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披上合理建构的霓裳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化学课堂。要使新的课程标准与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和体现,就要教师努力构建有效课堂。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中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般都有现成的结论。虽然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前人留给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当他们面对这些问题情境时,如同前人面对的新问题一样。如果教师把探究问题情境设计得越逼真,就越接近先哲当时的探索环境,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越强烈,探究动机就越强,探究的收获也就越大。例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验情境:首先用ph试纸来检验相同浓度的nacl、nhcl、chcoona三种溶液的ph值,然后引导学生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情况,同时提出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的问题。用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探究思考,在积极思维中探索新知。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把氯化铝与硫酸铝两溶液分别加热蒸发至干,所得的固体成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要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盐的水解原理才能解决。还有要运用水解原理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把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中。
二、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应以创新为目标,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创新教学要体现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苯”时,把时间拉回到1825年,当时法拉第从煤焦油中提取出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未知液体,请同学们与他一起研究该未知物的组成元素、分子式、结构,带领同学们用燃烧法确定其分子式,再根据其不饱和度推测其可能的结构,然后用实验验证,当否定了其链状不饱和结构后,再由同学们设计其他可能的结构。再讲凯库勒的故事,既对不饱和烃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复习,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热情。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施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特有的动静结合特点,能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多彩的画面与生动的展示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生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感受化学,理解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学习“氮与氮的化合物”时,有一句谚语说: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如何解释呢?要做实验是不可能的,在以往的教学中难坏了教
师,而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能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网上下载“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学生看过之后很快就会明显这句谚语的意思了。原来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一氧化氮,然后在遇到氧气时有产生了二氧化氮,再遇到水时又转化为,与土壤反应后转化成能被庄稼吸收的根离子,根离子很容易能被庄稼吸收,这就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所以“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四、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展开教学。用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nao与ho与co的反应中,不妨把它设计成“滴水生火”与“吹气生火”的实验,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把实验与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始终处在探索的情境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学习“fe的性质”时,用一张宣纸,用kscn、naoh等无色溶液画上花瓣、叶子和枝干,再用装有fecl溶液向宣纸上喷洒,纸上花瓣呈现红色,叶子呈现紫色,枝干为红棕色。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在教学“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就把锌粒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当把铜丝插入稀硫酸中与纯锌粒充分接触,那么反应变得更快。如果不做此实验,学生就会认为金属锌越纯,在稀硫酸中反应就越剧烈。只有通过实验,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然后才能讲清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才能进一步让学生形成电
化腐蚀的概念。
五、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新课改强调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我们应让学生多做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从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学生很难从理论上接受酚酞等指示剂可用来判断滴定终点。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学生能很清晰地感受到神奇的变化,接受滴定终点ph突变的事实,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做习题练习时,也有必要有的放矢地引入实验。例如:co通入cacl溶液是否有沉淀生成?有很多的同学的观点是:如果co是少量的,就可得到caco沉淀;如果co是过量的,co会与ho、caco反应生成ca(hco),所以最终没有沉淀。于是就让学生实践:往cacl溶液中吹气。学生费了很大的力气,却始终没见到沉淀物的产生。这时,就让学生思考一下,假如反应得到了caco,还生成什么呢?这下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caco会和hcl反应生成co。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广大化学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围绕合作探究展开学习是中学化学教学特色的充分体现,化学有效教学只要真正得到落实,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