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推荐学习]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推荐学习]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来源:华拓科技网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限时训

练 新人教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洛阳统考)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 )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A [“天理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作为儒学的玄学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材料与佛教思想无关,没有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其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其融合道家思想的目的,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辟佛的宋儒本质上往往不是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宋儒不再批判佛教 C.佛学渗入儒家义理

B.宋朝儒佛地位相当 D.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C [“辟佛的宋儒”表明宋儒对佛教是有批判态度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介绍宋朝儒学和佛教地位相当,故B项错误;“批判的佛学者”意思是宋儒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或汲取了佛教的部分精髓,并将之融入了儒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道家学说,也没有呈现三教合一的信息,故D项错误。]

3.“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C [材料中“若公时……若不公”表明是公不公,而非为不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表明朱熹强调公职人员要克己奉公,故C项正确;不畏权贵与材料中“若公时,做得来也精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不符,故D项错误。]

4.(2017·晋中质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

C [教育的功能除“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之外,还有“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故A项错误;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而已也”意为不仅仅是“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并不是主张放弃声名利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古代圣贤的教育目的无非是讲求义理,以理修身,推己及人,关注道德,故C项正确;材料中“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表明其主张教育目的更重道德,而非论述学术,故D项错误。]

5.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A [根据材料中“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中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

6.“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A [根据材料中“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知,王阳明认为向万物中求理是错误的,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故A项正确;“圣人之道就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是天理”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更多地体现对格物致知的发展,故C项错误;“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正确。]

7.(2017·石家庄质检)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B [根据材料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以权谋私者张目”,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

8.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C [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非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9.(2016·永州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 )

A.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C.礼法并用,风清气正

B.从严治吏,消除贪腐 D.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C [题干材料中“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

10.(2017·湖南六校联考)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C [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并未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A项错误;两者的思想均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故B项错误;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表明圣人与凡人无异,破除了权威崇拜,黄宗羲在此基础上提出君臣平等,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破除权威的精神,故D项错误。]

11.(2017·东北三省四市联考)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道:“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

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 [顾炎武是明清进步思想家,有君权的反思想,他认为君主贵族是为百姓服务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民众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

12.(2017·衡阳联考)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重农抑商”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D [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这一事件的态度是进行抨击的。王夫之对劝课农事进行抨击,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平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了什么观点?(10分)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7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得出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并结合时代背景得出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得出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和“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得出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第(3)问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答案] (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

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 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上面的绘画作者是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根据材料,提取图画中包含的政治或思想的一个信息,并加以说明。(12分)

[解析] 首先,提炼观点信息,题目明确表示可以从政治或思想角度进行提炼。比如: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和三教合一、中庸、和为贵思想影响。其次,进行说明,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如: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儒家中庸之道,教派争斗不利于团结稳定等。

[答案] 示例一:

信息:三教合一(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和平共处的世界宗教和谐观)。 说明:略。(从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百姓寻求精神寄托、宗教的特点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信息: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团结和谐或体现华夏自古的中庸思想)。 说明:略。(联系明朝的政治状况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与图相关的信息和说明一致即可)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