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0卷第3期 2007年6月 中国医学伦理学 Chinese Medical Ethics Vo1.20 No.3 Jun.2007 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与渗透 黄萼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儒学重视道德价值,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教化。在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学深 受其孝道观、仁道观、义利观和养生观的影响与渗透。 [关键词]儒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07)03—0037—03 InfI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the Ethics in TCM and Its Permeation HUANG E—hua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for Nationalities,Guangxi,Baize,533000) Abstract:Confucianism emphasizes value of morality,and stresses moral tutelage and ethical enlightenment. Ethics in TCM grows and develops in the ide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dominantly occupied by Confucianism, thus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and also permeated by the values of filial piety view,kindness view,righteousness favorable view and health—.cultivation view. Key words:Confucianism:TCM:eth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儒学是中国历史上的显学。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 形态,如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等,在同一时期又有 许多流派,但是儒学重视道德的价值,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 教化的特点是始终如一的。¨J在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环境中 成长起来的中医伦理学,不仅其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勿避险 蠛、一心赴救,博施济众、普同一等,仪表端庄、温雅有礼,济 世救人、不为名利,谦和谨慎、尊重同道的基本医学道德规范 的确立受儒学的影响,而且儒学深刻渗透于历代医家行医目 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 医。”吴瑭《瘟病条辨》自序中也言:“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 何颜立于天地间!”据对《中医人物词典》收录的6200余位历 代中医的身份分析,有813位弃儒行医,占13%,其中又有 172位因孝而习医,占了21%,由此观之,以医为孝的观念成 为儒家的一种传统。 J “孝”影响人们的医疗活动和风俗。《礼记・曲礼下》 说:“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于是,子尝父药成为一种孝礼 义的规矩。除尝药外,还有尝粪便、呕吐物来尽孝者。还有 的、价值观念、健康观念中,自宋代开始更是形成了儒医传 统。 为“孝”毁伤身体的事情。《旧唐书・王友贞传》记载王友贞 “割股肉以饴亲,母亲寻差”,并获旌表。宋代张呆在《医说・ 人肉治赢疾》中称,唐代明州人陈藏器撰《本草拾遗》,说人肉 1孝道观 儒学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J故而 “孝”的观念对中国传统医学道德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孝”是许多人学医行医的动机和目的。人们为尽孝而 学医,以孝奉养父母,为孝保养自身。 J孝以事亲,忠以事君, 孝忠连在一起疗君亲之疾被看成是尽忠孝之道的儒家孝道 伦理观,更是激发许多儒士习医。【 J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 可治赢疾,以致民间父母疾多割股肉而进。这种自残尽孝的 陋习后来发展到割肝、割乳,甚至杀子以尽孝。但是,儒学又 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J,若损 伤父母所予之躯就是不孝,故而有了尸体解剖是不孝的观 点。 寒杂病论・自序》中指出“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就是为了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 生”。魏晋医家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夫爱先人之 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 2仁道观 《周易・说卦》日:“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儒学以爱人释 “仁”,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7』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J这种从“爱亲”出发推至“爱众”的仁爱思想,使“仁” 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规定。“泛爱众”的伦理观也成为中 国传统医学道德的重要内容。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J。行医治病、施药救人被 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围困,赤子涂地,无以济 之。”南北朝时期医家许道幼认为,不知方术不谓孝,并因母 疾而习览经方,精钻医术,成为一代名医。唐代医家孙思邈 也强调为孝学医,《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君亲有疾不能 疗之者,非忠孝也。”金元四大家事医诊病莫不受“孝”影响, 刘完素家贫,母病求医不至而死,以致遗恨万分,遂改攻医 学;张从正以医为孝,医著取名为《儒门事亲》;朱丹溪因母患 脾疼,众医束手,故立志于医;李呆因母病被庸医杂乱投药而 视为是施仁爱于他人和实现“泛爱众”的理想途径。一些医 家吸收儒学“泛爱众”的伦理观,以“仁”为济世救人的指导 思想,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要求医家心 怀仁爱,不管“贵贱,长幼妍媸,华夷愚智”,要“皆如至亲 之想”;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谴责不能平等对待贵贱贫 富之病患的医生,指出“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 而我为厚薄哉”,教导医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 死,但仍不知所患何病,痛悔之至,以千金为贽,拜张元素为 师学医。明代王纶因父病而习诵医经本草,为官后仍兼疗民 疾。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中说:“古人有言,病卧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38一 中国医学伦理学 第2O卷 济众,惠泽斯深”,“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虽殊,施药无 二”;清初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说:“医,仁术也。仁人君子 必笃于情。”“仁”还是评价医生的重要标准,南齐杨泉的《物 理论・论医》指出良医应是“仁爱之士”、“聪明理达”、“廉洁 淳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宋林逋在《省 心录・论医》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斥贪图钱财,沽名 域”.为利“便是趋愚不肖之徒”[28 J。于是,有些儒医反对将 行医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坚持行医应该作为一种道义的事 业来进行。金元医家李杲曾以觅钱还是传道作为选择弟子 的首要标准。元代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指出医家要做到 “为医先去贪嗔”。