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

来源:华拓科技网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自汉代开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所谓的城垣,指的是中国古代围绕城市的城墙。其广义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城门和城墙转角处的墙体常常加厚,称为城台和角台,它上面的建筑称城楼和角楼。马面是城外附城而筑的一座座墩台,战斗的时候方便于夹击攻城的敌人,有时在城门外三面建筑小城,以加强城门处的防御力量,称为瓮城。福州城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形成于山、乌山相对峙的格局,以南街,现在的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这个“街”指南后街。 确切的说“三坊七巷”形成于唐末王审知主持修建的罗城,整个工程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成,把“子城”圈在里面。东起现在的五一路、五四路,西至西门善化坊;南至安泰河北边,北达北后街永安境一带。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和贵族在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成段,并用砖砌成围墙,当地居民把这些隔开的一段段居住区称之为坊、巷,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点缀了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

双层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古诗说“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可见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清晨的三坊七巷很多店铺还未开张,游人也很少。悠闲地漫步在古街的石板路上,品味古街的文化;街边老店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正宗福州鱼丸,感受古街的美味;吃饱喝足,拿出相机,选好角度,留下古街的记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自北向南寻找大家的风范,感受文化名街的风韵。

【衣锦坊】

朋友你好!我们现在即将走进的是衣锦坊。它是三坊的第一坊,旧时名叫通潮巷。根据清代的《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宣和年,陆蕴、陆藻兄弟才华横溢,名震一时。陆蕴是宋绍圣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州;陆藻以列曹侍郎的身份出任泉州的知县,列曹侍郎是当时的一个官位,他们的兄弟典乡郡,居住在这里,就称其居住地为“禄锦”。南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居此,改称为“衣锦坊”。宋时称“禄锦”,后来又更改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了。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路发达,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的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

戏台最具特色。它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创建于明万历间(1573~1620年),后经多次改建。清道光年间,成为三座相邻并且是全坊最大的宅院。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杂院,第三座为花厅园林,四面围墙,皆用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主建筑大院坐北朝南,临街六扇大门,入门有门厅,左右耳房。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有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大厅特别大。第二、三座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每次从东侧都有小门可通第二座别院。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其效果达到最佳,水榭台戏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在这你一定期待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吧,福州市会请来一些民间的戏班,定期在这里公演。

【文儒坊】

朋友你好!我们继续向南走,就来到了文儒坊,它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根据《榕城考古略》的记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意思是说文儒坊原名是儒林巷,宋代的郑穆居住在这里,所以改为现在的文儒坊。郑穆曾出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衔归为三品。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甘国宝自幼好武术,尤擅射箭,雍正七年(1729年),中武举。在出任南粤总督期间,正值年岁欠丰收,甘国宝捐出俸禄购谷物以济军民。清高宗对甘国宝很器重,封其为挂印总兵。值得一提的是甘国宝四十多年戎马倥惚,却雅好文墨,擅长绘山水,尤其擅长于画虎。他所画的虎形态万千,有走虎、伏虎、卧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栩栩如生。他的画幅常署有“指头生活”的字样。现在的屏南棠口、漈下村各珍藏他的虎画一幅。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他们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特别喜欢帮助穷苦乡亲,解决困难,即使他举债累万金,仍然疏财相助。每到年关必乘轿出城,看看有没有无法过年的人,见到求他相帮的人会慷慨解囊。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人称末代帝师。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

是为入室弟子传道授业的地主。陈衍是光绪八年(1882)举人。光绪二十四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提建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他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首领人物。陈衍的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因为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朋友你好!告别文儒坊继续向南,我们就来到了光禄坊,它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什么是三山藏呢?这就要从福州的地理环境说起了,福州自古多山,北为“屏山又叫越王山”,西为“乌山又名乌石山”,东为“于山别名九仙山”,这便是福州著名的“三山”,也是福州城别称“三山”的起源。有所谓“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之说,在这绵绵群山,有识之士便以三山为主线,以诸多支脉为辅线,写出那句福州人耳熟能详的“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 意思是说屏山、乌山、于山为现,罗山、冶山、闽山为藏,灵山、芝山、钟山为不可见。话转回来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天的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光禄卿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掌宫殿门户。北齐称光禄寺卿,除宫殿门户外,兼掌皇室膳食、帐幕器物。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zhi四声),他的儿子许友、许宾,孙子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

