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业化产业集聚_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_克鲁格曼中心_外围模型.

专业化产业集聚_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_克鲁格曼中心_外围模型.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33卷第2期

财经研究

Vol. 33No. 22007年2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eb. 2007

专业化产业集聚、———克鲁格曼中心(, 四川宜宾4007

:文章扩展了贸易成本的范围, 认为贸易成本不仅包括产品运输成本, 而且也, 并引入前后向产业联系,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解的中心—外围模型, 并探讨了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的经济学含义, 认为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 并应重视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 否则,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难以有效推进。

关键词:专业化产业集聚; 要素流动; 区域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06115;F062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7 02Ο0016Ο11

一、引 论

专业化产业集聚所反映的劳动分工、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者、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亚当・斯密(1776 视技术进步源自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他在第一章开篇就指出,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 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 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并紧接着用制造业的故事加以说明。

杨格(1928 认为由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报酬递增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 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 而劳动分工水平的高低则是由个人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的种类数综合决定的。马歇尔(10 直接提出了分工的“外部性”原理, 并将它视为产业集群(产业区 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传统的分工理论对分工带来的“迂回生产”所引致的对其他行业分工的诱导性需求, 促使了相关行业分工的深化和在空间上集中已有较为清楚的论述, 但是其分工理论缺乏优美的数学智力均衡结构, 并且也难以对“马歇尔困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在理论上无法得到主流经济学的重视, 逐渐被排挤出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发轫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在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下处理产业空间矩阵的发展变化及收稿日期:2006207201

作者简介:何雄浪(1972- , 男, 四川南充人, 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讲师, 经济学博士。・

61・

其均衡问题, 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专业化分工、产业集聚与区域工业化研究的兴趣, 迎来了新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高潮, 至今仍有方兴未艾的趋势。克鲁格曼(Krugman ,1991 的中心—外围模型主要经济思想是, 济规模较大的区域, 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 现象, 经济规模越大, 集中越明显, , 越大, 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 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 但是, 一些决定着经济活动空间分配的关, 从而一些特定的参数值便决, 了CP 模型在空间经济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围绕中心外围模型的可解问题, 一些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Baldwin (1999 认为是资本积累, 而不是要素流动引起的需求联系效应导致了

产业的集聚, 其模型的简洁性得出了许多可供分析的结论。Ottaviano 等(2002 发展了利用二次效用函数和线性需求函数的新经济地理模型, 从而经过简单的代数运算便得出了可分析的结论。朱希伟(2004 引入部门间人口流动成本和地区间技术差异, 认为新兴制造业可以在外围地区形成, 并缩小地区间差异, 然而其模型忽视了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分工效应。在借鉴前述研究的基础上, 文章尝试对专业化分工、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关系进行有益探讨, 从而演绎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的发展动态, 以期推进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发展。

二、模型的建立及其初始状态分析———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新发展① 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地区:地区1(城市 和地区2(农村 , 地区1是工业区, 只生产工业产品, 不生产农产品, 地区2是农业区, 在初始状态下, 只生产

农产品。工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θ, 农民为(1-θ

, 地区1和地区2均不存在失业, 地区之间存在工资差别, 地区内部不存在工资差别, 地区1工资为W 1, 地区2为W 2, 不失常理性, 假设在初始状态下,W 1≥W 2, 并且, 工人和农民均不存在储蓄, 其收入等于支出。地区1专业化生产最终产品工业品M , 在这个生产部门内部, 有许多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 这些生产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 以市场价格P M 向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工业品, 由于这些生产企业完全同质,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加总作为一个大的生产企业或部门, 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或部门采取迂回的间接生产方式, 需用中间产品作为自己的投入, 中间产品的生产采取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技术。地区2生产农产品A , 农产品的生产采取规模报酬不变的直接生产技术, 并且, 以单位农产品价值作为计价标准, 即P A =1。假设产品的运输是有成本的, 运输成本采取萨缪尔森的

“冰山”交易形式, 即运送一单位产品, 只有1/τ部分到达目的地, (1

71・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

-1/τ 部分在运输途中“融化”掉了, 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运输均有成本, 工业品