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明医鉴》中提出 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施 钓誉,粗疏草率之医为“庸医”、“庸工”;明龚信在《占今医鉴 明医鉴》中也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等等。他们无不 体现着中国传统医学以人为本的仁爱传统。 “仁者,人也”【m J,“天地之性,人为贵”【¨J,“惟人万物 ・药一例”。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今之学医者, 皆无聊之甚。习此医者以为衣食之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 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密,夺造化之权,以救人生死。”“为此道 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费伯雄在《医方论・自序》也 之灵”¨引。这种重人的仁道观念,深刻影响着医家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和博济施众的重生意识,一些医家进而关注到人的 生命质量问题,更加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人道主义内容。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 于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言“勤求古训,博 采众方”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晋王叔和的 《脉经・序》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隋巢元方的《诸病 源候论》主张“妊娠之人赢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 娠,故去之”,重视母胎健康。宋陈自明的《妇全良方》倡 导优生,对劣胎“宜下之,以免其祸”。明代李时珍忧心历代 本草谬误,认为事关性命,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 凡三易” 引,编撰《本草纲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H J。当儒家士大夫不 能以自己的学说拯救乱世时,一些人便隐于医林,通过行医 施药来济世救人,行仁爱之举。宋代范仲淹一语“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更是旷世流风,儒士箴言,鼓舞了许多失意的官吏 和不第儒生从经学转向医学,李时珍、张元素、刘完素,喻吕、 汪昂、吴瑭等,都是弃儒从医而成为一代著名医家。并且,儒 医之称一时成为医家向往的美誉。 3义利观 儒学在义利观上具有道义论的特点,其处理义利关系的 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 J、“见利思义”ll6 J。孔子说:“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孟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怀仁义以相接也”【 J,“舍身而取义者也”【l9 J。苟子主张以 义制利,重义轻利,提倡君子“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20 J。 董仲舒提倡“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 功” 。这些儒学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舍生取义的 理想人格,对古代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儒学义利观的指导下,许多医生倡导体贴病家疾苦, 实行廉洁行医。在浓厚儒学氛围成长起来的医家,都将以医 济世,舍利取义作为追求君子仁人理想人格的实践。l j东汉 医家郭玉曾长期行医民间,且“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 其心力” 。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医生怀救苦救难之心,将 钱财得失置之度外,要求“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 物” J。宋医张杲在《医说》中说为医要“粗守仁义,绝驰骛 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陈自明在《外科精要・序》中 视“用心不臧,贪人财利”之医为“含灵之巨贼”。明代医家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医家五戒十要,“凡病家大小贫 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 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贫穷之家及 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 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 至宋明时期,理学主张存义忘利,把义与利的关系日月确 对立起来。二程认为,“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l ,“大 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l2 ,“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 欲利于己,必损于人” 2 。朱熹说,为义“便是向圣贤之 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确实,许多 儒医将行医当作一种慈善事业,行医施药成为他们积善行德 的途径,一些官吏行医也是同样目的。然而,将义与利完全 对立起来,张扬“君子谋道而不谋食”,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 想,既不符合医家的意愿.也阻碍了医学专业化的发展。[29 J 而宋明以来义利之辨中出现的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反理学思 潮,对当时医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 春》中提出医家“勿重利,当存仁义”,对病家也作出“勿惜 费”的要求。在要求医家对病患不分贵贱时,强调病家 也不要损伤医生的名利,不能恃势摆布医生。[30 J这不仅明确 了平等的医患关系,一定范围内的医患义务,而且冲击着长 期以来“医不言利”的传统价值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养生观 儒学的养生观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从人的道德修养 和道德品行来实现修身养生是其核心。孔子说:“知者乐,仁 者寿。”l J孟子主张:“存其心,养其性。”【32 J‘‘养心莫善于寡 欲。” 3_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并且“配义与道,无是,馁 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f3 J《中庸》载:“大德必得其 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苟子日:“欲虽不可尽, 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可以求节也。” 5_程颢日:“人心莫 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 6_陆九渊认为,“君子 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 ‘ 。 受儒学这些思想的影响,后世一些医家把养性养德列为 摄生首务。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日: “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 也。”深受宋明理学影响的金元医家朱丹溪,以儒家“格物致 知”名其著作为《格致余论》,认为“儒者立教日:正心、收心、 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 神内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 引。元代飞在《三 元参赞延寿书・阴德延寿论》中指出天、地、人“三元寿脉,又 在于一德之修也”,“凡可修者,不以富贵贫贱拘,亦不在勉强 其所为,但於水火、盗贼、饥寒、疾苦、刑狱逼迫、逆旅狼狈、险 阴艰难,至于飞、潜、动、植,於力到处种种,多行方便,则阴德 无限量,而受报如之矣”。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 指出摄养要“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万全在 《养生四要・寡欲》说:“予尝集《广嗣纪要》,一修德,二寡 欲。”