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藏砚家黄任,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郁达夫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的女儿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有的精于书画,有的善于诗文。

光禄坊的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它集中了池、台、亭、石、花、木的美景,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十余段摩崖题刻,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宋熙宁三年,光禄卿、福州太守程师孟游此,篆有“光禄吟台”的题刻,很多游客朋友都在这里合影留念,你可以在这里拍下属于你的独家记忆。在光禄吟台西边的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的地方。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现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可惜的是,在“”期间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光禄坊的一些老建筑被损坏严重,特别是通湖路口附近。为了重现老巷的风姿,该地已进行整体大修工作,为我们呈现了明清时的古风古韵。

【杨桥巷】

朋友你好,游览过了三坊,继续向南走,就来到了杨桥巷,它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路古时名叫登俊坊,因为向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他在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党人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

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福州杨桥路与南后街交界处,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向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建立前后,冰心原名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近代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杨桥巷南边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呈现出“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当然,你也可以在此,歇歇脚,品品茶,听听故事,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郎官巷】

朋友你好!继续我们向南的脚步,下一站是郎官巷,它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东街口向东为东街,向西为杨桥东路,南北向为八一七路。标志性建筑有东街口天桥、电信大楼、东百等。东街口是福州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三大百货东百、东方和大洋百货均落足于此。如果你的旅途时间充裕的话,在这里购物是你不二的选择。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代《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刘涛居住在此地,他的子孙数世都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

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陈烈品行端正,动静皆依古礼,即使对待童仆亦如宾客。乡里人都尊敬他,每教训子女必以陈烈言行为楷模,凡民间办理婚、冠、丧、祭诸典,都要向他请教,博学如陈襄、刘彝等也都向他求教。其门下学生常常有数百人之多,与陈襄、郑穆、周希孟被时人称为“海滨四先生”。陈烈讲究道德修养,亦重视读书静养工夫,朱熹很赞赏他的做法,《朱子语类》卷十一记载:“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览无遗。” 可见他的为人认真坦诚。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辛亥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像鱼离水而处于空中,如蹩跛者挟拐仗行走,这就是所谓的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不能长久生存。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继承和发扬中国四、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我们往西走就可以看到严复故居了。它坐北向南,主座与花厅两座相邻,总占地面积625平方米。主座大门向南,宽1.8米,高3.1米,双重。前为木条隔扇门,装在石门框内;后为串桶大板门,安装在石门框后的石臼上。门内前走廊设有插屏门。门斗两侧山墙正面砌墀头,单面坡顶盖,下为灰漫天花,山墙两侧接连围墙,突出门面排场的气氛。主建筑为五柱,四扇三间。正间分前后厅,中间用屏门隔开,次间为前后两个厢房。前面的天井宽广,庭院两侧为回廊,西廊有边门一扇,通向西花厅。后面的天井,仅3~3.5米,左右有披舍。花厅南面临坊巷围墙,东侧小门与主座西廊通连。西墙设便门出入。前庭院

宽8.1米,深0.5米,原有假山。花厅靠北,为双层楼平房。楼下为敞厅,构架采用新式三角架结构。楼上为一单开间,室内白灰平漫天花,前后走廊、栏杆均为时期流行仿西方建筑纹饰,梯位一内一外。楼后另有两间小平房。1991年市挂牌保护,并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说的就是严复对近代的巨大贡献。

