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中就提出来的防病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发生、发展的方法;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
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渊源
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
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
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
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实践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5.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大众养生要走出理念误区
最近,随着一些所谓养生名家蒙人、误人、坑人的丑行被曝光,人们开始思考这一怪现象的根源;很多人认为其根源在于医改滞后,大众就医难未得到解决;也有人认为,根源在于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缺位;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确实道出了问题的一些症结所在;但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重要根源就是大众对养生的错误认识;
误区一
把养生作为替代一切医疗行为的万应灵丹
众多养生书籍的热销就是这一错误理念的体现;人生了病以后,是不是仅靠自己揉揉某个穴位,调节一下饮食就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一个人生了阑尾炎或肠梗阻,医生告知必须手术治疗,他却说我自己解决,人们肯定会认为这样做不对;可是我们的大众却偏偏犯了常识错误,以致不少人生了病,真的按照这类书的指导去自我按摩、自我食疗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因中毒而被抢救;为什么人们会轻信所谓的养生专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把养生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其实养生和医疗在中医自古以来就分为两门学科;尽管养生、医疗都与人体健康有关,但养生却不能取代医疗,养生家也不能等同于医家;医家可以兼通养生,而单纯养生家却不能取代医生;正确的按摩、食疗可以健身防病,但按摩、食疗绝对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疗法;正确的养生,尚且不能代替医疗,谬误的养生就更不能代替医疗;把养生当作解决一切医疗健康问题的万应灵丹,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错位; 误区二
对养生刻意追求,并寄望功毕一役
大众有句谚语:一口吃不成胖子;养生与此同理,也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术,让你短时间内达到养生的目的;而我们很多人却犯了认识上的错误,专门热衷于所谓灵丹妙术;今天听说吃某种食物或药物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购来食用;明天听说某种妙术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跟着实施,成了典型的追风族;还有的人十分在意生活中的对与错,常常刻意去追求怎么才能健康长寿;也有的人忙时玩命,闲时就翻出养生书,按图索骥去养生;殊不知,正确的养生在于时时处处均应遵循养生之道,长年顾护身体才会成功,并非毕功于一时一役;人们常把养生之道比喻成一根燃烧的蜡烛,必须时时防风顾护,既不让大风吹灭又不让风助燃,以期能最长时间地燃烧;此外人的精神要放松,不要总是绷紧一根弦,怕得病,怕短寿,须知养生不是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据传清代有一个百岁老人,当皇帝问他是怎么达到高
寿时却全然答不出;这便是不追求养生,养生却在其中;上述这些养生道理不仅可以印证于古代的养生成功者,也同样可以验证于现在的一些长寿老人;很多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就是生活有规律,动静得宜,并没有常年去吃什么补品或特殊食品,且心态极为平静,对生老病死常能泰然处之,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延年益寿; 误区三
重术轻道,舍本逐末,急功近利
中华养生之所以称为养生之道,不称养生之术,是有道理的;中华养生的灵魂,在于悟道、明道、遵道;所谓道,就是规律;那么,中华养生的道在哪里呢在于两个字——“顺天”;“顺天”也可以称为顺应自然;其一是顺应自然节律;如夏天热,人毛孔大开,出汗散热,你却用空调,把室温调得如同春天或秋天,甚至冬天,把热留在体内,并让寒气入侵则必然生病;此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切动物乃至植物都应遵循的时间节律,如反其道而行之必然生病;其二是顺应生命规律;从远古燧人氏开始就用火,以熟食为主;这在人体肠胃已形成规律,并且古人也指出多食生冷易伤脾胃,而你却按某些所谓养生家的说法长期大吃生茄子、生泥鳅、生萝卜,与生命规律去对着干,对身体绝没好处;顺应规律是道,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做,怎么动是术;术应服从道;否则,术就失去依存,并易转为害;我们大众热衷的往往停留在术的层面,而忘记道;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驱使和大众文化素质不高,所以轻道、昧道; 误区四
违背中国哲学的恒变规律和应变智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从时间上看,今天和明天不一样,明天和后天也不一样,时间就是在不一样的变化中,由春至夏,至秋,至冬;从生命个体来看,人与人不一样;同样是冬天,有人穿厚棉衣还嫌冷,有人穿薄棉衣还怕热;同样一个人的体力,年轻时和中年时不一样,中年时和老年时不一样;面对事物的不断变化和这些个体上的差异,应对事物变化的措施
也应不一样;这在中国哲学上称为恒变和应变规律;易经就是谈事物的恒变和应变智慧,只有学会应变,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养生同样如此;然而,目前的现状却与此背道而驰;我们明知人与人差异很大,却采取亿万人一个样,不管什么体质、体内有没有火,也不管什么季节,用统一的方法去清热、补虚;这本身就违背了不同质的矛盾应采取不同解决方法的辩证法原理,也同样违背了中国哲学中的恒变规律和应变智慧; 中医养生重和谐 人与天地相参
中医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中医的精髓就体现在“和谐观”上;这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谱的异动;近年来,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大气遭污染,致使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泛发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非典”,不都是明显的例证吗
另外,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重视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病人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出于患者个体的自然流露,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机体的整体状况及机体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信息;正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较真实地提供机体“健康曲线”的走向,所以是从整体上反映机体是否“和谐”的一面“反光镜”
比如,生活环境比较寒冷、潮湿或恣食生冷寒凉易得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等、湿证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等及痛证腹痛、胃痛、痛经等;生活环境燥热或过食辛辣煎炸烧烤之物则易上火即易患口腔溃疡、长痤疮、便秘等,这是从大处着眼看中医的“和谐观”; 阴平阳秘即和谐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理念;中医学非常重视机体自
身的“和谐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和谐”,就是机体内部的和谐;机体出现病态就是人体内部“不和谐”造成的结果;
有些人平素在工作紧张、压力大、情绪不好、饮食不均衡、生活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不良因子中医所说的七情、内生五邪、饮食劳逸、痰湿瘀血等在体内“膨胀”,致使脏腑功能失调;人体这个“压力锅”在无法承受过多的“气压”,或“减压”的能力不足时,肯定得“炸锅”;比如情绪不好,气郁化火;或恣食煎炸烧烤之垃圾食品,抑或是过食寒凉以及肥甘厚腻之品,碍脾生湿、湿蕴化火;火热内蒸如燎原之势,犹如火山喷发,引发痤疮、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变;而痰湿内停便是导致机体功能发生异常的“泥石流”,这种病理产物更是高血压、高血脂的罪魁祸首; 机体出现“炸锅”、“火山喷发”、“泥石流”等现象的根源不除,这个时候疾病自然就会发生;中医把这个病理过程称之为阴阳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就是机体出现了“不和谐”的状态; 祛邪扶正疏导减压
如何应对这个不和谐的状态呢那就是“调”,把“不和谐”状态调整为“和谐”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和谐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总之,中医以其独特的“治未病”“养生”在疾病治疗、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大众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