张景岳在《先天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 者莫如为善。”王文禄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一也,无二 术也。”袁黄在《摄身三要》中指出:“聚精之道,一日寡欲,二 日节劳……。”清代石天基在《养生镜》中日:“善养生者,当 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寿虽天定之数,而人之所以能 延寿者,德也。…凡忠孝节义,须要夙夜矢慎,又要以言行惠 及于人。”这些养生思想对当今的健康新概念仍有着重要的 借鉴价值。 在重视德性养生的同时,一些医家关注到摄生与优生优 育的关系。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认为:“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黄萼华: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与渗透 一39一 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 [16] 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337. 聪惠,无疾。”明代万全在《广嗣纪要・寡欲篇》说:“求子之 [17]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93. 道,男子贵清心寡欲,所以养其精;女子贵平心定意,所以养 [18] 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其血。”在《养生四要・寡欲》指出:“构精者,所以续纲常也。 1995,255. 寡欲者,所以养性命也。……然则寡欲者,岂延龄光嗣之大 [19] 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要乎。”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也说:“凡寡欲而得之男 1995,242. 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天。”由此看来,古代医家 f20] 杨柳桥.苟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57、 从摄生出及优生优育.涉及生命质量,充实了中国传统 636. 医学伦理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 f21] 冉照德,陈直.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总之,儒学不仅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基本医学道德规范 193. 的确立,而且,其以孝为始,推己及人的仁爱观,强调以义为 [22j 杨士孝注.二十六史医家传记新注[M].沈阳:辽宁大 上的价值观,朴素的人1:3道德观,以及重视道德健康,从生命 学出版社,1986,45. 质量和生命价值参透人的生死,等等,莫不深刻渗透在中医 [23,24] 中国医学大成续编编委会编纂.中国医学大成续 伦理学的发展形成过程中。 编(四)[M].长沙:岳麓书社,1992,8. [参考文献] [25,26,27]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一、四 [1] 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张大庆.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72、】24、 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138. 联合出版社。1998.69. [28]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一、二、三、七 [2] 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873. 1998,2—42. [29] 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张大庆.中西方医学伦理学 [3] 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 1999,190—191. 大合出版社,1998,77. [4] 童安荣,王丽莉.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 [30] 陈希宝主编.中国古代医学伦理道德思想史[M 西 哲学,1996,17(11):592—594. 安:三秦出版社,2002,231. [5] 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张大庆.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 [31] 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149. 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32] 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联合出版社,1998,70—71. 1995,271—272. [6] 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2—42. 1995,312. [7] 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8. [34]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58. 1995,72. [35] 杨柳桥.苟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57— [9] 董仲舒,周桂钿等译注.春秋繁露[M].济南:山东友谊 636. 出版社,2001,313. [36]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一、四册)[M] [10] 朱熹注.大学・中庸・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北京:中华书局,1981,123. 社,1987,8. [37] 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 [11] 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380. 1998.2—42. [38]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纂.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 [12] 蔡沈注.书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5. (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37. [13] 柳长华.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作者简介] 社,1999,3. 黄萼华(1973一),女,安徽安庆人,右江民族医学院讲 [14]金良年撰.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伦理学。 1995,274. [收稿日期2007—04—14] [15]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435. [责任编辑李恩昌j 卫生部发布{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 卫生部5月29日发布(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有5.4亿人遭受被动吸烟之害,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 1.8亿,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而被动吸烟危害的知晓率却只有35%。 报告介绍,我国目前约有3.5亿吸烟者,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近100万。我国参与的“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结 果显示:青少年在家中和公共场所受二手烟危害的比例分别为43.9%和55.8%。我国吸烟人数为3.5亿,居世界各国之首。 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人们的吸烟率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但被动吸烟状况没有任何改善。 卫生部副王陇德透露,受委托,卫生部正着手修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修订后的《条例》将强化有关公 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全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