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盐碱地园林绿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作者:王利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1期
摘要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速,城市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我国部分东部沿海城市和西部内陆地区都存在着大量盐碱化问题严重的土地,既不能耕种,又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城区中一个个“伤疤”。文章从盐碱地园林绿化的特点和重要意义出发,归纳和总结了适用于盐碱地园林绿化作业的各种技术手段,为盐碱地园林绿化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院盐碱地;园林绿化;土壤改良
由于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成因复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园林从业人员对其进行园林绿化的改造。各类盐碱化土地的问题根源都是土壤或地下水中的盐分含量过高,导致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水份和养料,从而导致植物出现死亡。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在对盐碱地园林绿化进行大量的实验后得出,只要合理地运用土壤改良和降盐技术,并结合绿化区域的功能及景观要求,完全能够扭转盐碱地绿化难度大、植物死亡率高等问题,大大改善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1 盐碱地园林绿化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碱化成分,包括盐土、碱土和其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盐渍化或者碱化作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壤总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据相关数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盐碱地面积约为9.5 亿hm2,而我国占了其中的10%。
鉴于我国现有的盐碱地面积占到了我国陆域面积的10%以上,开发和利用盐碱土地是解决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盐碱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前景。由于盐碱地对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将产生各类不利的影响,同时,在盐碱地中出产的各类农作物往往产量和品质也不尽如人意,在盐碱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园林植物进行生态化处理,不但美化其环境景观,又能通过植物的降解和吸收作用,逐步将其改造为适合农业种植的土地。
2 盐碱地土壤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关资料和试验显示,盐碱地中,对于园林植物危害最大的是土壤和地下水中可溶性盐分过高或钠离子饱和度过大,导致园林植物不能像平常区域一样,利用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料,甚至由于过高的盐度,植物根系会产生局部脱水的问题。因此在盐碱地内进行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改良土壤,而改良土壤的本质就是要降低盐碱地的含盐量,为植物创造有利生长的土壤环境,减少盐分对植物的危害。针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方法,其大致可分为物理性改良、化学性改良、生物性改良3种主要方式。
2.1 物理改良
物理改良的基本原则是不改变盐碱地盐分的化学结构,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盐碱地盐分的浓度或将盐碱土壤隔离。
2.1.1 排咸蓄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多数是由于围海造田而来,在围垦初期盐碱地内土壤的含盐量一般高达8‰以上,最好的土壤改良方法就是排咸蓄淡。依据所需要土壤改良的面积大小,合理开挖排水沟渠,并设置相关排水泵站和闸门,利用大量淡水对盐碱化严重的场地进行反复的蓄水、浸泡、排水,通过淡水来冲淡土壤的盐碱度,同时也可利用自然降雨
冲洗场表面,让土壤中的盐分随着雨水流向排水沟渠,并最终排入大海。从而不断降低土壤含盐量,满足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的相关要求。
2.1.2 深耕晒垡。此方法主要针对部分土壤粘性较大、透气性不佳的盐碱地,尤其是原盐碱荒地。主要利用在当地主要降水季节到来之前,翻耕需要绿化区域的土地,迫使地面毛细管断裂,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而晒垡能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达到阻止水盐上升的目的。
2.1.3 封底式客土。此方法就是通过客土将种植面的标高抬高,其主要适用于面积不大的绿化区域。
2.2 化学改良
2.2.1 增施化肥。此方法主要是对盐碱土增施化学酸性废料,通过其与土壤中的盐进行化学反应来降低土壤pH值,例如过磷酸钙等。同时,富含磷素的化肥能有效地提高树木的耐盐碱性。通过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2.2.2 施用大量有机肥。有机肥一般是指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富含有机物质的肥料。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分解成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碱,并改良土壤理化性能增加其团粒结构。
2.2.3 地膜覆盖。地面铺地膜、土面喷蒸发抑制剂,减少土壤的蒸发量,可以起到阻止盐碱上升的作用。