为τM , 农产品为τA (τM ≥

1, τA ≥1 。 (一 消费均衡。工人、农民的效用不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瞬间效用函数, 其效用函数形式如下:

U =C μM C 1-μA

其中:CM 为工业品消费量,C A ,1-μ为农产品支出份额,

μ问题可以表述为:

MA X μM 1-P M C M1+P A τA C A1=W 1

(2 :

=μ1/M ,C A1=(1-μ W 1/(P A τA

(3 其中:CM1表示城市工人对工业品的需求函数,C A1表示对农产品的需求函数。同理, 可求出农村中代表性农民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C M 2=μW 2/(P M τM ,C A2=(1-μ

W 2/P A (4 (二 生产均衡。

11工业厂商均衡。假设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需要有n 种不同的中间投入品, 并且其生产函数采取不变替代弹性形式:

Y 1=(∫n 0x (i (σ-1/σ di σ/(σ-1

(5

Y 1为最终产品的产出量,x (i 为第i 种中间投入品的使用量, σ是中间投

入品之间的替代弹性(σ:1 , σ越小, 意味着最终产品的生产对中间投入品的

依赖程度越高, 也就是最终产品的生产技术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需求越高。我们在D -S (Dixit 和Stiglitz ,1977 分析框架下进行讨论, 假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 即劳动。企业的生产函数相同, 其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l (i =α+βx (i

(6 代表性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i =p (i x (i -wl (i (7 p (i 为第i 种中间投入品的价格;w 为工人工资。

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中, 要求中间投入品成本最小, 也即:

MIN C =∫n 0p (i x (i di , s. t. ∫n 0x (i (σ-1 /σdi =Y (σ-1 /σi (8 根据一阶求导条件, 可得出:

x (i =Y 1/(p (i σ(∫n 0p (i

1-σdi σ/(σ-1 (9 x (i 表示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对第i 种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函数, 从而有:

p (i =(Y 1/(Ax (i 1/σ,A =(∫n 0p (i

1-σdi σ/(σ-1 (10 针对中间产品生产厂商来讲, 要求在(10 式的约束下, 其利润最大化, 即・

81・财经研究2007年第2期

(7 式取值最大化。假设中间产品的种类无限多, 从而p (i 的变化对A 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A 为常数。根据一阶求导条件, 可得出:

x (i =(w βσ/(

σ-1 -σ(Y 1/A ( 易能证明Y 1=A , 从而得出:

p (i =w βσ/(

σ-1 =(1+1/(σ-1 βw ( , 间产品生产厂商的利润为0, 即(7 :

x (i =(σ-1 α/β

(13 :σ:1是我们模型分析的必然要求。(式:

=α(14

中间产品企业劳动的平均产出与边际产出分别为:

A P L =x (i /l (i =(

σ-1 /(σβ ,M P L =1/β(15 可见, 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的比率为σ/(

σ-1 , 边际产出高于平均产出, σ越小, 其比率越大, 中间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的程度就越大, 因此, σ反映了企业规模收益递增的程度。根据D -S 分析框架下的垄断竞争理论, 每个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具有规模经济而不具有范围经济, 也就是说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 产品种类数等于厂商数量, 因此中间产品生产厂商数量, 或者最

优的中间产品种类数为:

n =L 1/l (i =L θ/(

ασ (16 根据前面的推导, 可得出部门最终产出为:

Y 1=(((σ-1 α/β (L θ/α

σ σ/(σ-1 (17 劳动产出弹性(d Y 1/Y 1 /(dL/L =σ/(

σ-1 :1, 因此中间产品劳动雇佣量上升1%, 最终产品将上升σ/(

σ-1 %, 最终产品生产显示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 并且σ越小, 最终产品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就越大。 21农业厂商均衡。如前假设农产品的生产采取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技术, 其劳动的平均产出等于边际产出, 农产品生产厂商面临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 因此其生产函数可设为:

Y 2=cl =c (1-θ

L (18 农业劳动者的工资为:

W 2=MR ・M P L =P A ・c =c

(19 (三 市场均衡。由于面临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 最终产品工业品生产企业收益

等于其成本支出:

μW 1θL +μW 2(1-θ L =θL W 1

(20 农产品企业收益也等于其成本支出:

(1-μ W 1θL +(1-μ W 2(1-θ L =(1-θ L W 2(21

91・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

根据(20 式或(21 式, 可推出:

W 1=W 2(μ/(1-μ /(θ/(1-θ =c (μ/(1-μ /(θ/(1-θ

(22 令k =(μ/(1-μ /(θ/(1-θ

, 我们称之为偏离系数, 该系数反映了消费者偏好结构与资源禀赋结构的偏离程度。当W 1:W 2时, 必有k , μ:θ; 当W 1=W 2时, 必有k =1, 这时μ=0 最终产品工业品市场出清条件为:

(μW 1/P M θL +(μW 2/P M τM (L (23 根据前面的推导:

P =- Y 1

1/(1σ σ/(σ-1 (1-μ (σ-1 α:P A ≡1, 因此, 农产品平。

(四 福利分析。由于最终产品及中间产品的生产厂商的均衡利润均为0, 因此社会福利的总和等于消费者的福利总和, 对消费者的福利分析即代表了对社会的福利分析。我们定义地区1和地区2的实际工资分别为:

ω11=(P M

-μ(P A τA -(1-μ W 1=μ-1(1-μ /μ[1/(1-σ σ/(σ-1

(1-μ (σ-1 α

]-μ(25 ω12=(P M τM -μ(P A -(1-μ W 2=c τ-μM [1/(1-σ σ/(σ-1

(1-μ (σ-1 α

]-μ(26

于是ω11/ω12=k τμM /τ1-μA

, 可见, 随着偏离系数k 的增加, 工业品运输成本的提高, 或者农产品运输成本的下降, 工人的相对效用水平得到提高, 特别地,

当两地名义工资相等、τA =τM =τ时, ω11/ω12=τ

2μ-1, 因而, 在此情况下, 如果工人的效用高于农民的效用, 则必须有μ:015。进一步分析, 当L :ασ/θ时, 有

d ω11/d σ; 0,d ω12/d

σ; 0, 因此, 在劳动投入不成为因素、α与θ不变的情况下, 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程度与消费者的效用成正相关变化, 反之, 则反是。

三、要素流动、技术差异与区域工业化

为了集中考察劳动力流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我们假设τμM =τ(1-μ A

, 即消除了产品运输成本对相对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 从而, 地区间的名义工资率之比等于实际工资率之比, 名义工资率高的地区意味着实际工资率也高。当农民转移到城市以后, 由于技术溢出的地理邻近性, 特别是隐性知识面对面交流的异常重要性, 假设农民转移到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觉学习后, 掌握了与城市工人同样的现代工业生产的技术能力, 当然, 这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认为非常短, 以至于不会影响对本文问题的分析。另外, 考虑到劳动力流动障碍, 一部分农民也可以就地转移, 成为农村工人, 促进农村工业化。假设在中间产品的・

02・财经研究2007年第2期

生产过程中, 城乡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差距, 农村工业中间产品生产函数可设为:

l (i =t (

α+βx (i (t :1 ( 最终产品生产函数不变, 厂商仍面临着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民放弃农业从事工业, 于从事农业获得的名义工资率,e , μ≥

θ+(1-θ e , 从而e ∈(0, (μ-θ /1

单位, e , (τe -1 单位劳动力在迁移过程中损失

e , k =(μ/(1-μ /(θ/(1-θ

, 否则, 迁移过, 从而τe ∈(1,k ]。现在, 我们。

(一 农民异地转移, 城市产业集聚不断加强发展模式。仿前推导可得:

W 1=(θ+(1-θ e/τe ((1-θ

(1-e 2=(θ+(1-θ e/τe /((1-θ

(1-e (28 令k 2=μ(μ (θ+(1-θ e/τe /((1-θ

(1-e , 易能证明k 2:1, 则W 1:W 2, 城乡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将诱致农民迁移到城市

去。

地区1和地区2的实际工资分别为:

