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0篇】新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10篇】新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来源:华拓科技网
【10篇】新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1)短文中划线的词语“往往”能否去掉?请你写出这个词语的作用。 (2)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

A. 举例子 B. 做比较 C. 打比方 D. 下定义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这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说明对象的突出特征是________。

(4)根据短文第二自然段的描述,你觉得下面图________最符合该段所描绘的景象。

一:池沼上一模一样两座桥。

二:池沼上一座桥,河边有堆砌整齐的石岸。

三:池沼上两座不一样的桥,河岸边有高低曲折的石岸。

【答案】 (1)不能,这个词语是大多数的意思,指概述,并不是全部。 (2)B

(3)苏州园林;不对称的自然之趣 (4)三

【解析】【分析】(1)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第二自然段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不能,这个词语是大多数的意思,指概述,并不是全部。(2)B(3)苏州园林、不对称的自然之趣 (4)三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①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小沙连忙摸耳染,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②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1)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②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①形象地说明________;句②形象地说明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对划线的句子“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 顾客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沙主动让“我”剪头,并且非常配合“我”

B. 小沙总是怒视剃头师傅,还骂他是“害人精”,对“我”却不是这样。

C. 在小沙的心里,只要耳朵还在,其他的都不重要。这也与前文小沙不受剃头师傅的欢迎相呼应,充满趣味性。

(3)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对“我”进行简单的评价。

【答案】 (1)比喻;“我”剃得快,剃得多。;“我”根本不会剃头 (2)C

(3)喜欢。文中的“我”胆子大,敢于尝试,调皮、乐观

【解析】【分析】(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①把“姑父的睡衣”比作“一张熊皮”形象地说明“我”剃得快,剃得多,这是比喻。②把“我理的头”比作“层层梯田”形象地说明“我”根本不会剃头 ,这是比喻。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比较判断正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比喻;“我”剃得快,剃得多;“我”根本不会剃头;(2)C;(3)示例:喜欢。文中的“我”胆子大,敢于尝试,调皮、乐观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对划线句子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3.阅读感悟。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1)找出上文中,你认为想象有趣的词语,说说理由。

(2)“呀,我变成了一棵树!”拟声词和感叹号,表达了“我”______之情。 A. 快乐 B. 惊喜 C. 难过

(3)文段中的省略号,起到________作用,还可能有________等形状。 【答案】 (1)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2)B

(3)列举的省略;心形、星形、梯形、六角星……

【解析】【分析】(1)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3)省略号的作用:①表明省略的话 ②列举的省略 ③表明说话断断续续。做题时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依据句意进步去分析句子。

故答案为:(1)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2)B;(3)列举的省略;心形、星形 梯形 六角星……

【点评】(1)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阅读《纸的发明》片段,回答问题。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下列选项不是我国四大发明的是( )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轮子 D. 造纸术

(2)用波浪线画出蔡伦的造纸过程的句子。

(3)用“________”画出蔡伦的造纸术为什么被传承下来的原因的语句。 (4)古人看书需要用车拉,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原因是当时的书用竹简制作,重量太________后来蔡伦发明了纸,这种纸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形容。

【答案】 (1)C

(2)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4)学富五车;大;物美价廉

【解析】【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应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C(2)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4)学富五车、大、物美价廉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要正确使用成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在回家的路上

桂文亚

有一年暑假,我们每天上午到学校补习,下课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玩“闭着眼睛走路”的游戏。

我仰着脸,闭着眼,让太阳暖烘烘地晒着。这时候,眼前是一片猩红,而这一大片猩红里,又出现了一个会跑的小黑点,我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小黑点,小黑点开始逃走,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我觉得自己快要跌倒了,赶快睁开眼睛,哈!直直的一条路,被我走歪了。

我试着把手平平地向左右两边伸齐,假装自己像马戏团里的小丑一样正走着高空钢索,一头披着乱发的大狮子正张着嘴,等着我掉进它的嘴里,当作美味午餐——我想得紧张悬疑,眼见大狮子吃不到又香又嫩的小人肉了,脚下忽然一阵踉跄,不好!我跌进了什么黑洞,怎么软绵绵湿漉漉的?

