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8期2018年8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Vol.32No.8Aug.2018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认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以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王鹏云陈扬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解决就业难问题是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对体育类大学生在创业认知来源、创业环境认 知、创业认知选择、创业能力认知及创业认知结果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这类学生存在创业认知唤醒不足、创业认知 脱离实际、创业选择单一以及创业认知、行为割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学生个人和学校教育两个视角提出建议,以期改善 体育类大学生创业认知困境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认知[中图分类号]G7.38;G807.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4 - 6120(2018)08 - 0022 - 06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成为 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日益关心的问题。从某种意 义上讲,大学生创业问题隶属于“历史范畴”,而非 “永恒范畴”。大学生创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被提 及的。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众教育 观念改变,在校生的数量逐年攀升。教育部发布的 相关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 795万,较2016年增加近30多万人。相比而言,国 家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虽逐年增长,但与就业 人数之间仍存在较大的供需失衡,这就造成了就业 困难的社会现象。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工作 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同年 5月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 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后期颁布的《关于大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中明 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 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 现富民之道的根本措施,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 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1]可见,国家在层面对
【收稿日期】2018-02-09
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尤其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 了高度重视。
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关注也一直 居高不下。学者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关注点主 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国家层面提供的就业和就 业环境研究,学校开设的创业、就业课程对于大学 生创业指导研究,大学生创业的自身条件研究。其 中,大学生创业的自身条件研究是学者关注的重中 之重,更细化层次的研究可分为对大学生创业意 向、创业能力、创业支持、创业经历等方面的探索。 这类研究中,学者多数是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 性概念,忽略了学生专业、学科背景等因素,关注到 体育类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 研究侧重从专业角度切入,选取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 认知方面的表现和问题。开展体育专业大学生的 创业认知取向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创业意 愿、创业的主要障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相 关知识的培训,搭建有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平
【作者简介】王鹏云(1990—),男,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陈扬(1976—),女,成都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创业管理。
• 22 •
王鹏云陈扬: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认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以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台,为培养服务于体育产业经济领域的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办学层次为本科院校,学生统称为体育类专业大学 生。该学院共有3个专业,分别为社会体育指导与 管理、体育教育、休闲体育。全院共4个年级,33 个行政班,在校学生共计1 039人。
此次调查方法为冋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 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院范围内共抽取200名 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样本平均分布在4个年级 和33个班级(详见表1)。随后,根据问卷调查的 结果,从样本中选取了对大学生创业极感兴趣或者 正在创业的10名学生,根据制定好的访谈提纲对 这10名学生逐一进行深入的访谈,收集了较为深 层次的信息。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 卷195份,筛除无效问卷7份,剩余有效问卷188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 %。
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类别
性别
年级
专业社会体
选项女
男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育指导
体育休闲与管理
教育体育人数68
120
47
50
45
46
39
115
34
百分比36.2%63.8%25%26.6%24%24.4%20.7%61.2%18.1%
