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电影转型与传播理念的变迁
[摘 要] 新世纪的中国电影业发展异常迅速。中国电影业的繁荣,是由复杂的、多元的因素决定的。新时期的电影更多地表现出商品的本性,单纯地以艺术的视角去评价它的优劣已不合时宜,而需更多地从现实社会出发,考虑到影视作品的商品化、影视行业的商业化。本文对近年电影产业状况进行简单回顾,进而分析新时期电影转型及传播理念变迁背后隐藏的原因。 [关键词] 新时期电影;转型;传播理念;变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电影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从2004年后,中国电影业似乎摆脱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一直处于低谷的状态,一路高歌闯进了世界影坛的视
线。法国著名理论家阿尔都塞曾提出“多元决定论”的思想来重新理解因果律。他认为:“多元决定的概念告诉我们必须考虑所有的原因,包括那些看起来极不相关的东西。……所有的决定因素都是必然的,但并不能够解释完整。……历史的解释只有通过具体、复杂的多元决定而获得。”[1]新时期的电影更多地表现出商品的本性,单纯地以艺术的视角去评价它的优劣已不合时宜,而需更多地从现实社会出发,考虑到影视作品的商品化、影视行业的商业化,电影的这种商业化创作转型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现代文化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合力”制约,它的转型不仅与当下的政治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也与传播理念、传播手段等紧密相连。 近年电影产业状况简略回顾
(一)中国电影半壁江山被商业大片占据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以来,从2004年产
量突破历史纪录达到前所未有的212部 (中国内地在2004年之前电影作品年产量最高纪录为1992年的170部),内地电影票房总收入也破天荒地突破15亿元。从此以后票房便一发而不可收,年增幅均保持30%以上。(见表1)
(二)中低成本电影艰难生存
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影视艺术的现代文明社会里,徜徉在影视艺术王国中。我们需要欣赏美、消化美、体验美。“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豪华大片是极优品,一般中片是优等品,两项总计产量约占 20%,但票房收入却
占80%。”[2]另外20%的票房则是大量低成本电影贡献的,这些电影当中,同样存在着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同样给人美的感受。比如《疯狂的石头》《东京审判 》的票房收入都达到两千多万元;《鸡犬不宁》《天狗》等影片的票房收入也都达到了五百万元以上。从艺术角度来讲,有些中低投入电影的审美价值甚至远超过一些所谓商业大片,但因资金有限,其中很多影片无缘和观众见面。为什么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如此明显的极端分化现象,其背后隐藏着多种因素。 背后的原因
(一)主流系统的调整自上而下地影响同时转变了传统的传播观念
在我国早期的影视管理上,电影曾经长期作为一种政治宣传的教育手段。进入新时期以来,电影作为一种相对性的艺术和一种文化本性的大众娱乐形式,
虽然逐渐开始被大众认识和部分接受,但电影仍然摆脱不了大家根深蒂固的观念,仍被视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载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电影作为大众传播文化所应发挥的宣泄和传输作用,降低了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上的占有率,造成其融资和投资能力严重下降;同时,也使电影缺乏观念、意识形态以及风格上的多样化、层次性。因此,中国电影改革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电影管理观念和制度的转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1992年同志的南巡讲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93年广电部发布了《关于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统一发行改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接洽,打破了多年来中影公司一直以来的垄断发行。到了1996年 ,《电影管理条例》以令的形式出台,电影业有了第一部
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条例。条例中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电影拍摄资格的准入制度,彻底取消了国有制片企业的垄断权力。2002年又颁发了审议通过的新的《电影管理条例》,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施单片许可证制度,鼓励吸引国内各种资本投拍电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民营资本投入到电影制片业中来。像新画面、广东巨星、华谊太合等大批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不断成长,享誉海内外的国产大片《英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均出自其手,构成了影视制作发行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改革审查制度大大缩短了电影从生产到面世的周期
由于中国电影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教化功能而轻视娱乐功能,因而审查电影时,对具有鲜明艺术倾向和风格独特的导演或影片,标准就非常严厉。基于此,第五代
导演早期的人文探索影片就在劫难逃,比如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黄健中的《大鸿米店》等。