原来,我闯进了一堆绿油油的秧田里!老天,我的鞋子!我叫了起来,鞋子陷进了烂泥里,失踪了!我焦急地弯下身子,用手在浑浊的泥水里摸,摸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

(1)在短文中找出ABB式词语,积累下来。

(2)“我”是怎样闭着眼睛,追眼前的小黑点的?请把相关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

(3)“我”假装自己在走高空钢索时,想象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用通顺的话写一写。

【答案】 (1)暖烘烘、软绵绵、湿漉漉、绿油油

(2)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 (3)“我”想象一头大狮子想要吃“我”,结果“我”走进了秧田里,丢了鞋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题干要求找ABB式结构的词语,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暖烘烘、软绵绵、湿漉漉、绿油油(2)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3)“我”想象一头大狮子想要吃“我”,结果“我”走进了秧田里,丢了鞋子。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色小屋

每天,我和妈妈还有妹妹简尼去公园的时候,都会经过一幢黄色的房子。就它那么一幢,孤零零地站着,有点旧,阴森森的,有点可怕。

有一天,我一个人爬上了黄房子的木栅栏。院子里怎么有一个小男孩呢。他向我招了招手:“来啊,一起来玩儿。”

我小心地从木栅栏上跳下去,踩在石子路上。我朝他跑去,就在这时候,我看见草地上一只老虎妈妈正跟它的孩子们在玩儿呢,它们看见我低低地吼了一声。可那个男孩子已经跑到水池边去了。

我跟到水池边,哇,水池里溅起了大水花。一只白色的海豚从荷花的叶子之间跳了出来,向我甩甩尾巴,好像是在打招呼呢。咦,那个小男孩呢?花房那边传来了他的叫声:“快来看呀。”

我走进花房发现西红柿的枝条上缠着什么,不时发出咝咝的声音,还一扭一扭的。天啊,是一条蟒蛇,它向我吐出舌头。可那个小男孩却不在了。他跑到苹果树下去了。我赶紧追过去,却看见一只鹈鹕停在树上,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鹈鹕看了我一眼,嘴巴下的大口袋动了动。那个小男孩把旁边的垃圾桶打开了。我跑过去一看,一只大熊猫正在里面看报纸呢。它眯缝着眼睛,不住地点头。看到我,大熊猫立刻脱下帽子跟我问了声好。可是那个小男孩已经跑进屋子里去了。

我急急忙忙跑过去,小男孩却把门给关上了。我踮起脚尖还是够不到门把手,我按了按门铃,可一点回音都没有。

现在我也经常在去公园的时候,经过黄房子就让妈妈抱起我看一看那里的院子。有草地、金鱼池、花房还有苹果树、垃圾桶、石头的小人。可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也没有人叫我。可我想我一定还会再遇见那个小男孩的,到那时候他一定会这么对我说:“嗨,来啊,一块儿玩儿吧。”

(1)“我”在哪里发现了什么动物,它们分别在干什么?连一连。

草地________ 老虎母子 看报纸 水池________ 鹈鹕 甩尾巴 花房________ 蟒蛇 吐舌头 苹果树________ 熊猫 吃苹果 垃圾桶________ 海豚 玩儿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①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真的有小男孩和动物们,他们很友好。

②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并没有小男孩和动物们,这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并没有小男孩和动物们,这说明“我”非常贪玩。 (3)如果给短文换个题目,你觉得下面( )最合适。

A. 恐怖的小屋 B. 我和小屋 C. 我和小男孩 D. 小屋历险记

【答案】 (1)老虎母子——玩儿;海豚——甩尾巴;蟒蛇——吐舌头;鹈鹕——吃苹果;熊猫——看报纸

(2)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 (3)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故答案为:(1)老虎母子——玩儿;海豚——甩尾巴;蟒蛇——吐舌头;鹈鹕——吃苹果;熊猫——看报纸(2)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 (3)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说话的植物

植物有语言吗?它能说长道短吗? 年轻的英国植物研究专家希拉米·鲁拉德研究成功一种植物语言翻译器——植物探测仪,可以清晰地听到植物说话的声音,背上仪器,戴上耳机,把仪器的一根线头和植物叶子相接,这根导线就可以振动,生物电子翻译器立即对这种振动进行翻译,在耳机内便可清晰地听到植物对话的声音,植物会向人们诉说是饥是饱、是冷是热、是涝是旱。

意大利发明家发明了一种能和植物讲话的对讲仪。他将植物连接在对讲仪的电极上,便听到了植物的“讲话”声,然后根据植物发出的信息翻译密码,辨别出“热”“冷”“渴”和其他简单的词汇。

