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注浆技术在隧道塌方处理中的应用

浅谈注浆技术在隧道塌方处理中的应用

来源:华拓科技网


浅谈注浆技术在隧道塌方处理中的应用

注浆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中,尤其是在隧道塌方处理中,它的优势性已明显可见,为了更科学全面地认识注浆技术在处理隧道塌方中的应用,本文以具茨山隧道为例,简单介绍在隧道塌方施工处理中如何应用注浆技术。

标签:注浆技术 隧道塌方 具茨山隧道

0 引言

郑石高速公路NO.06合同段具茨山隧道右线与YK37+671处2006年10月26日、2006年11月4日分别发生坍方,根据围岩类别、隧道实际布置情况,经研究采用注超细水泥浆加固地层,初期支护分别为锚喷支护、锚喷支护+钢支撑,二次衬砌分别为素混凝土衬砌,钢筋混凝土衬砌。安全、优质、快速地通过了困难段,保证了施工工期。

1 工程概况

1.1 塌方情况

具茨山隧道右线YK37+671处2006年10月26日、2006年11月4日分别发生坍方,涌出的大量粉砂土,估算总量已经超过2600立方米,将YK37+671~YK37+678已经施工的初期支护破坏。地面YK37+685出现沉陷、开裂,沉陷处地表标高与设计线标高相差m,偏离设计线7m,基本上位于隧道开挖断面左侧,沉陷面积达200m2,开裂面积达300m2。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为:

①地形地貌:具茨山系伏牛山系山余脉,位于新郑西南千户寨乡南部,东部以山脊为界,南属禹州,北属新郑。东南长14公里,南北宽3.5公里。路线穿越具茨山脉老山坪段,区内为浅山地貌,地面高程在180~370之间,此处高差在180m,山体北坡为黄土岗地,植被较好,山体南坡多为裸露岩石,植被较差。

②地层岩性:为较弱风化的白云岩灰岩及大理岩,有裂隙,為块状结构,局部破碎代为Ⅳ级,但宽度小于30cm,无支护时局部可产生坍塌。

③水文地质:区内地下水为裂隙水,无集水现象,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勘察期间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

2 施工中注浆的目的和设计方法

施工注浆的目的有防渗,堵水,固结等。注浆的设计方法:①调查围岩特性确定围岩注浆范围。②岩体渗透性确定,确定注浆具体部位、深度、注浆排数。

③确定注浆试验具体要求并检测试验效果。④根据实验效果,对具体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定注浆材料和压力。

3工程施工方案确定

3.1注浆加固坍碴,增强掌子面稳定性:采用挖掘机将塌体表面压实,挂φ8钢筋网,网格间距20×20cm,喷20cmC25混凝土及时封闭坍体,尤其是坍体与拱顶接触部位,防止坍塌体继续扩大。注浆固结坍体,自下向上分层布设小导管,小导管长度6m,间距为1×1m,梅花形布置,每4m一环,以提高坍体的自稳能力,防止在二次开挖过程中坍体坍塌诱发塌方规模扩大。

3.2对掌子面后方15米范围内未坍方段进行加固,防止坍方范围向后扩大,确保塌方处理过程施工安全:加强YK37+678~YK37+693段初期支护强度,钢拱架间距由1.0m调整为为0.5m,并增打中空注浆锚杆(锚管),锚杆(锚管)间距1m×1m,锚杆(锚管)长度4.5m,增加喷混凝土至25cm,每侧增加4根锁脚锚杆,固定好拱脚。

3.3超前管棚配合超前小导管改良前方土体,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利用跟管钻施工φ108管棚,在管棚的棚护作用下进行二次开挖。φ108管棚伸入硬岩长度不得小于5m,φ108管棚环向间距50cm。拱顶两侧120°范围内均匀布设,通过超前管棚预注浆加固围岩。

开挖过程中采用双排超前φ50花管固结注浆(倾角分别为30度和5度,防止从管棚间隙塌落沙土),超前花管长5.0米,环向间距30cm,纵向排距2m。开挖通过后及时采用φ50花管径向加固注浆(水泥净浆),间距0.5(纵向,即每品钢支撑间)×0.5m(环向,即超前大管棚之间),注浆管长4米。注浆压力根据现场施工试验决定,终压持续时间不小于20分钟。

