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2
1.苏轼对右图画作评价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 A.讲究布局构图
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
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 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2.(2012年1月扬州市期末2题)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纸以麻为主要
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东汉时
A.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B.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C.普通百姓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 D.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3.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 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4.报载,西方某古玩拍卖市场曾有人拍卖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史学家李维名著《罗马史》,纸张已变
黄发脆,一张张翻阅都很困难,竟以10万英镑高价成交。你认为这一文物是 A.真迹而价值较高 B.同时代的仿制品 C.真迹而价值不高 D.后人伪制无价值 5.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
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6.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人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日三庆。”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诞生了
A.昆曲 B.元曲 C.秦腔 D.京剧
7.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8.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1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9.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
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10.《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11.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此诗的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爱国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12.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 ②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③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
④上述三图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墙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
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的开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14.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应始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15.以下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文化成就体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特点的有
①印刷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 ④《清明上河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
至少要300张羊皮。”这句话中提到的技术是( )
A.印刷术 B.火药 C.造纸术 D.指南针 17.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花鸟画,浓墨重彩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
18. 2012年是农历的壬辰年“龙年”,右图是“龙年”剪纸画。对该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2
A 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B 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C 体现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风格 D 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
19.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
①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在创作背景和表达意境上与宋末却思肖画作《无根兰》相类似的是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C.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D.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21.2011年播出的穿越剧《步步惊心》讲了一个现代白领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的故事。当时,她可能了解到
①皇宫隆宗门内设置军机处 ②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自然科学 ③宫内上演的京剧 ④实行海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2.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23.)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有人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称这类画作的意境为“残山剩水”。以下诗句中与这类画作创作背景相同的是 A.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6.2011年3月底,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材料反映了 ①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
②商代文字书体灵活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③“后母戊”三字体现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 ④商代社会重孝观念较为普遍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讲究“意在笔先”。能体现这一理论的是 A.“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B.“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C.“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D.“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3
28. “无诗不能成画、无画不能为诗”,诗情画意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右图配一首
最恰当的题画诗 A.“乱石堆中水一泓,草舍置于野林中,远离尘器听鸟语,管
他春夏与秋冬。” B.“岸边房舍绿荫浓,船泊碧水一江中。静看云起云义落,闲坐船头作渔翁。”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半生落魄已成翁,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2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明清小说这样写道:“明之中叶„„小说出现得很
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其中,与明代中叶“讲神魔之争的”及清代“拟古派”相对应的作品分别是
A.《西游记》、《聊斋志异》 B.《水浒传》、《红楼梦》 C.《封神传》、《三国演义》 D.《儒林外史》、《三侠五义》 30.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阿房宫赋》
31.四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提出了一个命题,你认为哪个最不适宜?
A.两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B.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D.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观察右图,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该作品字形严谨,应该创作于秦汉时期 B.该作品字形多变,体现了“尚意”的特征 C.该作品运笔洒脱,体现了书法的实用功能 D.该作品笔法娴熟,反映了当时的盛世景象 3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图6所示,文句反映的主要内容与文学形式分别是
A.政令诗 B.作战词 C.纺织诗 D.种植词
4
34.右图是2011年深圳大运会吉祥物——它是年轻的、阳光的、时尚的、幻彩的、
幽默的,能够体现深圳“青春之城”的风范,符合当今世界的设计潮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幅画的风格属于
A.风俗画 B.彩陶画 C.写实画 D.写意画 35.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应指何时? A.晋、唐 B.唐、宋 C.宋、元 D.元、明
36.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
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37.某班同学在鉴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它反映了北宋城市的繁荣景象 B.它突出地表现了北宋的社会风俗 C.它是北宋时期宫廷画的杰出代表 D.它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活跃 38.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
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丰富的物质生活 ②军事对抗中力量强大
③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④成就斐然的科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9.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
是
A B C D 40.从宋代的瓦舍戏剧表演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 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41. 2011年6月面世660年,遭火殉360年,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现藏于浙江省
博物馆《剩山图》与现藏于台北的《无用师卷》)得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该画(如右图,局部)透析出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文人画的盛行 C.书法艺术注重法度
D.市民文艺占据我国艺术主流
42.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
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从这段材料中得出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A.休闲娱乐功能 B.社会教化功能 C.节庆祭祀功能 D.审美功能
5
43.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是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 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 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
44.中国象棋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字旁的“炮”出现最早应在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唐宋时期 C.元明时期 D.晚清时期
45.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观念淡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 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法)雨果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
材料二 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书籍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先是大力发展实用技术,在积累了相当的经济余裕和技术经验后,逐步加强了基础研究。日本始终注重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由民间企业唱“主角”,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唱“配角”。一些大型企业的科研经费均占其销售总额的7℅到10℅。日本主要引进“软”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从不盲目引进“硬”的成套设备。战后日本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的尼龙技术的引进费只相当于中国宝钢付给新日铁公司引进费用的1℅℅。
——《中西500年比较》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发展科技的做法。
(4)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问题的认识。
6
必修三专题2参
一、选择题
1.D 2.A 3.C 4.D 5.C 6.D 7.C 8.B 9.B 10.B 11.A 12.B 13.A 14.C 15.A 16.C 17.C 18.C 19.D 20.B 21.D 22.C 23.A 24.A 25.D 26.A 27.A 28.D 29.A 30.C 31.D 32.B 33.C 34.D 35.B 36.A 37.C 38.C 39.A 40.B 41.B 42.B 43.C 44.B 45.B 二、非选择题
46.(1)原因:封建制度;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儒家思想;重农抑商;科举制度;闭关锁国等等。
(2)特点:通过设立翻译机构,翻译外国科技著作;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成立民间的科技学会;真正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3)发展实用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基础研究;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注重引进技术。
(4)应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科技应把引进科技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应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