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美学30年研究——中国美学30年的学术史意义

中国美学30年研究——中国美学30年的学术史意义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27卷第1期 滨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VoI.27,No.1 Journal of Binzhou University Feb.,201l 【美学研究】 中国美学3O年研究 [主持人的话(杨存昌)]:我和一群年轻学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这一课题,开始于几 年前。我们以研究生课堂、小型研讨会、QQ群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讨论该领域的问题。其收获之 一,便是完成了一部百万言的《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出版后受到 学界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一些反响。但是我认为,对于30年中国美学的整体梳理、回顾、总结与反 思,不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而且在学界也才刚刚开始。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探讨,对中国美学学术的健 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于是我提议参加过《中国美学三十年》写作的原班人马,继续从不同方面对30年中国关学进行研 究。或抒写研究心得,或概括某一具体领域的总貌,或描述某一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或就某些基本问 题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一提议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组九篇笔谈文章。我从全局上 概括了30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意义,刘兆彬讨论了3O年关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于永森着重强调了3O 年中国古代关学应有的价值取向,徐庆博、耿鹏、仲崇宾和翟乃海、阴妮娜、吴云松等分别讨论了30年 间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心理、文艺美学、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较集中的热点问题,任瑞金则尝试探讨了 3O年台、港、澳地区美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各篇笔谈文章论题虽各自,但均以30年中国关学总 体探讨为核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热烈的争鸣。 中图分类号:B 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18(2011)01—0046—19 中国美学30年的学术史意义 杨存昌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学3O年”具有 传到日本的。因为有资料表明,前文所提及的曾出 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现‘审美’一词的《英华词典》(罗存德编),很早就曾 首先,1978至2008年“3O年美学”在中国美学 传到日本并对日本创译新名词产生过影响。1879 学科史上构成一个重重的“顿点”,是迄今为止全部 年,它被日人改题为《英华和译字典》翻刻发行,后 中国美学学科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黄兴涛 来又在日本出现了几次增订本,流布相当广泛。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一文 ……至于‘审美学’一词,则可能是日本学者在‘审 对清理美学学科在中国的最早译介、引人和传播史 美’一词基础上的继续发明,它在日本很长时间里 非常重要 。根据此文考察,至少可以得出以下推 是同‘美学’一词并用的意义相同的词汇。”这为澄 论:第一,作为西方学科的美学最初译介到中国,可 清美学在中国的最初传播打开了新的思路。第二, 能有两个来源,一是直接来源于欧洲,二是通常所 与美学学科有关的术语、知识和观念最早引入中 认为的辗转译介于日本。黄兴涛甚至大胆推测, 国,在该学科诞生于西方后百年左右的19世纪六 “审美”一词很可能直接来自欧洲,“最初是从中国 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通常认为,美学(Aes 收稿日期:2010—11—26 作者简介:杨存吕(1963 ),男,山东东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研究。E-mail:yangcc@sdnu.edu.cn 第1期 杨存吕,刘兆彬,于永森,等中国美学30年研究 47 thetics)作为一门的学科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 欧洲,到20世纪初才传播到中国,该文证明了美学 在中国的传播提前到19世纪的中后期。据此算 来,五四运动之前作为西学的美学学科开始引入到 中国,至少已有3O年以上的历史。该学科在中国 的全部发展历程,至少已经过了四个3O年,即五四 运动之前为第一个3O年,“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 的浪潮推动下,“2O世纪20年代,中国迎来了美学 研究的第一次热潮,美学和美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 普及,出版了一大批有关美学的学术著作。这些论 著探讨的问题涉及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研究对 象,美与美感、艺术的关系,美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以及美的范畴等多个方面。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 性著作,当属吕潋、陈望道和范寿康各自撰写、先后 国成立为第二个30年,1949至1978年改革开放为 第三个30年,1978至2008年为第四个3O年。如 果以3O年为一代,中国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研究,已 经历过了四个3O年中五代学人的努力,包括以王 国维、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最早的传播奠基者。以蔡 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发展者;以朱光潜、蔡仪、宗 白华等为代表的学科建设者,以李泽厚、蒋孔阳、周 来祥等为代表的学术推进者,以及出生于新中国成 立后,现正活动于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美学 研究者。不难看出,1978至2008年这3O年的中国 美学,是作为现代知识谱系意义上一个的学科 门类在中国诞生后经历的第四个发展阶段,也是最 重要最繁荣的一个阶段。 其次,1978至2008年这3O年的中国美学研 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点”,它在学术取向上走 过了一个自足的逻辑圆圈。中国美学的第一 个3O年,主要的价值取向是现实和政治的关怀。 面对晚清闭关锁国、积贫积弱和鸦片战争后列强入 侵、丧权辱国的时代境况,有识之士们更多寄希望 于变法图强、改制兴国,更多关注的是现实政治,他 们最早接受和传播西学,也是为了改变民族的命 运。这个时期包括美学在内的西学引人中国并逐 渐传播开来,便是这种政治关怀的结果。尽管该时 期对美学的引入贡献最大的王国维等学者也提出 和践行学术自律,但他是把审美和艺术视为解除人 生苦痛的一途,甚至以学术研究作为对现实的回 避,实际上正是这种现实和政治关怀的一种反拨。 中国美学的第二个30年,主要的价值取向是 文化的关怀,在这个大背景下也携带着学术的关 怀。