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的“说话”声是有节奏的,伴有欢快的音乐曲调,而当遇到刮风等灾难性天气时,植物的“讲话”则变得低沉、紊乱。它们在养料充足时,声音高;在养料缺乏时,“讲话”声音就很微弱。

(1)找出画线句子中的几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希拉米·鲁拉德研究成功植物语言翻译器叫做________,通过它能________。

(3)植物的“说话”有什么特点?用“________”在原文中画出。 (4)你觉得,研究植物说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饥;饱;冷;热;旱;涝

(2)植物探测仪;清晰地听到植物说话的声音

(3)植物的“说话”声是有节奏的,伴有欢快的音乐曲调,而当遇到刮风、下雨等灾难性天气时,植物的“说话”声则变得低沉、紊乱。它们在养料充足时,声音高;在养料缺乏时“说话”声音就很微弱。

(4)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对它们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让它们长得更好。

【解析】【分析】(1)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2)这是按短文原文填空,只要细读短文就能找到答案。(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4)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饥—饱、冷—热、旱—涝 (2)植物探测仪、清晰地听到植物说话的声音 (3)植物的“说话”声是有节奏的,伴有欢快的音乐曲调,而当遇到刮风、下雨等灾难性天气时,植物的“说话”声则变得低沉、紊乱。它们在养料充足时,声音高;在养料缺乏时“说话”声音就很微弱。 (4)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对它们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让它们长得更好。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鞋屋

最近,蓝狐狸一心想发财,他眼珠子骨碌一转,一下子就冒出一个鬼主意,他收集了许多穿旧的鞋子,经过简单地改造,修建了一座鞋屋。

蓝狐狸在草地上竖起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出售鞋屋——欢迎光临! 想住新房子的小鸟离开了树丫,用红果子换下了凉鞋屋。急着和兄弟分家的灰鼠也离开了泥洞,用他的土豆换下了棉鞋屋……鞋屋的第三个居民是一只青蛙,他用莲蓬换了一个雨鞋屋。因为怕顾客们串门互相比房子,蓝狐狸挨家挨户地通知,附近有大坏蛋,大家千万可别出来。小鸟和灰鼠很听话,青蛙可耐不住,他满世界乱闯。

青蛙在鞋屋附近逛来逛去,他发现:“小鸟的凉鞋屋比雨鞋屋凉快,他还发现,灰鼠的棉鞋屋比雨鞋屋暖和。这雨鞋屋夏天闷、冬天冷,缺点真是太多了。青蛙肚皮气得鼓鼓的,他张开大嘴巴呱呱呱地叫了起来。

小鸟这才知道自己的屋子冬天太冷,灰鼠也才明白自己的屋子夏天难熬。他们都来找蓝狐狸,蓝狐狸挠挠耳朵说:“唉,看来,我的发财美梦做不成啦!退回吧,退回吧。”

青蛙说:“可是,我们都不愿意退啊。”蓝狐狸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睁大眼睛看着大家。

小鸟、灰鼠和青蛙说:“请你动动脑子,帮我们改造一下,我们需要房子。”蓝狐狸高兴极了:“改造,我一定想办法改造,我会让大家满意的!”

(1)下面小动物住了什么房子?各有怎样的缺点?根据短文内容连线。 小鸟________ 棉鞋屋 夏天闷,冬天冷 灰鼠________ 雨鞋屋 夏天太热 青蛙________ 凉鞋屋 冬天太冷

(2)蓝狐狸修建鞋屋是为了什么?他的目标实现了吗?

(3)蓝狐狸为了不让顾客们比房子,想出的办法是什么?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4)蓝狐狸会怎样改造房子?请你帮他想一想办法吧。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䲟鱼。䲟鱼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天生旅行家”。

䲟鱼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的过程中,遇到饵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所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等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它便继续吸附在新“船”上。

䲟鱼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在短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笨拙——________ 长久——________ (2)按短文填空。

䲟鱼的体型________,行动________,性格________,尾巴________。 (3)䲟鱼在大海中乘“船”周游,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一举两得”指的是什么?请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来。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①䲟鱼喜爱旅行,所以被称为“天生旅行家”。 ②䲟鱼的“船主”指的是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等。 ③䲟鱼有时候离开“船主”是为了得到休息。

10.【答案】 (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

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评价人物野菊花要应做到通观全文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 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 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 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什么是反问句,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野菊花精神或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