ω21=k 2τμ-1A c ((1-μ (σ-1 αL 1/(σ-1 ((θ+(1-θ e/τe /(

ασ σ/(σ-1 -μ(29 ω22=τ-μM c[(1-μ (σ-1 αL 1/(

σ-1 ((θ+(1-θ e/τe /(

ασ σ/(σ-1 ]-μ(30 农业劳动力转移后, 工人效用与初始状态下的效用之比为:

ω21/ω11=(k 2/k 1 (1-e -μ((τe θ+(1-θ e /(τe

θ σμ(σ-1 (31 上式中,k 1代表初始状态下的偏离系数, 当k 1=1时, ω21/ω11:1, 即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工人的效用大于转移前的水平; 更为一般的情况是k 1≠1, 即k 1

:1, 令f (τe =ω21/ω11, 则有:

f ′(τe =f (τe ((θ-1 e (σμ-σ+1 /((τe θ+(1-θ e τe (

σ-1 (32 现在我们分别讨论τe 、e 对ω21/ω11的影响。

11劳动力转移前后工人相对效用水平的比较。(1 劳动力转移成本τe 对

ω21/ω11的影响。当σ; σ1=1/(1-μ 时,f ′(τe ; 0, 可见, 当σ较小, 即规模经济较强的情况下, 随着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提高, 工人的相对效用水平不断降

低; 当σ:σ1=1(1-μ 时, 即σ较大时,f ′(τe :0, 这时随着劳动力转移成本的

12・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

提高, 工人的相对效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 劳动力转移份额e 对ω21/ω11的影响。令ψ(e =ω21/ω11, 当σ; [(

θ-t θ+e μ-e θμ+t θμ -1]/(1-θ+t θ (μ-1 , 即σ足够小时, 我们便有ψ′( :0,

ψ(e :ψ(0 =1, 这时由于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足够强, 产效率很高, , 对福利水平在逐渐递增, ; [(

θ-t θ+e μ-e θμ+t θμ -1]/(1-θ+, , 便有ψ′(e ; 0, ψ(e ; ψ(0 =1, , , 工人获得的相, 而农业品生产的, , , 绝对效用水平越来越低。

21劳动力转移前后农民相对效用水平的比较。

ω22/ω12=(1-e -μ((θτe +(1-θ /(θτe σμ/(σ-1 (33

ω22/ω12:1, 因此, 转移后与转移前相比, 农民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 劳动力转移得越多, 剩余农民的效用水平越高。虽然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提高会带来农民相对效用水平的下降, 但无论劳动力转移成本多高, 只要有一部分农民能转移出去, 剩余农民的效用水平就会比转移前高。

(二 农民就地转移, 农村工业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由于地区2生产最终产品工业品的厂商面临着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因此它是市场价格的接受

者, 从而, 它在P =P M τM 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生产, 由于P M τM :P M , 它的产品

只能在本地市场销售, 并且, 由于地区内部无工资差别, 意味着农村工人的工资与农民的工资相等, 据此, 我们不难推出:

W 1=W 2((μ-e /(1-μ /(θ/(1-θ =c ((μ-e /(1-μ /(θ/(1-θ

(34

令k 3=((μ-e /(1-μ /(θ/(1-θ

, 易能证明k 3:1(当e =(μ-θ /(1-θ 时,k 3=1 。地区1和地区2的实际工资分别为:

ω31

=ck 3τμ-1A [1/(1-σ σ/(σ-1 (1-μ (σ-1 α(θσ/(σ-1 +τM (1-θ e/t σ/(σ-1 ]-μ(35

ω32=c τ-μM [μβ( (θ 1/(1-σ σ/(σ-1 (1-μ (σ-1 α(θσ/(σ-1 +τM (1-θ

e/t σ/(σ-1 ]-μ(36 11城市工人效用的比较分析。

(1 农村工业化城市工人的效用与初始状态的比较分析。

ω31/ω11=((μ-e /μ (1-e -μ(1+τM ((e -e θ /(t θ σ/(σ-1 μ(37

易知,d (ω31/ω11 /dt ; 0, 因此农村工业生产越落后, 与初始状态相比, 城市

工人所遭受的福利损失越大。这是因为, 农村劳动力被用于低效的乡村工业・

22・财经研究2007年第2期

生产, 一方面, 城市仍是农村工业品的主要供给者; 另一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挤出效应”, 导致农产品相对供应不足, 影响了城市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另外, 我们也可发现, 在劳动力转移量一定的情况下, 工业产品运输成本越高, 越有利于城市消费者。这是因为, 提高, 降低了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产品, 自身效用随之提高。

