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研究第33期(总第309期)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11月30日编者按: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于11月3日-4日在上海召开。本期简报基于论坛主宾国分论坛嘉宾观点整理而成。供参考。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专题简报之二德国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与经验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首次设立主宾国分论坛,以“中德科研项目管理研讨会”为题,围绕德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德科技项目合作的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发言嘉宾包括中德双方的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1,分别就中德有关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作了交流。其中,德国在科研项目管理和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有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中国借鉴。1德方发言嘉宾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获得者、德国美因茨大学医学中心W.E.G.Müller教授,德国联邦教研部亚洲及大洋洲合作处ChristianJörgens,德国宇航研究院项目管理中心主任NorbertKönig,德国联邦教研部国际署高级科学申晓萌女士、行政PetraBauer女士,德国卡尔斯鲁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MatthiasKautt。—1—一、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中心为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德国建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即德国卡尔斯鲁厄项目管理中心,为和项目有关方提供专业化服务。据中心主任MatthiasKautt介绍,中心在与项目承担方之间扮演了“润滑剂”的角色,主要承担三方面职责:一是提供项目建议和方案。为联邦应当支持哪些领域和哪些具体项目提出建议和备选方案,并组织相关研讨会议,让联邦和公共领域展开互动;二是协助开展项目管理。建立和项目承担方的接触平台,协助和项目承担方推进项目实施,分别从财务控制、项目评估两个角度开展项目管理;三是加强项目科普和宣传。对相关项目开展科学传播和宣传,争取更多的公众理解和支持。二、注重以应用为导向的项目评估德国在科研项目评估方面下足了功夫,力求覆盖投入产出、执行过程、质量检验、经费审计等多个环节。具体表现为:一是建立了较完善的经费评估机制。据德国联邦教研部PetraBauer女士介绍,在项目的经费审计管理中,从最初的经费预算到实施过程中项目经费的管控,以及最后的项目正常(非正常)结束都有一套科学、简便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如果中途经费评估未通过,项目将不能继续下去。二是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德国联邦教研部ChristianJörgens称:项目产出评估一般包括期刊、论文、专利等指标,对于应用类研究项目,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项目承担方—2—是行业协会或企业,则产出评估将纳入实际创新、专利价值等指标;如果项目成果可以形成高新产品,则评估还可能包括出口等指标。三是注重项目成果的时效性。对项目研究成果的时效性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德国宇航研究院NorbertKönig称:在某些国际项目评估过程中,“项目应用”这一指标甚至具有一票否决权。三、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与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对比中德两国的科研项目构成,发现德国的研究主体和资金来源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覆盖了联邦、联邦州、私营研究机构、企业、大学、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这主要得益于德国对科研资金的大力投入和培育发展中介组织的举措。一是依靠资金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联邦用于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一直都保持平稳较高的水准,大约占GDP的10%。充裕的投入吸引了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资金,德国研发投入中的2/3来自社会各个行业。二是培育一批行业协会和学会等中介组织。德国非常注重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的执行。为促进科学家与产业界的联合,德国培育和发展了许多行业协会和学会等中介组织,如国家竞争研究机构等,其中很多是相对,不受机构的管辖。ChristianJörgens说,德国许多行业协会在基础研究成果与成果产业化运用,研究机构、企业之间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衔接作用。四、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据德国联邦教研部申晓萌女士介绍:德国在国际项目合作计划中通常采取三类工具,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3—一是小规模研发项目。此类项目一般都是为了一些大型研发项目做准备的,提供财政支持,也提供咨询和建议。二是与合作方共同商定的项目。如中德“环境技术与生态”合作项目,就是与中国共同商定,选择双方迫切需求,达成共识的项目进行合作。三是采用联合机制进行的项目。联合多个国家的多个研究机构的多个研究人员的模式进行项目合作,尤其是针对亚洲区域的联合研发,以及太平洋区域的联合研发都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已经有了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整理人:巫英、顾虹洁责任编辑:孙中峰编辑:顾虹洁联系电话:311988-705传真:315005地址:淮海中路1634号412室邮政编码:200031电子邮件:fzzx@stcsm.gov.c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