二梅书屋也是郎官巷的一个景点。它是清代凤池书院院长林星章的旧居,因书斋名“二梅书屋”,而成为这座宅院的代名词。如同三坊七巷其他大户人家一样,二梅书屋也是“一屋跨两巷”,前门开在郎官巷,后门开在塔巷。它坐南朝北,东、中、西三座毗连,是一座单层土木结构的屋子。 门头双重大门,第一重朝街六开大门,原门额中挂“进士”金字匾;入门,中间小厅,两侧耳房。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东西两廊宽2米,安放仪仗、执事牌。廊下天井,中为走道,两旁栽花。从天井上三层台阶为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正间用彩金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大厅高敞,两侧厢房房门四开,窗用木格编排成各种纹饰,门扇、窗扇、壁板等全部楠木构成。二进建筑与首进大略相同,所不同的是厅前庭院略小,天井两侧有披榭。东侧墙外即是“二梅书屋”,一间藏书屋、一间书房,屋前有两株梅花,自成小院落。院内尚有坐南向北三间排与坐西向东五间排小屋;二梅书屋的东侧有灰塑雪洞(七星洞)通连一、三进。三进为花厅,三开间,前后四间厢房,所有门、窗、壁板等皆用楠木制成。窗子都是双层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都有油漆绘画,有戏剧故事和花鸟树木。厅前小花园有两座古亭,并有一株100多年的荔枝树和一株棕树,树后假山和塔巷仅一墙之隔,由东侧小门连结东侧开门塔巷的前后两座建筑,均为五柱三间排厅堂的庭院。各进之间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用覆龟亭遮雨。是福州市保存较好的一座五进大院。

【塔巷】

朋友你好,随着我们一路向南,塔巷就在我们的面前。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起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连南后街。旧名叫修文巷,由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主要表达“文运兴盛”的意思,因此宋时知县陈肃改巷名为“兴文”,不久又改为“文兴”。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座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像宝箧,内藏印经,故称宝箧印经塔,俗称阿育王塔。但塔巷育王塔只是象征性而已。南宋后塔毁,至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纪念。巷因有过育王塔,所以称“塔巷”。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在塔巷东头有福州永负盛名的“永和鱼丸店”。你如果旅途疲惫了,想找点吃的话,这里是你的最佳选择。 塔巷旧时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巷内人家多以孝尽心,以文励志,形成古朴民风。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是28、30号王麒故居,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25平方米,由西边的主落与东侧花厅组成。驼峰、斗拱、悬钟、雀替均雕刻精细,墙头灰塑图案精美,园林采用象形的假山石和灰塑等塑造。还有清巡抚王有龄父子旧居、清末陈宝瑄父子故居,以及20号长汀试馆、6号吴氏宗祠、63号进士第叶氏宅院、55号建设厅许显时宅院等。巷内26号古荔枝,长在小假山旁,根部包住假山石,相传有二百年以上树龄,围径2.03米,1958年还结果。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黄巷】

朋友你好!你现在是在黄巷,它位于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连。据闽志记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

的集居地。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黄巷因“双黄交臂”、“文武相安”的故事而名声在外,这个巷也因此被认为运交华盖,宜室宜家,居者日众,声名日隆,硕彦间出,名宦咸集,单有清一代,就有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伯荫,进士陈寿祺等辈。黄巷的标志性建筑是“小黄楼”。相传黄璞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就在小黄楼附近。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以及与之配套的旧居东侧园林小筑“东园”。梁是中国联学的开山人,修楼的一大目的,是作为不时延请当地吟友唱和之所。因此建筑群中有藏书房、假山、水池、拱桥、半边亭等,古意盎然,文气扑面。连梁的老师、鳌峰书院长陈寿祺也曾挡不住透惑,搬过来挨着小黄楼住下,分享弟子的馆藏资源。因一道“雪洞”而神秘兮兮的小黄楼里,福州方言所特有的行吟之声于今已沓,有福之州的文化遗产里,则添了梁章钜汇编的十卷《三山唱和集》。小池石拱桥护栏上所刻的“知鱼乐处”四字,其奥妙也许正在于此。闽中有材,左海为盛。旗鼓相揖,科甲联芳。单进士及第人数,就多达4000余众。小黄巷的东头,曾因郭家“五子登科”而被昵称文曲星的窝。郭家故居的牌子,虽以进士出身官至湖广总督的老二郭柏荫为名,举人出身的老四郭柏苍,则犹以布衣高才而更具文名。有游人笑道:古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羡,在福州黄巷里,倘不太计较平仄的话,可以对上一句:“为父应作郭阶三”。福州黄巷始祖黄元方派衍其中徙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黄岸一支甚盛其子三长明经闽县令黄谣、次黄典,季黄乐。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其中文状元者7位即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士俊、黄鸣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为尚书者4位 明代黄绾、黄光升、黄凤翔、黄汝良。在这里留下张照片做纪念吧!