对中国长期陷入落后挨打被动局面之原因的 追问,将知识分子的目光由现实层面引向文化层 面,在“五四”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之前,这种“新文化 运动”已经拉开了序幕。美学上蔡元培大力提倡 “以美育代宗教”,鲁迅等致力于改造国民性,都是 为了重塑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在向西方文化学习 出版的三本《美学概论》,构建出规模初具的美学理 论体系。尽管这些著作多建基于西方美学理论之 上,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现代美学理论建构 的潜在价值和意义,但他们建构美学的尝试与努 力,对于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出场具有标志性意 义。” 与此同时,宗白华和邓以蛰还继蔡元培在北 京大学开设美学课之后,分别在南京东南大学和北 京大学讲授美学课。在此基础上,20世纪三四十年 代出现了一批美学研究专家,也产出了一些有分量 的美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朱光潜、宗白华等曾经到 美学的诞生地德国留学,前者致力于西方美学的译 介、研究并以西方美学的学理研究中国诗学,后者 借鉴西方美学思维发掘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美学 特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鲁迅、瞿秋 白、冯雪峰、周扬等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 究与传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和蔡仪的《新美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 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个30年的中国美学主要集中在2O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时期,这场讨论虽然也 带有学术的性质,但是其主要价值取向是意识形态 的和政治的。围绕“美本质”问题这一核心,学界出 现了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客观社会派 几个阵营,学者们对“美是什么”、“美在哪里”、“美 从何来”等基本问题或检讨自己的观点,或评价别 人的是非,大讨论演化为大批判。各种美学观点最 终都归结于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进步的还是反动 的,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无产阶级的还是资产阶级 的,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 义的。到“文化大”十年,更发展到谈美和审美 就被扣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人们 对美学问题噤若寒蝉,学术研究陷入完全停滞的 状态。 1978至2008年这30年的中国美学研究,则在 逻辑上演绎了各种价值取向的消长。第一个10年 48 滨州学院学报 第27卷 的美学还明显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性质。“文化 术本身和学科建设的取向。美学作为一个特定的 学术领域和学科,自引进中国以来或被误解,或受 到偏爱,承载了过多它不该承载的负担,受到了各 种不该接受的干扰。在新旧世纪之交特别是进入 新世纪以来,洗尽铅华,研究者的心态越来越平和, 研究的基础越来越厚实,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样 大”结束后美学的复兴和“美学热”之所以产生 远远超出学术研究范围的影响甚至演化为群众运 动,是因为学者们选择了美学作为突破口,从学术 研究方面加入了反思“十年浩劫”、推动思想、 促进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所以,20世纪7O年代 末“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之后,文学与政治关系 化,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学理化。总之,越来越回归 的讨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讨论,关 其学术和学科建设的本位,成为21世纪中国美学 于共同美的论争、人性与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主 研究发展的新特点。 体性问题的论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最后,1978至2008年3O年中国美学同时构成 热,西学热、传统文化热、方热等等,在这些大 一个学术“拐点”。这一方面因为前面提到的中国 多带有极强意识形态性质的学术运动中,最活跃的 美学经历了许多曲折之后终于在此期回归学术本 角色非美学莫属,许多讨论由美学界发起,或者集 位,另一方面体现在短短3O年中汇聚了中西美学 中在美学领域。第二个1O年的美学研究,则转向 史上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新问题,再一方面体现在 了文化取向和生活取向。由于“文化大”前后 新的美学观点的提出(如实践观点、情本体论、后实 中国学术界两次“美学热”中关于“美本质”问题的 践观点等)和传统观点的新解(如美是和谐说)。最 讨论几无出路,人们对这种纯粹思辨性质的本质追 重要的是,跨越世纪的30年中国美学,孕育和昭示 问越来越产生怀疑和失去兴趣,上世纪8O年代后 着美学学科在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和价值追求,为 期美学热由不断降温到趋于沉寂。又由于受到西 我们放眼21世纪中国美学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嘹 方20世纪后期哲学、美学、艺术学思潮和中国兴起 望台。 于1980年代的“文化热”的影响,1990年代开始美 未来中国的美学研究将在实现中华文明的伟 学研究与文化学研究结合起来,由美学原理和美学 大复兴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建设和谐人生、和谐 史的研究走向审美文化和审美文化史研究的路向。 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 进而这种与文化的结合又走向与生活的结合,出现 用。未来的中国美学研究,最终将汇人世界美学研 了许多以生活领域命名的美学分支和关于艺术生 究的洪流,在与外国各民族美学研究的和谐共生 活化、生活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至今未 中,为构建“世界美学”或“全球美学”作出自己的 衰。第三个1O年,中国的美学研究出现了回归学 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EJ].文史知识,2000,(1):75—84 [2二朱志荣.中国美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72—373. 30年当代美学研究二题 刘兆彬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 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 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 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 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 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O年美学研究中 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 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