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资料
备
执教:刘丽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55页。 教 学 目 标 重难点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米尺,尺子、10厘米长的小方格纸条。 课时安排 1 课
: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以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量一量小纸条上一个小方格有多长,一张小纸条有多少格,是多长? 2、孩子们量的真快,你能用这么快的速度量出教室的长吗? 你有什么想法?(要是有比我们手中更长的工具就好了。)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 要用更长的工具,就要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可以用m表示。揭示课题。 1米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和你们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都有刻度线,有数字,起点都是从0开始的。 不同:老师的好长,数字标到100,我们的好短,数字标到20. 2、米和厘米的关系。 拿出小纸条,回忆,一个小方格长多少?一张呢? 同桌合作,用10张这样的小纸条接起来沿着桌子的长边摆一摆。注意:一条紧挨着一条,不能重叠,不能弯曲。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100个小方格有多长?100厘米 板书 师:刚才用100个小方格的接起来的长度就是1米。 1米和100厘米是什么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 再次拿起米尺,这儿标着100,是什么意思?100表示100厘米,也就是1米。 3、再感1米。 (1)用两只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 手为什么没有打直?如果把手打直,1米是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的什么地方呢?指名上台量,贴标签。并说一说。 玩传一米,接一米的游戏。 师小结,用手表示1米有多长时,需要比两只手往内收一收。 (2)感受1米的高度。 刘老师的身高比一米高,还是比1米矮呢? 你想知道从地面量1米高在老师身体的什么部位呢?量一量,贴一贴。 你想知道1米高在你的什么部位吗?量一量,贴一贴。 找一高一矮两个同学比较一下,为什么贴标签的部位不一样? 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又发现了什么?贴标签的高度是一样的。为什么? 师:刘老师有2米高吗?为什么?能怎样描述老师的身高? 究竟有多高?量一量。 上面不到1米了,用什么作单位?开始量,请学生读一读。(什么)厘米。 1米和厘米合起来就是1米厘米(板书) 还可以怎样说老师的身高,你是怎么知道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厘米=1厘米 所以1米厘米=1厘米 板书 想知道你的身高吗?下课来量一量吧。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估计:黑板的长大约是几米?你用什么办法估,上台演示。 门大约有几米高?
6、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书53页,想一想,说说理由。 2、书54页,3题。 四、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米”,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问题?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难点是建立1米的概念。在探究米和厘米关系时,我让学生摆小纸条,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让学生体会到了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自然而然的得出1米=100厘米。在让学生建立1米有多长时,通过让学生用手比,贴标签,玩游戏,量身高的活动,使1米深深的扎在学生的脑袋里。不过,在活动中,要注意讲清游戏规则,说清活动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有序活动。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