【安民巷】

朋友你好!欢迎来到安民巷。它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后来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得名。”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地位较高人士。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安民巷53号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鄢家花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安民巷47、48号,建于(1736-1795)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及年间均有重修,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三坊七巷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装饰十分精美。无论是门窗、一斗三升联拱等装饰构件,还是穿枋等结构构建,无不被雕饰得精妙绝伦。2005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七巷社区活动中心。安民巷30号是曾氏民居的住宅,这座曾氏民居的建筑历史,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占地面积过百亩。曾氏源自江西南丰,宋嘉祐年间曾文定举进士,授集贤机理检讨官,在任期间政绩显著,被赐绯衣银鱼金紫服,并加封直龙图阁史馆修撰。知福州时亲民尚功德,深得民心受到拥戴,当地父老及士大夫为他在九仙山(今于山)东麓建祠纪念。到明成化年间,曾氏族裔曾培公成进士,官都察院京畿御史。族谱中以曾培公为入闽始祖,府居何处则无交代。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他的七世孙曾逸参居住在安民巷,这也是曾氏定居安民巷明确的文字记录。曾家“曾晖春—曾元炳(榜名元卿)—曾兆鳌—曾宗彦”四代直系接连进士,为清代福州所仅有的。善经商、精核算,是曾逸参后裔的主要特色。18世纪末,曾家在福州台江下杭街开设“豫成钱庄”,扩大了家业。安民巷曾宅占地日广,北通黄巷,被称为“曾半街”,这种状况,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风光了一百来年。近几十年来,宅院居住民的结构已发生巨变,真正曾氏原住民只占一部分,大宅院内原先的格局已面目全非。如今尚能见证当年辉煌的古建筑遗物,除了木结构的前后进屋宇、花厅之外,明代的石门楣、石井栏,以及横斜在天井边的清代旗杆石等,都是安民巷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

程家小院位于安民巷52号,为清末建筑,虽只有423平方米的单进民居,却小巧玲珑,前临安民巷,后与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隔墙。有大厅、屏门、天井、厢房、花厅、后院等,斗拱、楹联等均保留清代原貌,是三坊七巷中完整的典型民居。房主人程氏是菲律宾华侨,20世纪50年代初购买了这家小院,从不出租和借给外人居住,十分珍惜,房屋内的摆设一直保留传统风格,没有进行改建。 1992年鼓楼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称为“安民巷52号程家小院”。

汀城试馆主座入口在安民巷15号,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于清代的福州传统民居,是当年汀州府八县(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连城、宁化、清流、归化)学子或武生来福州科举考试留宿的地方,后科举停止出租给人住。三坊七巷开始改造时,这里已破旧不堪濒临倒塌。作为安民巷首家进行修复的宅院,由省文联拨款,资金到位快,施工进度也快,现在已面目一新。

另外这里有特色的还有安民巷34号,它是福州老字号观我颐糕饼商的故居,为明清并存的建筑,占地面积958平方米。猪油糕和礼饼是闽式常见的风味糕点,许多糕饼店都有卖,唯独观我颐制作的最出名,榕城妇孺老少皆知。观我颐的猪油糕与谢万丰的礼饼、美且有的雪片糕、水陆轩的咸真酥、宝来轩的猪油炒米,共同为福州糕点的名牌。

安民巷44号是谢万丰礼饼商宅院,兼具明清时代建筑特色的宅院,共二进,面积868平方米。谢万丰糕饼店创设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最后一任老板谢景初一直经营至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称为谢万丰糕饼厂。谢万丰礼饼具有壳薄如纸、馅饱味香、咸甜适中、味美可口、不易霉变、保存期长的特点。旧俗男女订亲,礼饼为必备礼品,女方收了礼饼就承认了这门婚事,至今福州的农村还保留有这种婚俗。民间有订亲买礼饼,必买谢万丰礼饼。

