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
应用化学201502指导老师 吴明君老师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摘要:本实验用配好的Ca标准溶液标定配制近
2+
似0.05moL/L的Na2S2O3溶液及用标定好的Na2S2O3溶液通过利用间接碘量法测定硫酸铜试样中铜的含量。
关键字:硫代硫酸钠、滴定、铜、间接碘量法 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the Na2S2O3 solution of 0.05moL/L was calibrated with the Ca2+ standard solution, and the copper content in the sample was measured by indirect iodine method with the calibrated Na2S2O3 solution. Key words: sodium thiosulfate titration copper Indirect iodine method
前言 硫酸铜的分析方法有国家标准,该方法是在样品中加入碘化钾,样品中的二价铜离子在微酸性溶液中能被碘化钾还原,而生成难溶于稀酸的碘化亚铜沉淀。间接碘量法以硫代硫酸钠作滴定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一般含有少量杂质,比如S、Na2S2O3、Na2SO4、Na2CO3及NaCl
等,同时还容易风化和潮解,不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故配好标准溶液后还应标定其浓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硫代硫酸钠溶液的配制和保存。 2、掌握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碘量法测定铜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选择碘量法测定铜的含量 其中可以作为基准物质的有重铬酸钾,碘酸钾,溴酸钾,和纯铜,本实验选择以纯铜为基准物质。因为在测定铜盐中最好以铜作为基准物质。
2Cu+4I=2CuI↓+I2(为可逆,加
KI) ,
I2+I=I ,
I2+2S2O32-=S4O62-+2I-。
反应必须在弱酸性中溶液(PH=3.5-4.0)中进行。因在强酸性溶液中,I易被空气中氧氧化为碘。如果有Cu2+存在,催化此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会水解,I2也会分解。所以通常利用HAc-NaAc,HAc-NH4Ac或NH4HF2等来控制溶液的酸
2+
--3-2+
-
度。
为了使反应完全,必须加入过量的I。因I2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过量的I-存在,使I2形成I3-,增加I2的溶解度。CuI沉淀表面吸附I2,使测定结果偏低。为此,在用Na2S2O3滴定I2到接近终点时,加入KSCN。因CuSCN和CuI的溶解度相近,加入KSCN以后,有一部分CuI转化为CuI+SCN-=CuSCN↓+ I,使CuI吸附的I2释放出来;同时由于加入KSCN可以减少KI的用量。但是只能在滴定到接近终点时才能加入KSCN,否则KSCN将直接在应接近还原Cu,使结果偏低。
2
Cu2++4SCN-=2CuSCN+(SCN)2
(SCN)2·4H2O=5SCN-+SO42-+7H++HCN 三、实验内容 3.1实验仪器与药品
Na2S2O3固体、Na2CO3固体、纯铜(99.9%以上)、6 mol/LHNO3、100g/LKI溶液、1+1和1mol/L的H2SO4溶液、100g/LKSCN溶液、10g/L淀粉溶液、试剂瓶一个、50mL碱式滴定管一支、
2+
--
碘量瓶若干、分析天平。
3.2 0.05 mol·L-1Na2S2O3溶液的配制
称取12.5 g Na2S2O3·5H2O于烧杯中,加入约300 mL 新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溶解,加入约0.2 g Na2CO3固体,然后用新煮沸且冷却的蒸馏水稀释至1 L,贮于棕色试剂瓶中,在暗处放置1~2周后再标定。
3.3 0.05 mol·L-1Cu2+标准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0.8 g左右的铜片,置于250 mL烧杯 中。(以下分解操作在通风橱内进行)加入约3 mL 6 mol·L-1HNO3,盖上表面皿,放在酒精灯上微热。待铜完全分解后,慢慢升温蒸发至干。冷却后再加入H2SO4(1+1)2 mL蒸发至冒白烟、近干(切忌蒸干),冷却,定量转入25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从而制得Cu2+标准溶液。
3.4 Na2S2O3溶液的标定准确