注: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男女人数以及专业人数是 按照这两项指标占全院总人数比例计算得出。
二、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认知现状
在讨论研究结果之前,必须厘清本文的几个核 心概念。其一是“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尽管对“体 育类专业”有不同认识,但是一般认为“体育类专业 即与体育密切相关的专业”[2]。全国有条件的高校
都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特色开设了不同的体育专业, 因此,“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是指选择高校体育科学 为重点学习或研究对象的学生群体。其二是“创业 认知”。认知是人在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时的思维 过程,包括思考、了解、记忆、判断和问题处理。认 知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涵盖语言、想象、理解和计划 等。本文将“创业认知”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能 够帮助个体思考、评价以及开发创业机会的知识结 构,,[3]〇
(一)创业认知来源缺乏
谈到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认知,首先要追寻 这种认知产生的源泉和方式。调查显示,学生选择 创业的意向来源中,只有一成多一点的学生具有创 业意向;其中被动选择的学生占8.5%,而从兴趣 出发、主动选择创业代替就业的学生只占到总人数 的2.7% (见表2)。
表2选择创业的动机来源(n= 188)
来源
频数百分比1被动选择168.5%2
主动选择52.7%3
无创业意向
167
88.8%
表2显示,相比于前途未知的创业方式,占 88.8%的学生的选择仍是传统的就业方式,即通过 自身努力,寻求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访谈中Z同 学谈到:“我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毕业后就想找 一份稳定的工作。再者,我一个体育专业的学生, 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文化底子差,创业感觉离我 太遥远了,虽然当下找工作确实挺难的,但相比创 业,我还是觉得前者简单点。”这说明体育大学生群 体以创业改变就业被动局面的主观意识比较弱,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有 待提升。[4]
(二)创业认知不足
创业环境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对于学生创业的鼓
• 23 •
第8期教育与教学研究
No. 82018年8月
励、扶持。近年来,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改变就业难局面,国家施行了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 件、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场所、减免有关行政 管理费用等多项。各省在此基础上也制定了 一系列支持、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四川省 推出了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省级创业大赛获 奖项目前期孵化补助、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吸 纳就业奖励以及青年创业基金贷款等多项措施。 同样,高校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巨大努力,积极鼓励 在校生和毕业生大胆创业。
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利好,学生了解的程 度却不甚理想,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也比较单一。 表3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基本不了解创业, 非常了解环境的学生只占9.1%。多数学生 表示,体育专业的学生,并非不想了解重要信息,只 是自身平时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接受信 息的方式更多是依靠“言传身教”。相对而言,他们 更习惯接收简单直接的信息,因此通过就业课程及 学校发布信息了解创业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 67%,了解的创业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层面,对 地方及国家层面的信息知之甚少。M同学是 2018年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他了解到学校可 以对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小额免息贷款,这笔资金 成为他最初的创业资本,对此,他表示非常感谢学 校,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加入到大学生创业的队伍 中来。
表3 了解创业的程度及渠道(n= 188)类别
了解创业的程度
了解创业的渠道就业课
选项不了解
较少比较非常网络
程及学他人其他
了解了解了解
校发布告知信息
人数
107
41
23
17
35
126
19
8百分比56.9%21.8%12.2%9.1%18.6%67%10.1%4.3%
(三)创业认知选择单一
• 24 •
Aug.2018
创业意向中关键的一项就是认知选择,即学生 选择的具体的创业领域和项目。一般而言,学生的 创业方向跟自身所学专业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各学 校、专业学生也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选择。有 研究显示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方向的调查中,大 部分的学生创业选择与自身专业相近或相关产业, 他们认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可观。[5]成都大学体 育学院学生在创业意愿选择上同样侧重选择与自 身专业相关的领域和行业。针对“假如你有机会创 业,你的创业选择会是? ”这一问题,学生选择最多 的是体育及相关行业(52.1 % ),其次是家族、家庭 涉及的产业(22.9%),再次是餐饮、生活日用等基 础行业(18.6%),还有少数学生选择电子智能及其 他新兴领域(详见表4)。
表4
选择创业的行业领域(n= 188)
来源频数百分比1体育及相关行业9852.1%2家族、家庭涉及产业4322.9%3餐饮、生活日用等基础行业3518.6%4
电子智能及其他新兴领域
12
6.4%
关于学生的选择标准,笔者在访谈中进行了追 问,学生的回答表明创业意向的选择多是基于理性 思考做出判断的。H同学说道:“创业嘛,兴趣是一 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条件,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 慎嘛!我们学体育的学生很多人都好玩,对于时下 流行的电子智能领域也充满兴趣,但是,我还是选 择干我家的老本行,父母就是做水果生意的,跟着 他们做,风险要小点。当然,我也会创新,把网络宣 传和销售运用到水果生意上,也算是互联网+思维 嘛,哈哈!”学生的思维也是经历了投资、风险、回报 等一系列的理性思考才得出结果的。当然,相比父 辈,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能够将现代网络技术与 传统产业结合,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四)创业能力认知清晰