【宫巷】

朋友你好!穿过安民巷向南就来到了宫巷,它旧名仙居,因为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代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居住为多。沈葆桢是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他继承了其父辈忧国忧民的志向,奉献全部的生命于国家的御外壮举中,体现出晚清有识之士前仆后继的精神。曾纪泽凭三寸不烂之舌从俄罗斯手中夺回伊犁,而沈葆桢则以其敏锐的视角、果敢的作风,创建南洋海军,击退日本侵台阴谋。这些人相互提携,造就了晚清一代难得的知识分子整体御外的铜墙铁壁。比如,曾纪泽在回答慈禧太后对可用之人的问话时,说:“李鸿章、沈葆桢、丁宝桢、左宗棠均系忠贞之臣。”而慈禧则肯定地说:“他们都是好的。”可惜沈葆桢死后4年发生的中法战争(1 8 8 3~1 8 8 5年),导致他一手操办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总体来说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名人的故居,首先带你去的是沈葆桢故居,它在南街宫巷26号。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后多次改变主人,清同治年间归江西巡抚沈葆桢所有,并加以修饰。现有建筑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三座花厅组成,面积约2300平方米。布局严谨,装饰典雅,表现了福州古代绅宦宅第的建筑特色。坐北朝南,大门口上有檐楼,下有门廊,六扇开门。进门迎面屏风,两侧耳房。屏后是天井与回廊,天井宽12米,纵深6米。东西廊各宽2、3米。庭院阳光充足,空气流畅。正屋全宽13米,三间,中为厅,旁为房。进深17米,分前后房。大厅为待客及举行婚丧礼仪所在,建造高敞,梁栋描金涂朱,两侧穿斗构间架,过去曾镶楠木板,配饰挂屏。正房门为

四开式,门上部框架间用藤皮编成图案。南向还有六扇窗子,窗门漏花,采用骨格编排,榫接成各种花饰。后厅上方放置祖先神龛。二进与一进隔一高墙,中辟石框门交通,建筑格局与一进略同。后天井中,石铺走道,宽2米,上覆瓦,称覆龟亭,旁边设有美人靠。三进格局与二进相同,覆龟亭与倒朝楼相接。倒朝楼木结构,五开间。中为堂,其他为房,纵深8米。堂后有过墙,两侧木楼梯上下,楼前为一长列花格窗。西侧院与大院隔一高墙,按大院格局平行分为三座花厅,花厅全宽8米,其中客厅6米。另2米靠大院一边为弄,辟有门,与大院相通。每个客厅前后都有天井,置盆花和金鱼缸。宅院四周围以高大风火墙。墙配合木构屋架的起伏,经精工设计,形成流畅曲线。墙头成翘角,在翘角和墙的上部,有彩色泥塑人像、花鸟、鱼虫、静物,俗称墙头花。它反映了明、清时代福州传统墙头雕塑技艺特色。1988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再带你去林聪彝故居,它建于明代。明末,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以此屋为大理寺衙门。清道光间,此屋为林则徐次子聪彝所居。此建筑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临街十扇大门。主座第一进南面照墙上,画有一只獬,是明代大理寺公堂的标志。厅堂面阔3间,进深7柱,第二、三两进皆三间排,第四进为倒朝三间排。各进之间隔以高墙;过道用覆龟亭以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花厅一进为住房,二进为假山、鱼池、大榕树、花坛、亭台楼阁等,三进亦为住房。原有布局基本保留完整。1991年市挂牌保护。

【吉庇巷】

朋友你好!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来到最后一巷——吉庇巷。它俗称“急避巷”。宋代郑性之考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 官至安抚使的郑性之,在故乡也做了不少善事。他所主持修护的始建于唐末的闽安迥龙桥,至今风雨不动。了解郑性之秉性德行的人,总觉得\"急避\"二字有损乡贤名声,应该改一下,曾经有更名\"及第巷\"的想法,字音相近,词义有激励后学之意,可惜没有结果。终于是让位给了字音相同、充满庇佑吉祥美意的\"吉庇\"二字。于是在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

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

吉庇巷有特色的建筑,是沿内河边悬空前举的一排排吊脚楼,或称虚脚楼。这一\"吊\"一\"虚\",就有饮食男女许多朦胧的故事隐约其间,《闽都别记》里可以找出不少,福州地方所持有评话与闽剧,也便有无尽的话题戏文花样翻新。

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它创办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现代,同时, “光禄”、“衣锦”、“文儒”和“安泰”命名,宽敞大堂及温馨包厢留存古韵。百年老店再现时代风采。

最后走出吉庇巷,不得不去的就是林则徐的祠堂。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