31de =ω3ω11[σμτσ/(1(σ-1 σ/(-1 +τM e e

/(1 +(e -μ (1-e ](38

,d (1/1 /de :0, 则有ω31/ω11:1(当e =0时, ω31/ω11=1 。, 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

于提高城, 并且越来越高于转移前水平。

(2 两种不同转移模式下城市工人效用的比较分析。

ω3ω21=σμ/(σ-1 σ/(σ-1 σ/(σ-1 μμθτe (1-e (θτe +e -e θ (σμ-σ+1 /(σ-1 (39

t 对相对效用的影响与前面分析类似。下面分析劳动力转移成本对相对效用的影响。

32d τe =ω3ω21=[τe (e -e θ+τe θ +τe (σ-1 (e -e θ+τe

θ ](40 当σ足够小时,d (ω31/ω21 /d τe :0, 因此, 随着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提高, 农

业劳动者在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比较起来, 给城市工人带来的相对福利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因为, 一方面, 随着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提高, 相对降低了城市劳动力的有效供给量, 从而影响最终工业产品的产量, 而就地转移不会降低工业劳动力的有效供给量; 另一方面, 由于最终产品工业品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较大, 随着劳动者在本地从事工业生产, 农村工业品的自给能力得到增强, 从而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出口更少的工业品, 城市消费者有机会消费更多的工业品。

21农村居民不同状态下效用的比较分析。

ω3ω22=σ/(σ-1 σ/(σ-1 μ(θ+(1-θ /τe

σμ/(σ-1 (41 ω3ω12=[σ/(σ-1

t -e

]μ(42 ω2ω12=[σ/(σ-1

1-e

]μ(43 由(41 式知, 随着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提高, 农村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以

及工业品运输成本的提高, 农业劳动者倾向就地转移。另外, 有ω32/ω12:1, 同

时有ω22/ω12:1, 因此, 只要减少农民的数量, 不管是通过异地转移或农村工业

32・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

化的模式, 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效用水平。

四、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理论与实践启示:第一, 济地理学主要关注空间成本的一个方面, , 一个方面, 即要素流动成本重视不够, 的产业集聚现象, , , 区, 正因为, ,

则这种集聚将持续存在, , 将形成专业化分工现象, 而与落后地区相比, 将最—外围结构。因此, 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诠释, 降低贸易成本有利于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有利于产业集聚, 有利于各地区形成专业化分工现象, 然而这种做法常常受到落后地区的反对, 因为区域一体化过程常常意味着产业间贸易的过程, 从而落后地区被锁定于传统产业, 有沦为外围地区的危险。实际上, 落后地区也正是这么做的。例如, 全球化浪潮来势汹猛, 但实际上遭到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在我国内部也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近30年历程, 也就是表现为破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樊篱, 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促进统一市场形成的过程。然而, 地区封锁、“诸侯经济”现象仍未根本消除, 一些地方从本地区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抱有抵制心态。实际上, 各种各样的地方法规与土或多或少地阻止了落后地区的人才或其他生产要素流失, 虽然这不利于生产要素总体的优化配置, 然而, 从某种程度上讲, 它阻止了区域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提高了社会的稳定程度。第二, 产业集聚与工业化是紧密关联的, 犹如孪生兄弟的关系, 工业化带来了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促进了工业化。落后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工业化、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并不是一个平滑的过程, 经常是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并存, 人为通过行政手段拉平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既无必要也不可行, 要想使落后地区加入“富人俱乐部”, 我们除了通过产业加快先进地区适宜技术产业的转移和实行正确的贸易外, 落后地区自身的努力也非常重要。因为地区落后虽然意味着后发劣势, 但也有可能意味着后发优势。实际上, 产业在一个地区的大量集中会导致不可移动要素价格的上涨, 落后地区虽然没有产业集中, 但是, 其技术锁定的风险也较小, 新技术采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只要落后地区善于利用其低要素价格, 随着对新技术采用经验的积累, 落后地区赶超先进地区并非没有可能。第三, 从我国实践来讲, 为了实现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防止区域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应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 降低知识分享成本, 促进区域间的知识流动, 例如, 在落后地区建立・