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苏格拉底的名言
王鹏云陈扬: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认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以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创业认知中最基本的环节就是对自身创业能力的 认知。创业能力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较为丰富的 概念。“从创业主体的类别来看,创业能力可以划 分为个体创业能力、团队创业能力和企业创业能 力。个体创业能力指个体创业者所拥有的利于创 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带来创业绩效的综合能 力。”[6]学界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一般分解 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更细致的指标 可以划分为自我认知及科学规划能力、学习能力、 胆识和魄力、管理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心理承 受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众多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1),体育专业学生创业 能力的自我评判具有自身的特点。多数学生认为 自己最缺乏的能力是专业能力,只有一成左右的学 生比较担心自己的社会能力。这与体育专业学生 的学习生活方式联系密切,“锐意进取、勇于开拓、 追求竞争、顽强拼搏、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深植于体 育大学生的意识和行动之中。相比其他专业大学 生,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活跃,耐挫力强,更具组织 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7]当然,体育专业学生 也存在自身的弊端,比如做事浮躁、缺乏细心和耐 心、文化素养不足等。
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
图1认为自己最缺乏的创业能力
(五)创业认知结果不佳
创业认知最终是否能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是考 察创业能力的核心标准。因此,调查中涉及了对创 业认知的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一年中,样 本中只有3个受访者成功将想法付诸于实践,仅占
样本总数的1.6%。可想而知,创业成功的几率之 低、困难之大。究其原因,从学生的回答中可见一 斑。
经过前期走访,得知K同学曾经有过强烈的 创业意愿,访谈中问及为什么没有坚持自己的创业 梦想,他回答:“不瞒您说,直到现在我还是想创业, 入学后,我就经常关注大学生创业的信息,也经常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创业扶持。但我跟家人谈 过我的想法之后,却招致了强烈反对,父母认为我 这是不务正业。而自己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 因此我的创业梦也就搁浅了,哎……”相比其他人,
W同学确实迈出了很大一步。起初,他看好运动
培训项目,就与其他两位同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项 目,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培训项目包括篮球、羽毛 球、乒乓球、瑜伽、体育舞蹈等运动。半年之后,经 营惨淡,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创业项目。谈及原 因,他说:“以前,总觉得只要你想干,总能成功创业 的,试过之后,发现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培训班开 起来,招学生、招培训老师、谈工资、排课、发海报、 做宣传、处理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与部门 打交道……每天等着你处理的事情一堆接着一堆, 真的是日理万机,天天到半夜,根本没有休息的时 间,真的太累了 !”
创业认知到创业实践的过程艰难复杂,学生可 能因为自身条件不足、缺乏必要的支持、对困难的
预估不足等种种原因放弃自己的创业梦想,能够真 正坚持下来的是极少数。
三、体育类大学生创业认知中存
在的问题
(一)创业认知唤醒不足
经济学领域中,有种观点认为,人们的消费需 求是可以被唤醒的、可以被开发的。同样的,体育 类大学生的创业认知也是可以被唤醒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创业的意愿和想法,即
• 25 •
第8期教育与教学研究
No. 82018年8月
使存在创业认知的学生,其中大部分也是被动产生 的。大学生创业的兴趣不高、不够积极主动、后续 乏力等问题,有可能就在于创业认知唤醒不足。对 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尤其要注意这类问题,因为这类 专业的学生,具备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和长 处,往往缺少的就是引导和指示,包括创业解 读、创业知识培训、创业核心要素等。一旦这部分 学生激发起创业认知,他们可能更容易取得创业成 功。
(二) 创业认知脱离实际
创业认知建立在了解创业环境,立足实际情况 的前提下,创业实践更容易取得成功。体育类专业 学生的创业认知存在较大的问题就是脱离实际。 首先,受限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加之长期以来缺乏 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这类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大环 境下的创业信息出现不对称的情况。多数学生对 于创业扶持、创业知识了解不够,很难较好地 利用周边的条件为自己的创业项目服务。其次,专 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匮乏,造成创业前景举步维 艰,常常是半途而废。最后,对于创业困难认知不 足,或大或小地错误估计了创业中即将面临的困 难,进而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放松心理。
(三) 创业认知选择单一
创业认知的选择往往决定着创业成败,可见选 择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任何选择都是“合力”作用 的结果,创业认知的选择也受到多种“合力”的影 响,它们包含:专业技能储备、自身的兴趣能力、社 会支持的力量以及项目行业的前景等诸多因素。 调查显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领 域相对单一,多是集中于体育及相关产业。
(四) 创业认知、行为割裂
拥有创业梦想的学生不在少数,真正付诸实践 的却寥寥无几。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之间似乎存 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从未尝试创业实践。很多 • 26 •