由于电影审查制度具有导向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责任,因此它成为中国电影改革中最敏感的一个环节。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加快,1996年,《电影审查条例》颁布执行,电影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会也宣告成立。2004年8月,广电总局颁布了《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30号]),规定表明:影片摄制单位在申报电影立项时应向广电总局提交不少于1千字的电影剧情梗概和电影文学剧本。广电总局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准予立项或提出修改意见。凡影片主要人物和情节涉及特殊题材的,影片摄制单位应当在投拍前将剧本报省级及和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再由影片摄制单位将初审意见及剧本报广电总局立项。摄制完成的电影片(不含数字电影、电视电影)应当报相应的审查机构审查。
这次改革使电影审查权由国家电影局下放给省、市广电部门,施行属地审查,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审批程序;电影审查与市场更加靠近,既提高了拍摄效率,又使电影制作者敢于加大剧本生产的投入;同时将电影审查和艺术评价分开的做法,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也表明其整体导向才是审查的重点,而不再受限于一些细节信息的传达。
(三)进口大片的刺激
1995年中影公司正式引进海外大片,进口大片初一上市,便以高额票房迅速抢占了内地市场。随后的事实是,引进大片不仅激活了中国的电影市场,更刺激了国产电影革新的坚定信念,同时也符合电影观众的欣
赏理念。进口大片无疑引起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重新整合的郑重反思。一是这些大片当时的受众对象不是中国本土观众,但它们在被引入之后却迅速地融入内地娱乐文化消费市场,这为中国电影重新思考其创作观念、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带来巨大的动力。二是进口大片带来了新的电影思维、电影语言和想象方式,好莱坞的管理模式及制作发行方式和竞争机制的精华之处也慢慢被中国电影市场吸收和消化,成为内地电影调整的重要参照内容。国产电影经过整合和革新,2004年票房收入居于前三位的影片《功夫》《十面埋伏》《天下无贼》都是国产电影,过亿的票房收入令人交口称赞。
(四)市场的推动更有助于中国大片的发展 新兴媒介的出现给中国电影猛烈冲击,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有影视机构惨淡经营之时,民营影视机
构异军突起,挽救了日渐萧条的中国电影业。90年代中期,电影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展开。院线制的确立,“故事片单片摄制许可证”的实施,成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以市场为中心的电影创作方向基本确定,很多影视公司像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公司、北京新影联、上海永乐集团的成功经营,初见成功端倪。2004年,广电总局发布43号令,允许在中方控股51%的条件下,外资可与境内民营电影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这一新规定对国有、民营资本和外资在中国电影业中的角色和定位等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激发了民营和外资的融资热情。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影视导演加盟民营企业,资金和人才的优势互补极大地拓展了电影制作人员的创造能力,张艺谋和新画面影业的合作使得《英雄》成了名副其
实的英雄,华谊和冯小刚的联合令中国的贺岁片得以诞生。
(五)发行渠道不流畅导致低成本电影萎靡不振 与商业大片在中国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相比,很多中小成本电影有些形单影只。它们被人们称为中国电影的“尾巴”,正是有它们作为稳固的基石,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大片地位才得以确保。但是目前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情况却令人担忧。
首先,宣传力度不够是很多小成本电影积压库房的重要原因。大家都明白,一部影片拍的再好,如果没有宣传,也难以实现市场突围,如今的社会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无极》《夜宴》等一些影视作品,单纯从艺术角度考虑,内涵不深,但他们舍得花大力气去做宣传,把观众诱骗进影院,观后评论不佳却票房居高不下,就是宣传起了巨大的作用。众多优秀的美国影片还花费多达
数千万美元的资金去做好宣传环节,宣传明星、突出导演、聚焦影片,赢得了很好的效果,何况是这些小成本电影。有经济界人士分析,电影是一个高固定资本投入、低变动成本回收的产业,即制作和发行、放映一部影片是需要大量的固定资金注入,对于整个回收成本过程中,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对成本的影响很小,这些都注定了电影是一个需要很多消费者才能养活的产业,是一个越多人消费对其成本回收越有利的产业。所以投入资本的缺乏、受众面的窄小严重制约了小成本电影的发展。
其次,院线建设不够完善,经营理念不科学也成了小成本电影发展的障碍。我国影院建设速度很快,但二级市场影院的建设仍然无法满足观众的要求。加上院线安排的保守,使得许多希望观看小成本影片的观众无缘与其见面。事实上根据市场需求,完全可以做到既
让小成本国产影片有放映的时间,又不影响影院的高收益。在现在的消费阶段,科学地利用经济规律,挖掘影院放映、网络和电视台播映、音像制品发行、后产品等多种营销收益的架构,可以促进小成本电影的发展,以求最大程度地赢得电影利润。
如果中小成本电影能够认识到作为中国电影“长尾”的现实,相信大有前途可为。时下,无论是西方电影还是中国电影,都存在进一步商业化的倾向。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低成本电影主动开发多元放映渠道,除了影院之外,还有光碟、车载电视,特别是在被称为第五大媒体的网络上放映,相信同样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低成本电影虽然投入少,但是其多元化的创作风格无疑更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如果能占领中国电影市场上那条长长的“尾巴”,小成本电影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更具生命力的
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阳.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竹荣,张黎焱.“长尾理论”与低成本电影的商机[J].当代电影,2008(09).
[作者简介] 王莉(1979― ),女,河南开封人,在读研究生,平顶山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