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业务探讨
鲜活的新闻在“脚下”
—
略谈一组关于驻村“第一”的报道
□李勇
(自贡曰报社,四川自贡3000)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广为人知 的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对于新闻工作来说也是 这个道理。为什么别人能够写出好的、引 起广泛关注的,甚至产生积极影响的新 闻作品,我们却无法做到?是因为我们的 新闻来源太少,还是我们缺乏一双捕捉 好新闻的敏锐的眼睛?虽说不能完全否 认客观条件的,然而更多的时候,我 们自身的主观因素才是导致未能写出好 作品的重要原因。就说新闻来源的“多” 与“少”吧,你不去关注、不去了解,又怎 么能够获知呢?在传统媒体迎来严峻考 验的今天,如何去发现、挖掘好的新闻素 材,选取恰当的表现形式,始终是一个值 得不断探讨与总结的话题。
这使笔者想到了四川《自贡日报》发 表的一组稿件,这组稿件再次说明了深 人基层、深人生活就能够捕捉到鲜活的 新闻。
2015年,自贡市向113个贫困村选派了驻村“第一”,做到了“第一书 记”对贫困村的全覆盖。“第一”们 在村里表现如何,能否下得去、留得住、 干得好,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真的与当 地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打成一片,得到村 民的信任与支持,他们的工作会给村里 带来什么变化?带着这些关注、 群众关心的问题,自贡日报社组织记者 深人乡村,探访“第一”所从事的扶 贫工作。从2016年8月底开始,在《自 贡曰报》一版显著位置,开设了“奋战在
脱贫攻坚第一线一‘第一’驻村扶
贫工作点击”专栏,三周时间内接连发表 了一组共计10篇通讯,追踪报道优秀驻 村“第一”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所 取得的成绩。这组稿件见报后反响很好, 其中,有的稿件在报社“每月好稿”评比 中获奖,记者部也在部门内对这组稿件 进行了评奖。在这里,笔者想从一个编 辑的角度谈谈对这组稿件的理解,以及 编发、阅读这组报道带来的感受。
有人说,从事新闻工作要做到“四 勤”,即脑勤、嘴勤、腿勤、手勤。脑勤是指 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嘴勤是指要多打 听、多提问;腿勤是指要深人现场、舍得 跑路;手勤是指要多写文章、多改稿子。 “四勤”道出了从事新闻工作的奥秘,其
闻的服务性?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就是很 好的方式,这样既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 距离,又提高了报纸在社区的影响力。
社区春晚是秦皇岛晚报社的品牌活 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这个活动为小 区里那些能歌善舞或者在相声、小品等 艺术领域有一技之长的草根人群,提供 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同时也给 小区居民提供了难得的文化大餐。每年 都吸引众多市民积极参与,成为《秦皇岛
晚报》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扩大了报 纸的影响力。
老游戏大赛也是秦皇岛晚报社举办 的贴近社区读者的一个活动。近年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些曾 在物质匮乏年代伴随的老游戏,比如,滚 铁环、丢沙包、踢毽子等渐行渐远。从 2012年起,由秦皇岛晚报社举办的老游 戏大赛勾起很多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报名参赛的家庭一年比一年多。
通过社区记者的情感联络,通过社 区新闻的本地化和服务性,纸媒就会提 高自己在社区读者中的影响力,同时也 增强了自身的黏性,让社区的读者觉得 不可或缺。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这 种黏性才是把现有受众留住的利器。同 时,纸媒通过社区报道积累的品牌和影 响力,也会给纸媒在新媒体领域的拓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腫
(编辑:局秉喜)
48
2017/7期
中,腿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天上不 会掉馅饼,也不会有新闻自己送上门来。 都说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而“矿石”是需 要辛勤挖掘的。深人基层、抵达现场是挖 掘新闻富矿起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10篇通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 就是在稿件的背后能够看到记者深人这 些贫困村采访的身影,能够真实地感觉 到记者作为客观的记录者,见证新闻事 实发生的瞬间。
