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情境创设研究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附属幼儿园
钱晓燕
幼儿园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的策略:创设趣味盎然的故事讲述情境、创设自主探索的游戏操作情境、创
设自然贴切的生活问题情境等。
幼儿园;数学活动;情境创设
数学活动是幼儿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适宜的环境、有趣的操作、材料的投入都会影响学习活动效果。与其他领域相比,数学内容复杂、抽象,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幼儿关注,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为数学核心经验的获得奠定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
著名数学家伽利略曾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数学内容是无处不在的,幼儿从出生之日起,就要与数学打交道。幼儿园阶段,教师要引导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使幼儿更好地一般来说,故事情节曲折、内涵丰富、信息量巨大,对幼儿有极强吸引力。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调查发现:“3—7岁的儿童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接触到了一定的趣味故事,对故事情有独钟。”针对幼儿这种认知特点,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创设趣味盎然的故事讲述情境。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虫虫圣诞宴会”的主要目标是幼儿学会点数4以内的物品,并说出总数。具体操作时,教师首先讲述数字的由来:我们常把1、2、3、4、5等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那么到底是不是阿拉伯人创造了这些数字呢?其实不是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阿拉伯国王,他随身携带的天文表引起了国王的关注,这些数字计算、书写方便,因此阿拉伯国王决定使用这些数字进行计算。幼儿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探索氛围热烈。
数学教学内容中也存在大量的故事,尤其是一些
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展示、比较的机会,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形状和数量关系,萌生自主探索愿望,初步形成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创设相应情境,正而言,数学概念非常难理解,只有在具体化的游戏中才能实践、操作,才能完全理解。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往往感到难于展开工作。这时不妨渗透多元化的数学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操作、感悟中生成综合素养。
小班数学活动《瓶瓶罐罐来排队》旨在引导幼儿了解瓶子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学习按照高矮规律进行排序的方法。教学伊始,教师首先拿出两个瓶子排序,并让幼儿认真观察其规律。教师依次增加瓶子的数量。当幼儿对数量有了整体感知后,教师让幼儿自己排序,幼儿排列的没有什么规律,教师予以指导、点拨,幼儿认知逐渐激活。一名幼儿排列瓶子,一名幼儿进行解说活动,瓶瓶罐罐有序排列,幼儿探索热情高涨。
数学游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游戏操作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深化认知,激发探索欲望。幼儿年龄较小,记忆力较弱,单纯聆听、学习数学知识很难凸显教学效果。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尝试自主操作,在操作中掌握学习方法,内化数学
名人身上具备的敢于探索、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幼儿深入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趣味化的故事,激活幼儿学习热情。幼儿思维认知较浅,更愿意拓展知识学习域度,对趣味故事有浓厚兴趣。当幼儿愿意聆听故事,教学活动自然能够顺利推进。
认识客观事物。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一种文学形式,确引导。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知识。对幼儿阶段幼儿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径贝小学杨培青
学生陈丹娜(化名)一大早到学校后,就把自己昨天晚上买的新型自动铅笔放在课桌上(小家伙有新的宝贝都喜欢显摆一下),然后急急忙忙去舞蹈室跳舞了。后来,陈丹娜跳完舞回来发现自己刚才放在桌上的铅笔不见了,怎么找都没找到,这时上课铃声响了,陈丹娜只好坐下来上课,但她心里总在想她心爱的铅笔到底去哪了?一直到了第四节课,陈丹娜突然发现她同桌肖妍芝(化名)的笔盒里躺着一支和自己刚刚不见的那支一模一样的铅笔。于是陈丹娜就问她的同桌她笔盒里的这支笔是从哪里来的,一来二去两个小家伙就发生了口角甚至推拉,闹到课都上不下去了,于是上课老师便让她们俩到了班主任我这里。陈丹娜一见到我就马
上委屈地哭了起来,还边哭边伸冤:“老师,肖妍芝是小偷,她偷了我的笔还不承认……”
“老师,我没偷,这支笔是我和我哥哥一起去买的。”肖妍芝表面很平静,她比同龄的孩子要成熟一些。
“老师,她分明是撒谎,她一会儿说是自己在外婆家买的,一会儿又说是跟哥哥一起去买的……”
这时放学铃声响了,我还要带全班学生排队出校门,于是我想了一下便跟肖妍芝说“:妍芝,老师一直都认为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次老师也希望你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下午到老师这里把情况说清楚,好吗?”肖妍芝答应了,接着我便跟陈丹娜说“:丹娜,在事情没弄清楚之前,不能轻易说别人是小偷,这样会伤害到别
知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性手段。通过多元情境的创设,幼儿认知增强,思维能力快速提升。这对幼儿全面健康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教育必须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数学学习演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生活趣事时,数学学习才会变得轻松、自在。”幼儿生理、心理都处在初级阶段。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新鲜感和期待,尤其对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现象格外好奇。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必然是低效的,也无法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把握幼儿心理认知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渗透崭新教学思想。只有将生活中的数学因子挖掘出来,让幼儿主动发问,才能增强学科趣味性,实现高效课堂构建。
大班数学活动“2的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过年了,小华的妈妈在微信群里抢红包,她第一次抢了1元钱,第二次又抢了1元钱,那么她一共抢了多少钱的红包呢?”幼儿对2的加法有了整体把握。这时90
教师又说道:“小华妈妈想要和小华爸爸一起分享抢红包的喜悦,于是她给小华爸爸发了1元钱的红包,小华妈妈的卡里还有多少钱呢?”幼儿认真思考。教师巧妙借助生活化问题,激发了幼儿数字敏感,幼儿的计算能力不知不觉得到提升。
幼儿主动发问,是思维启动、创造性增强的具体表现。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贴合幼儿实际的生活情境,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幼儿主动观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当问题设置比较难时,教师要主动发问,给幼儿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幼儿厘清思路。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必须依赖具体化的情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以此吸引幼儿关注,创设趣味盎然的故事情境;幼儿自主探索欲望强烈,对游戏情有独钟,教师要将学习主动权留给幼儿,以游戏为载体,创设自主探索的游戏操作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归结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因子也是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