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中考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来源:华拓科技网
中考诗词鉴赏题赵 玮 的答题技巧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南校区,陕西西安摘要: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近几年对古诗词的考查比 较重视,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和对情感 的初步把握,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赏析,从艺术角度对诗句进 行赏析。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在此加以 说明。 710065) 李清照 关键词:中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自2008年起陕西省中考语文增加了古诗词赏析题,多 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情感把握。关键字词理 解,以及从艺术角度对诗词、诗句赏析、品味这三个方面。针 对此类型考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以下 作简单说明。 对古诗词内容的整体感知和对情感的初步把握 1.看诗题,紧扣关键字词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例: 《春夜别友人》 一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 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 许多愁。 此词最明显的关键字是最后一个“愁”,体现作者沉重的 愁绪。 3.品味诗句,把握情感。 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此诗仅从诗题《春夜别友人》的“别”字中即可看出是一首 离别诗,再结合诗文内容.可很容易地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离 愁别绪。 例: 《漫成一首》 杜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形象 地描述出了早春时节景色美好,万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由 此景描写可体悟出作者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例: 《使至塞上》 王维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此诗看内容,尤其是诗歌前两句,容易有忧伤之感,学生 在把握上会出现误差。但若是仔细看诗题。则可发现关键字 “漫”,既是“漫”成一首,可见诗人此刻应是悠闲之态,再结合 诗歌写景的内容即可得知.此诗是在表达作者对平和自然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读诗句,抓关键字,悟作者情感。 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对蓬草随风飞入 边塞,大雁归入胡天的描写,恰好照应了诗人出使西域边塞的 经历.因此这首诗反映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远赴边塞时的 抑郁悲愤之情。 4.抓意象,分析特征.把握情感。 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诗中出现意象“柳色新”,“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常 折柳送别.意为留恋。由“柳”这个意象可以看出,此诗表达了 作者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的情感可由“乡书”一词表现出来,离家之人才会传 递乡书,因此诗歌抒发的定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例: 《武陵春》 算机技术,开发完善的,全过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考试 系统,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3.5注重考核的评价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下的考试绝不能当做一个形式,更绝不能演变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此诗中出现的景物为“衾枕、窗户、夜、雪、竹”,特点分别 数转化成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该平台运行一年来取得了预期 的效果,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平.浅谈人才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 江苏高教,2003,(1):46—49. 成为考试而考试。所以考试的评价体系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考 试评价的客体有三个:考生、教师、考试本身。考试结束后,考 试评价体系须能科学有效地对考生的知识获取情况、能力提 高水平、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反 馈,及时发现考试本身的不足之处。以进行改进。 4.结语 [2]张金标.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 探索,2007,(12):198—199. 『3]沈良斌.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考试改 笔者在从事计算机本科教学的过程,结合以上思路进行 考试改革实践.设计、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平 台。该平台能在每次上机课时自动记录学生的考勤信息;自主 布置作业,并能完成对作业的批改:最后将考勤记录、作业分 革.2o06,(3):91—95. 『4]程志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辽宁教 育研究,2005,(5):25—28.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青年基金课题zknuqn2O1039Ao 3 2012#-g34 ̄考试周刊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数字欢腾 网络时代大学教育改革新关注 王利芹 吴亚利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摘 要:作者以皮格马利翁效应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当 代大学生个性特点和自己教学实践探讨我国网络时代高校教 育网络开发问题。 451100)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代大学生络时代 大学生教育 一性格特点 网 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旧金山一所初等学校进 、行实验:从每个年级一个班中随机选出20%学生,告知任课教 师.根据心理检测实验,这些被称为特殊儿童的学生未来一年 内在学习上会有显著进步.并向教师通报此类学生名单。8个 月后.两位心理学家发现.这些被指名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 进步.教师给他们做的品行评定也更好。 而事实上,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并未做任何心理发展测 验,名单也是随机而定的。该实验表明:由于教师的期待不同, 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不同,学生的行为反应也不同。反过 来,被期待的学生的行为又影响教师,强化教师的期待,结果 使学生成绩不断提高。我们称这一教师的期待效应为“皮格 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成 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可并践行。特别是近些年来 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表明,教师的德行和关注对于学生的品行 塑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每个时代受教育对象特点 的不同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又给教育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提出 不同的实践改革要求。本文研究目的就在于根据“90后”当代 中国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我国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数字网络 技术的时代特点来分析现代中国教育环境中教师对于“皮格 马利翁效应”的新开发。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伴随着上个世纪80年的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第一 个“婴儿潮”。人口的急剧增加迫使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的 基本国策。而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亿万个“独生子女 家庭”。 “80后”被称为“小公主”和“小太阳”。当然,也有更形象的 叫法——“温室里的花朵”,言外之意即这一代人是经不起任 何风吹雨打或者是受不得一点委屈的人。 同“80后”有着相似经历的“90后”除了享有与“80后”相 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社会和家庭关注外,更直接和深刻地感 例: 《使至塞上》 王维 是“衾枕冷,窗户明,夜深,雪重,竹声”,这些特点带给人们以 寒冷之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雪夜孤寂凄冷的心境。 二、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赏析用词之妙,首先要把握诗情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诗 句理解字义并分析,最后准确表达出来即可。 例: 《饮酒》 陶渊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 “千古壮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7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若将“见”字改为“望”字.是否可以?为什么? 由“见”字前的“悠然”二字可看出作者的闲适.此时的 “见”则说明作者是无意中“撞见”南山美景的,而并非刻意欣 赏,因此“见”字更能体现出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而换成“望” 字则表现不出来。 例: 《蝶恋花》 欧阳修 这句诗属于景色描写,针对每一种景物可进行适当联想, 如提到“大漠”。我们常会联想到黄沙漫天、草木不生的景象; 提到“长河”,我们会联想到黄河的奔腾之势。对于“孤烟直”的 描述可加入一定修辞.如“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 腾在天尽头”,再把所想内容总结起来。准确表达即可。 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 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 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日。 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 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 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问:此词第一句连用三个“深”字,有何表达效果? 此词由“无计留春住”和“泪眼”等可看出诗人的忧郁苦闷 之情,此诗连用三个“深”字,以反复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庭院的 幽深,从而形象地反映出了诗人孤身独处的寂寞与苦闷。 三、从艺术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对诗句的赏析多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此 诗句赏析题可分四步走:首先,一定要理解诗句含义.这基本 能保证答案是正确有理的;其次,要对诗句所表现的内容加以 适当的联想想象,这可以充实你的答案内容:再次是可加入适 当修辞,它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最后便是把你所想到的用准 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 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此诗既然是写“春”,春天应是呈现出阳光明媚,生机勃勃 之景,“莺”是叫声很美的鸟,它们定是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 在枝头放声歌唱,而“燕”的回归.预示着春的到来,因此我们 可以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总结这些信息点,可得出答案。 答案:莺是春天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 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 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参考文献: [1]2008中考总复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