“随河口镇曹家嘴村‘第一’吴 晓斌走访贫困户”,是这组报道的第一篇 《脚踏实地当好脱贫带路人》的副题。从 副题上就能够了解到,记者采访时与“第 一”同行,就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所 以,这篇通讯中出现的场景、数据、对贫 困户情况的介绍虽然较多,却并不显得 突兀和多余,相反它们带给读者的是一 种真实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一书 记”工作的艰辛。
在整组报道中,虽然各篇的侧重点 不同,但是却都具有现场感强烈的特色, 读起来鲜活生动,留下的印象深刻。怎样 才能使文章的现场感显得亲切自然不做 作呢?当然是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人 和事。这组报道之所以令人感到亲切,正 是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J月25日一 大早,大安区何市镇黄桷村的鱼塘波光 粼粼,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在其中一口 鱼塘里,五六个人在拉网捕鱼。随着渔网 慢慢收拢,一片肥鱼跳跃的喜人景象映 人眼帘A《
村里来了位“80后”姑娘一
何市镇黄桷村“第一”韩余的扶贫故 事》),这样的描写朴实自然,这是记者眼 中所见,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当然,这些“跑”出来的新闻并不是 浮在表面做一些现场描写,然后掺进有 关的“材料”就宣告完事了。那些“辅助 手段”的运用,只能是为了更好地烘托主 题,真正鲜活的新闻还是源于深人扎实
业务探讨
Column
的采访。令人欣喜的是,这组反映“第一 民们认为是来“镀金”的,很快吴富宏以 ”驻村扶贫工作的稿件,将更多的笔 高效务实的工作,让大伙儿改变了对他 墨用于关注人和事,大都具有较强的可 的看法,“村民对吴富宏的看法只有一个 读性,有的还触及到了扶贫工作中的关 大写的‘服’字”。“吴富宏速度”有多快? 键问题。比如,《村里来了位“0后”姑 “从讨论新建村委办公房到确定新址,只 娘》一文,就提出了广大农村贫困户非常 用了 13天”,记者看似随意的一笔,让这 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一”走了之后, 个人物鲜活了起来。
由他们带头搞起来的项目怎么办,会不 说鲜活的新闻在“脚下”,说好新闻 会出现变故?应该说,这一村民贫困户 是“跑”出来的,是指要将我们的笔和镜 的困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一定的 头对准基层,多到群众中去,多深人实 典型性。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问题 际,脚踏实地用心采访。新华社贵州分社 往往又埋在广大贫困户的心中,并不被 原社长刘子富曾经说过,“一个优秀记 外人所知。解决不好这样的问题,则有 者,文章不是用手写的,而是用脚‘写’ 可能动摇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如 的。”他甚至说如果不深人基层、深人 果记者不是通过实地采访,在“跑”新闻 群众,你就无法写到真实、鲜活的新闻。” 的过程中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根 作为一名编辑,笔者认为,《自贡日报》推 据材料“写”新闻,恐怕就很难触及这样 出的这组有关“第一”的报道,可谓 的问题。
较好地诠释了刘子富所说话的内涵。
“跑”出来的新闻让被采访的对象形 今天,新闻传播的渠道在拓宽,新 象丰满,绝对不是一副干瘪瘪的样子。 闻传播的媒介在增多,新闻媒体面临的 《把青春奉献给这方热土》所反映的荣县 挑战在加剧,但是媒体人优良的作风任 双石镇黄家村“第一”王雪娇,虽然 何时候都不应该丢掉。《自贡日报》在 是一位“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怀抱着 脱贫攻坚工作进人最关键时期推出的 愿意为村民做些实事的想法,主动请缨 这组报道,再次说明了“走基层、转作 担任“第一”,但是起初她对扶贫工 风、改文风”不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 作也有点摸不着头脑。她从当村干部们 活动,而且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 的“小跟班”开始,天天往村民家里跑,与 质,促使其写出好作品的重要途径。换 村民交心拉家常,三个多月下来,全村 句话说,“走转改”对新闻工作者而言, 23个村民小组、933户农家,每一户都留 什么时候都不过时,都是一种激励和鞭 下了她的足迹。就这样,了解了村民最 策。
迫切需求的王雪娇,从解决群众迫切希 (编辑:局秉喜)
望解决的困难人手,制定帮 扶方案,踏踏实实聚民心、做实事。《肩负起这份沉甸 甸的责任》一文,则为读者 呈现出荣县鼎新镇红胜村 “第一”吴富宏这个风 风火火的“第一”形象。这个在红胜村创造了 “吴富 宏速度”的人,一开始被村
2017 / 7 期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