称取25.00 mLCu2+标准溶液于250 mL碘量瓶中,加水25 mL,混匀,溶液酸度应为pH=3~4。加入1mLNaF溶液、5 mL100 g·L-1KI溶液,立
即用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滴定至呈淡黄色。然后加入1 mL10 g·L-1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浅蓝色。再加入5 mL100 g·L-1KSCN溶液,摇匀后溶液蓝色转深,再继续滴定至蓝色恰好消失为终点(此时溶液为米色CuSCN悬浮液)。 3.5滴定
精确称取CuSO4·5H2O试样0.25~0.375 g于250 mL碘量瓶中,加入3 mL1 mol·L-1H2SO4溶液和30 mL水,溶解试样。加入1 mLNaF溶液、5 mL100 g·L-1KI溶液,立即用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滴定至呈淡黄色。然后加入1 mL10 g·L-1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浅蓝色。再加入5 mL100 g·L-1KSCN溶液,摇匀后溶液蓝色转深,再继续滴定至蓝色恰好消失为终点(此时溶液为米色CuSCN悬浮液)。 四、结果与讨论
4.1 Na2SO3的标定的实验数据如下:
记录项目 VNa2S2O3始/ml VNa2S2O3末/ml VNa2S2O3/ml cCu2+/mol.L-1 平行测定次数(P=95%,mCu=0.8006g) 1 0.03 27.55 27.52 0.05039 2 0.12 28.06 27.94 3 0.07 27.15 27.08 4 0.10 25.93 25.83 5 0.20 27.47 27.27 6 0.00 25.63 25.63 0.05039 0.05039 0.05039 0.05039 0.05039
VCu2+/ml cNa2S2O3/mol.l-1 cNa2S2O3/mol.l-1 相对平均偏差 25.00 0.04578 25.00 25.00 25.00 0.04692 0.15% 25.00 25.00 0.04509 0.04652 0.04877 0.04620 0.04915
置信度为95%时,t0.05,5=2.57
μ=𝑥̅±
𝑡𝑠√𝑛=0.04692±0.00174𝑚𝑜𝑙/𝐿−1
4.2滴定的CuSO4样品的数据如下:
记录项目 m样品/g VNa2S2O3始/ml VNa2S2O3末/ml VNa2S2O3/ml mCu2+/g 平行测定次数(P=95%) 1 0.3085 0.24 28.33 28.09 0.0837 27.14% 2 0.2900 0.10 26.32 26.22 0.0782 26.95% 3 0.2733 0.11 24.57 24.46 0.0729 26.68% 27.12% 0.36% 4 0.3234 0.40 30.51 30.11 0.08 27.76% 5 0.3119 0.00 28.62 28.62 0.0853 27.35% 相对平均偏差
置信度为95%时,t0.05,4=2.78
μ=𝑥̅±
五、结果与讨论
1、硫酸铜的配置中再加入后应将其蒸干,加入硫酸的作用是为了溶解被氧化的铜,并起到调节pH,保护的典离子的作用,因为在后
𝑡𝑠√𝑛=27.12%%±0.47%
面实验中典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被氧化。 2、本实验选择以定粉为指示剂,因为铜氧化典离子生成碘化亚铜和单质碘,遇定粉显蓝色。在实验中,若所加的定粉并未使溶液变色,可加量直至溶液变成淡蓝色。
3、氟化钠的加入由于测定的是矿石等中的铜离子的含量,为了防止铁离子的的干扰,加入氟离子铜铁离子形成络合物,而不被滴定。 滴定过程中选择碘量瓶由于铜氧化典离子生成碘化亚铜和单质碘,碘会挥发,故选择碘量瓶进行滴定。
4、配置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易被空气中的氧化,在进行测定时要对其进行标定,本实验选择以铜为基准物质;并且应用煮沸后的蒸馏水,并加入少量碳酸钠为呈微碱性,因为碳酸钠可以调节溶液的pH,使溶液呈微碱性抑制细菌的生长,防止细菌对硫代硫酸钾的分解作用。
5、硫必须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否则较多的碘会明显的为硫所还原,是结果偏低。 参考文献
[1]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浙江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詹益民.不纯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J].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68—69 致谢
感谢学校为我提供实验的平台,感谢吴明君老师的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