,而维药使用的麻黄来源为双穗麻黄EphedradistachyaL1;党参,中(汉)药使用的来源
朝鲜族药主要使用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地区。朝鲜族药主要来源为:①本民族特有;②吸收中(汉)药。
朝鲜族药物的研究除参照中(汉)药研究方法外,具有朝鲜族医药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在传统医药学的基础上吸收汉族中医药的精华,创立了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体的四象医学理论,根据有机体脏腑阴阳的盛衰变化,把人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人。在药性研究上,提出了“药乃局限于人”的学术思想,对药物亦作四象归类,形成了“药物归象、按象要药、不可混用、药物异象反应”等独特的用药理论和研究方法。按此方法归类的药物有278种,其中太阴人要药106种、少阴人要药72种、少阳人要
159
为Codonopsispilosule(Franch)Nannf1,而维药多
用党参Codonopsisclematidea(Schrenk)Clare。另有些汉、维药材的来源一致,但药用部位却不相同,如马齿苋,中(汉)药用全草;维药用种子。这些现象在研究及应用时都应注意。常用的维药有:黑草种子、菊苣、孜然、骆驼蓬、驱虫斑鸠菊等。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0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4卷第2期药90种、太阳人要药10种。朝鲜医药的主要著作有《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等。
朝鲜族药以中(汉)药东传者居多,但在东传过程中因就地取材或栽培造成的品种变化、同名异物等现象较多。如当归Angelicasinensis、黄连Coptischinensis等在朝鲜分别用形态相似的同属植物An2
gelicaacutiloba以及Coptisjaponica等。
(汉)药。由于壮族和羌族无规范的民族文字,所以壮
药和羌药均无历史文献遗留。但可在大量的汉语资料中,寻找到有关记载。
壮药和羌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亦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如壮药自古就对毒药及其中毒解治法有独特的研究,著名中药三七的祛瘀解毒、活血疗伤的神奇功效就是被壮族人民首先发掘和应用的。又如羌药中羌活、川贝母的应用与汉医不同,有独自特点:取羌活干燥研末,卷成烟状,点燃吸抽,可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咽痛等。取川贝母洗净晒干,研粉用蛋清调蒸服用,主治久咳痰喘、咳嗽咯血等[1]。8 结语朝鲜族药的方剂研究亦根据四象人的脏器大小
(强弱)及大者泻之、小者补之的原则,参照四象药性、药理规律进行研究。常用四象方剂有531方,其中太阴人方182、少阴人方178、少阳人方167、太阳人方4个[2]。6 傣药的研究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许多医药经验和文献著作,有的还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理论和应用方法。
民族药现代研究已取得了明显成果,如出版的《中国民族药志》整理民族药1200余种,《云南民族药名录》共载有21个民族的1250种药物。藏药的资源普查已初步完成并出版了《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藏药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藏医药代表著作。蒙、维、彝等民族药著作已出版的有《蒙药名录》、《药用植物志》、《元阳彝医书》、《双柏彝医书》等,其他苗、羌、壮、瑶、土家族药物的研究也都有著作或文章不断发表,如《实用壮药学》、《广西本草选编》、《苗族药物志》、《土家族药物》等。
民族药现代研究已开发成功一些新药,如从傣药亚呼鲁中提取研制的傣肌松,就是一种可逆性好、毒性小的强效肌肉松弛药物。另外,在民族药中筛选研制保健食品、开发研制药宴药膳及各类旅游产品等都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我们认为,在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中,注重民族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将使传统的民族药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胡世林1中国道地药材[M]1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111621201
[2]万德光1中药分类学[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25~
2321
[3]张鸣皋1药学发展简史[M]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11951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1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M]1北京:中
傣药主要使用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州
及广西等傣族聚居区。傣药主要来源有:①本民族丰富的药物资源;②中(汉)药传入。
傣药的研究除沿用中(汉)药研究一般方法外,还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如傣医用气、火、土、水四大要素的平衡与失调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因而傣药研究将药性分成热、凉、平三性;药味分成酸、甜、涩、咸、苦、麻、辣、香八味;在治则上,酸味药多用于健胃、清热、镇咳等,甜味药多用于提神补血,苦味药多用于清热解毒、镇静止痛、降压等。傣药原无正式的医药文献,只有手抄的“贝叶经”在民间流传,建国后整理了《西双版纳傣药志》等著作。傣族居住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的地理位置,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天然药物王国之称。傣药约有1200多种,大部分是当地产的植物药,傣医也喜欢用动物药如熊胆、蛇骨、乌鸦肉、猴皮、马鹿血、蛤蚧、青蛙等[3]。傣药方剂研究,根据不同季节和病因制定出四个基本方剂,然后,随证拟方,这是傣医用药的独特之处[4]。
傣药剂型研究中有丸、散、汤、膏、酒、油、磨汁、蒸气等剂型和方法。7 壮药、羌药的研究
壮药主要使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云南等壮族聚居地;羌药主要使用于四川省的羌族聚居地。壮药和羌药的主要来源为:①本民族特有;②吸收中160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60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