42・财经研究2007年第2期

大学或适宜技术、产业关联性强的开发区何尝不是有益的尝试。因此, 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不仅仅是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劳动分工不断深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落后地区顺利地实现了工业化, 区域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得到降低, 才能更有利于区域一体化进程, 达地区的产业顺利转移与升级。

注释:

①考虑到文章篇幅, , 有兴趣的读者可自己。

[1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

[2],Allyn A 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1Economic Journal ,1928,

(38 :527~542.

[3]Krugman ,P R 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 2omy ,1991(99 :483~499.

[4]Baldwin,R E 1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capital [J]1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1999,43(2 :253~280.

[5]Ottaviano, G Tabuchi T , Thisse ,J F 1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J]1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43(2 :409~435.

[6]朱希伟1偏好、技术与工业化[J]1经济研究,2004, (11 :96~106.

[7]Dixit,A K , Stiglitz ,J E 1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J]1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7 :297~308.

Specialized Agglomeration , F actor Mobility and

R egion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New Develop ment of Krugman ’s

Core ΟPerip hery Model

H E Xiong Οlang

(De partment of L aw and Public M anagement , Yibin College , Yibin 4007, China Abstract :We develop 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ore Οperip hery model t hat is based on t he model of new economic geograp hy by Krugman. It allows us to investigate t he relationship s between labor specialization , factor mobility

and regional indust rialization. Intermediate Οgoods usage and growing num 2ber of inp ut s create cost and demand linkages between firms , resulting in a

higher productivity of final Οgoods p roductio n. It is shown

(下转第页 ・

52・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

曾军平 : 利益分配 、 战略行动与集体选择的不确定性 [ 4 ] 樊纲 1 现代三大经济理论的综合与比较 [ M ]1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 ,19941 [ 5 ] 缪勒 1 公共选择理论 [ M ]1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 [ 6 ] 奥尔森 1 集体行动的逻辑 [ M ]1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 ,19951 [ 7 ] 普利高津 1 确定性的终结 [ M ]1 上海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81 [ 8 ] 森 1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 [ M ]1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1 Abstract :Einstein and Prigogine said respectively t hat time and certaint y is a kind of illusio n. In my opinio n , equilibrium is al so a kind of illusio n , namely , endogeno us uncertaint y is t he nat ural character of t he collective choice. Based o n t he diver sit y of individual st rategy actio ns , t his paper gives a t heoretical p roof o n t he hypot hesis of uncertaint y. Recognitio n abo ut t he and t he related design of instit utio ns for t he social co nt rol . uncertaint y does benefit to t he under standing of t he p roceeding of societ y Key words :collective choice ; uncertaint y ; interest dist ributio n ; st rategy ( 责任编辑 actio n 许 柏 ( 上接第 25 页 t hat st ro ng increasing ret urns to scale due to specializatio n

indust rializatio n of lagging regio ns is adopted. Key words :specialized agglo meratio n ; factor mo bilit y ; regio nal indust ri2 ( 责任编辑 alizatio n 许 柏 ・8 9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and low factor mo bilit y co st bring abo ut indust rializatio n wit h agglo mera2 tio n , and t herefore increase t he gap bet ween regio ns. During t he p rocess of regio nal eco no mic integratio n , it is po ssible for t he lagging regio ns to catch nology t hat can fo ster eco no mic develop ment performance and rapidly realize up wit h advanced co unt ries or regio ns in t he wo rld , if new and superior tech2 [ 9 ] 汪丁丁 1 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社会变迁 [J ]1 新政治经济学评论 , 2005 , ( 1 :11 [ 10 ] 曾军平 1 混沌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研究 [J ]1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2 , (4 :32 ~371 Interest Distribution , Strategy Action and the Uncertainty of Collective Choice ZEN G J unΟ ping ( S 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 d A dmi nist ration , S han g hai U ni versit y of Fi nance & Economics , S han g hai 200433 , Chi na http://w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