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夜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请赏析颈联两句的表达效果。〔4分〕
〔1〕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2〕塞外飞鸿感到晚秋已尽,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由北向南急速的飞过长空,〔1分〕由于昼短夜长,邻居的鸡鸣叫的时间也推迟了。〔1分〕诗人以秋景衬托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表达了孤独、寂寞的心境。〔2分〕
赏析:
晚秋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流畅爽口,通脱雅致,清淡幽丽,宁静悠远,是一首雅俗共赏的杰作。
首联写宽广的碧空中,高悬着一轮明月,皎洁华美,静寂无声,把读者带入一个浩渺无垠、明媚清朗、宁静深邃的境界中。月下凝思,遥视太空,悠然神往,不禁寂从中来,忧思
萦怀,然而对月无言,惟有形影相吊而已。在这里,诗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月夜在基调上是非常吻和的。
颔联写菊花开放,论常理,秋菊独傲霜雪,孤芳孑立;但此时却是残菊花开,还依傍着稀疏的篱笆,可见凋谢之期已不远了。然而,尚可支撑些时日,至于衰老的梧桐,却已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寒井之上了。这里,以“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虽系写景,却暗寄着愁情,且与首联写的“愁〞字相照应。
颈联由植物转入写动物。塞外飞鸿,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疾速地飞过长空,由北向南,感到晚秋已尽;由于昼短夜长,邻居的鸡啼也推迟了。这里,以“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以“觉秋尽〞对“知夜永〞,以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从而把诗情深化到一个更新的境界。
尾联又回到写人上来。这就是首联所写的“愁人〞,他“凝情不语〞,寂寞凄清。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拂在白露上,冷气袭人,衣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