3.4 CRD工法开挖:考虑到坍塌高度较高,且坍体松散,自稳能力差,隧道断面跨度大。采用CRD工法开挖,将开挖断面变小,大洞小打,在开挖过程中临时支撑于拱架可以尽早形成闭合环,开挖时首先进行掌子面右半侧开挖。

3.5 加强支护:初期支护参数进行如下调整:钢拱架I22a,拱架间距0.5m(侵限段间距0.3米),中空注浆锚杆长度4.5m,每榀拱架25根,φ8钢筋网双层布设,网格间距15cm×15cm,φ22连接钢筋环向间距50cm,喷C25混凝土30cm,同时预留沉降量20cm。上述支护参数需经过设计院进行结构验算。

3.6 在沉陷、开裂区上方增设截水沟,防止地表水进入;对原地面塌陷松散体进行回填、注浆加固处理:在沉陷、开裂区上方增设截水沟,防止地表水进入,确保施工、运营过程的安全。对塌陷的松散体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减轻松散体对初期支护和后期二次衬砌的压力。对塌陷的松散体回填至略高于原地面后进行封闭。待自然沉降稳定后,在对沉陷、开裂区进行浆砌片石铺砌。并做好隔水层。

3.7 加强衬砌防水,及时施工二次衬砌:安全通过塌方段后,在二次衬砌与

初期支护之间加密布置横、纵向排水管,工作缝设置橡胶止水带,防止运营期间渗漏水。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加大安全储备,二次衬砌采用60cm钢筋混凝土(由设计院计算后确定)。

4 施工中注浆技术具体运用

4.1 灌浆材料。采用超细水泥。超细水泥粒径Dmax<20μm、D50<6μm,比表面积S>6000cm2/g。水泥结石抗压强度28d不低于50MPa。

4.2 灌浆方法。第一段采用下栓塞孔内循环法灌浆,其余各段为孔口封闭孔内循环的方法灌浆。

4.3 孔口管安装。第一段灌浆结束后用浓浆(0.4:1或0.5:1)置换孔内稀浆,再下81mm无缝钢管并深入基岩内2m,孔口外露10cm并留丝扣,以备以下各段压水灌浆时安装孔口封闭器,孔口管待凝72h后方进行以下各段钻灌施工。

4.4 灌浆水灰比。灌浆水灰比采用3:1、2:1、1:1、0.8:1、0.6:1、0.5:1六个比级。开灌水灰比为3:1,以后逐级变浆,当某一水灰比级浆液注入400L而吸浆量无明显减小或压力未升高时,则变浓一级浆液灌注。

4.5 灌浆压力。灌浆严格按各段设计压力控制,对吸浆量较小孔段尽快升至设计压力;对吸浆量较大的孔段,采取分级升压的方式达到设计压力。

4.6 抬动观测。在灌浆过程中均安装千分表(或百分表)进行抬动观测。

4.7 灌浆结束标准。在设计压力下,灌浆段吸浆量连续4个读数Q≤0.3L/min时则再延续1h,但该段总灌浆时间不少于2h即可结束灌浆;如吸浆量长时间达不到上述标准,吸浆量Q>0.4L/min但纯灌浆时间已超过4h也可结束灌浆。

4.8 终孔验收。每个孔到设计孔深后,均进行孔深、孔斜验收,采用上海产KXP-Ⅰ型测斜仪测量孔斜。

4.9 封孔。终孔段灌浆结束后,用0.5:1浓浆置换孔内稀浆进行压力封孔,封孔压力与终孔段灌浆压力相同,封孔持续时间不少于2h。

5 注浆质量检查及资料整理

注浆段的注浆全部结束后,应进行注浆效果检查和评定,不合格者应进行补灌。一个灌浆段注浆结束后,在钻孔点附近钻3~5个检查孔,通过钻孔内浆液渗透范围判定注浆结果。钻芯进行结石率和固结体强度试验。注浆结束后,对施工中的各种原始记录要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对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注浆质量进行分析。

6 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注浆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项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效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程界。在建筑施工防渗,堵水,固结,防止滑坡,降低地表下沉,提高地基承载力,回填,加固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具茨山隧道塌方处理为例,简单介绍注浆技术的应用,为以后注浆技术应用提供相关经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