2.3 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的绿肥和牧草,如紫穗槐、紫花苜蓿、蚕豆角等,对盐土改良有积极作用。播种时间一般为10 月份,翌年2~3月割、伐后深埋作为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绿化完工后,套种田箐,形成地面覆盖做到土不露天,压制盐分的作用。在初花时割青深翻在土中,通过绿肥的腐烂,有机质的分解,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树木的生长打好基础。
3 盐碱地苗木种植及养护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零星式园林绿化技术措施
针对部分面积较小的园林绿化区域,可在已开挖的种植穴中添加部分有机肥,例如砻糠、鸡粪等,既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养分,又能隔离周边盐碱地的盐分,最后使用客土或专用改良基质回填种植穴。对于不同的植物所采用的改良基质也各不相同,例如在铺设草坪时,将经过深度超过30cm的翻耕后,所添加的改良基质主要包括氮磷钾、有机质、腐植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同时按1kg/m2的标准添加有机肥;在种植乔木和灌木时,通常将种植穴较普通园林绿地加宽0.5m、加深0.6m,并在种植穴内按一定比例添加改良基质和有机肥,同时在种植穴底部设置砻糠隔离层。
3.2 小面积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措施
对于盐碱地区部分面积较小,但景观要求较高的道路和公园绿地绿化项目,可利用高台树池或花坛来达到景观绿化的目的。其做法通常是先在需要绿化的区域修筑各类树池或花坛,其树池壁的顶标高一般高于地面标高80~100cm,然后先后回填厚度为20~30cm粗砂和厚度为10~20cm煤渣,随后使用品质优良的土壤回填,最后种植各类绿化植物。同时,在绿化区域向
下深挖1m的基坑,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基坑的四壁和底部也可达到隔离盐碱的作用。另外,对于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规模绿化区域,可使用客土抬高种植面标高来进行排水淋盐,达到改善植物种植环境的效果。
3.3 大面积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措施
我国盐碱地的成因基本可分为海洋性和内陆性盐碱,而上述两种盐碱类型都是由于地下水的盐碱过高而造成。由于盐碱地的地下水位低且盐分浓度高,若只是采用简单的整治措施与手段就开始进行园林绿化,经绿化的土壤易短时间内再次被盐渍化而最终变成盐碱土。在盐碱地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园林绿化时,通常采用布网排盐与大穴换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行控盐。
所谓的布网排盐就是在需要园林绿化区域的盐碱地内,铺设地下排水管网达到降低盐碱地地下水位的目的,并以此来降低盐碱地土壤盐分浓度,避免土壤再次盐碱化。地下排水管网一般被水平布置在需要进行绿化的盐碱地地下约1m的深处,排水管网的口径须达到30cm以上,并按间隔10cm左右布置管网,管网的坡度控制在1.5%~2.0%。此外,整个排水管网的布置方式必须结合后期种植植物种类、土壤结构、地下水位、附近污水管道的深度等因素,对排水管的实际埋设深度、间距、坡度等进行局部调整。
在完成排水管网的布局后,可再对种植穴进行换土。首先,在种植穴底部铺设鹅卵石隔离层,并在隔离层上铺设中砂垫层,从而使得灌溉和降雨后土壤中的水分能沿着中砂和鹅卵石之间的空隙向下渗透,最终使种植穴周围土壤得到淡化。通过采取合理种树、密植小苗、适时栽植、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盐碱。
3.4 盐碱地绿化植物的选择
针对盐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选择园林绿化苗木品种,是影响园林绿化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多年的试验和选育,我国园林从业人员总结和归纳了部分耐盐碱的植物。例如,乔木中耐盐碱能力强的为刺槐、国槐、白蜡、桑树、臭椿,耐盐碱能力较强的是旱柳、杏树、毛白杨、白榆、梨树;而在灌木及地被植物方面耐盐碱能力强的是女酿尾草、金叶藐、喜盐鸢尾等、刚毛柽柳、红豆花;观赏草、披碱草、转基因冰草、金叶榆、红花多枝柽柳、金叶接骨木,耐盐碱能力较强的是紫穗槐、白蜡条、杞柳等。
3.5 绿化栽植后的管理技术
鉴于在盐碱地内对植物进行灌溉作业有别于普通绿化用地,可以找“大水排盐,小水引盐”的方式进行灌溉,每次灌溉务必浇足浇透,但每次灌溉所用水量须视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行调整,以避免出现因土壤水分过多而造成的根系缺氧,从而导致植物死亡。对局部盐碱化程度较高的
区域采用滴灌作业,让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向下渗透,并结合排盐设施从而起到很好的排盐效果。
由于盐碱地本身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类养分,因此,在盐碱地内进行绿化种植特别要注重对其养分的供应,以便增强植物的生长势头,从而提高植物耐盐碱的能力。在肥料的选择上尽量以有机肥为主,并适当配合使用磷肥和矿物性化肥,但不可使用含有氯离子的肥料,以避免加重植物周边土壤的盐碱度。另外,为了增加盐碱地土壤的透气度和肥力,同时防治以淡化的土壤反盐,可在每次浇水或施肥后对植物进行松土,此举还能消灭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
4 结语
综上所述,沿海地区盐碱地的园林绿化景观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同时每个盐碱地区其土壤的结构和成份、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又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景观绿化时,必须因
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绿化施工技术和适宜在当地生长的植物品种,结合多种绿化方案方法,使各种技术措施产生的效能同时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景观绿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