Aug.2018
学生怀揣着创业梦想,但总是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 实干中,在校生和毕业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加之 心浮气躁,缺乏耐心,往往也就无疾而终了。其二, 不少学生对创业困难准备不足,在条件匮乏的状态 下执意创业。勇敢胆大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优点,反 过来,过于盲目的自信也是这类学生的共同问题。 部分学生错误地预估了创业过程的艰难,遭遇困难 后会挫伤自身的积极性和信心,造成创业实践的半 途而废,未能成功。
四、对策
大学生创业关系到国家在当前国际竞争中面 临的形势、青年一代未来走向以及高校教育发展趋 势等重大格局。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又因其自身明 显的特点,在创业认知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当 前,国家宏观层面的大环境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 从学生个人和学校教育两个视角提出建议,以期改 善体育类大学生创业认知困境的现状。
(一) 学生个人方面
学生本人作为创业主体,本身的自我学习和提 升对于创业成果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 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努力方向至少应从三个方面 做起,即前文中提到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 能力三种能力的学习。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改正不 良的行为习惯,拓宽自身了解创业、创业信息 的渠道,除了学校,更多地要关注地方和 国家层面的大环境和导向。合理判断自己创业的 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全面建立并完善自身的创 业认知,努力将创业认知转化为创业行动。
(二) 学校教育方面
体育类专业学生更易于接受简单、直接的信 息,因此,学校的创业教育可在体育类专业学生创 业实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关于在体育专业学 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有学者明确指出:开展 创业教育是体育专业学生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
王鹏云陈扬: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认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以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然要求、是体育专业学生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 选择、是体育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因 此,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任重道远。第一,创业教 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 合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是有效 开展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9]根据学生专业兴趣, 普及创业和创业优惠条件。第二,丰富创业教 育形式和内容。针对体育类专业学生宣传简单明 了的创业信息,依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让更多 体育类学生有能力、有兴趣接受创业教育。第三, 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业实践基地是实践 能力培养的保障,与‘企业联姻’是创建实践基地最 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稳定 的创业实践机会。”™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 切身感受创业氛围和环境,激励更多学生加入创业 队伍。第四,划拨专项经费,以实际行动助力学生 创业。诸多学生反映资金缺乏是阻止他们创业的 首要障碍,校方应尽可能地划拨专项经费,降低准 入门槛,大范围、大力度地以实物或者资金的形式 支持符合创业条件的学生,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 服务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
的意见[Z].2015-06- 16.
[2] 王煜坤.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设
置及教学现状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3] 王晔.文化价值观、创业认知与创业决策的关系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林震烁,罗芳柠.在校大学生创业认知意愿状况调查 —
以广州地区为案例[J ].青年探索,2005 (5): 8 - 14.
[5] 刘翔,刘文燕.贵州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
[J].体育科技,2014(5): 142- 143,146.
[6] 高桂娟,苏洋.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
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 1): 24 - 30.
[7] 陶利,张国猛.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若干问题的思
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8): 249 - 250.[8] 储建新.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意见—
以高校体育
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6) :50 - 51.[9] 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
业月刊,2010(3) :37-38.
[10] 陈启湖,夏青,杨玲.我国高等体育院系创业教育
现状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2) :87-90.[11] 方晓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以创业态度为中介变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 (7):76-83.
[12 ]胡宝翠,张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路径与机
制---基于对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1) :63 - 68.
(责任编辑:陈)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