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 资本流动约束下的地方行为研究 ——基于税收竞争理论的数值模拟与实证分析 尚铁力.王(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娜 与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要:随着我国“分权型”经济管理的建立,一方面使得地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另一方 面也引发了间激烈的税收竞争活动。资本流动性的加强制约了地方竞争策略空间,容易造成地方 重服务资本、轻发展民生的治理倾向。本文从税收竞争理论出发,通过数值模拟与计量模型分析了流动资本对 于我国地方间税收竞争行为的主要影响及其后果。 关键词:税收竞争;资本流动;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2—0010—10 Study on Local Governments’Behaviors under Capital Flow Constraint: Based Oi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Tax Competition SHANG Tie—li,WANG Na (Institute ofPolicy and Economics Research,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ofthe Ministry f oldnnsty r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a)n Abstract: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building—up in our country,local governments become the principal partici— pants to promote the economy growth,and compete for ifscal resources fiercely.But capital liquidity restricts their strate— gY choices,and makes them prefer capital but public services for resident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classic tax competition,and analyzes het mainly effects of local governments’activitie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eonomet- tic mode1. Key words:tax competition;capitl falow;numerical simulation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跨人第三十个 年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 一。在20世纪8O年代初改革伊始,地方 在放权的激励下,率先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 第一行动集团。1980年代中期的原料争夺大战, 90年代的开发区热以及眼下各地的招商引资浪潮 无不显示出地方参与地区经济建设的热情。 然而竞争并不是没有代价,地方为了 个新兴都市光彩熠熠,一幢幢摩登高楼拔地而起, 一条条宽阔公路贯穿南北,一辆辆私人轿车在都 市里、高楼间、公路上川流不息。中国创造了令世 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以“放权”为主要线索的经济 改革无疑是我国酝酿经济奇迹的制度根由之 收稿日期:2008—11—20 修回日期:2009—02—10 吸引资本进入,不断推出优惠措施,大搞基础设施建 作者简介:尚铁力(1978一),男,陕西榆林人,工业与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经济与研究所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财政税收理论与。 10 科技与经济资本流动约束下的地方行为研究 设,将财力过度向资本倾斜。尽管伴随“科学 实证分析。虽然国内学者对我国税收竞争的分析 发展观”执政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地方已 经开始认识到彼此之间竞争的代价,可是由于我 大都涉及了效应方面的探讨,但是对其的理论分 析深度还稍嫌不足。本文将借鉴经典财政分权的 与实证检验。 二、资本流动:间税收竞争行为的掣肘 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流动性越来越 理论,尝试对我国税收竞争的效应进行数值模拟 强,地方活动受到资本掣肘似乎不降反升。 在流动资本的压力下,地方行为还能否与“和 谐社会”发展理念相一致?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 税收竞争理论脱胎于Tiebout分权模型的研究 真思考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税收竞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研究间税收 竞争活动对于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围绕 这个问题涌现出大量文献,对间税收竞争效 应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探讨,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 研究领域。最早关于问税收竞争活动效应的 论述来自Oates(1972)E1]的研究,他认为地方 出于对流动性税基的竞争,例如商业投资,将会迫 使地方保持较低的税负水平,相应地造成地 方公共品供给的不足。Mintz and Tulkens (1986) ,Zodrow and Mieszkowski(1986) ,Wil. son(1986,1991) 等几篇较早的文献将Oates 的想法正式模型化。Zodrow和Mieszkowski在一个 相对简单的框架中研究了资本税收对于资本流动 的效应,从中得出现代税收竞争理论的一个核心 结论,即资本的流动性导致次优的资本税率以及 地方公共品供给不足;Wildasin(1988) j、Bu— covetsky(1991)E7],Razin and Sadka(1991) ,Bu. covetsky and Wilson(1991) ,Kanbur and Keen (1993) 叫等研究对z—M模型进行了发展,不过 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结论并没有改变,只是程度大 小存在差别;Noiset(1995) ,Dhillon,Wooders and Zissimos(2007) 也持类似观点。随着我国 财政分权的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 开始关注我国地方之间的税收竞争问题:张 维迎与栗树和(1998) 3]、冯兴元(2001)n 、钟晓 敏(2o04) 等学者结合我国财政分权的实际对 国内税收竞争活动的含义、制度根源、活动类型, 以及税收竞争所带来的福利后果等方面进行了初 步的研究;傅勇和张晏(2007) 等学者对我国国 内税收竞争行为产生的地方支出偏倚效应进行了 范式 j,其基本分析框架中无不保留着Tiebout分 析思路的印记,二者强调的重点均为间的竞 争行为。在Tiebout的模型中,地方通过提供 最优收支组合来吸引流动家庭前来定居,由于家 庭数量给定,这就造成地方间争夺“人口资 源”的竞争性。竞争最终会产生一个帕累托最优 的结果。在税收竞争模型中,地方同样也面 临着间的竞争问题。不过,地方竞争的 不再是流动的家庭,而是流动的资本。在税收竞 争理论假设中地方只能通过资本税收为当地 公共品进行融资,资本税基成为地方事权落 实的资金来源。由于社会中资本总量给定,这就 造成地方对于“资本资源”的竞争性。与 Tiebout竞争结果所不同的是,一般认为地方 问的税收竞争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两类模型结论的迥异源于双方前提假设的不 同。在Tiebout模型中,各个辖区间存在地区差别, 不同地区地方提供不同的收支组合,地方政 府收支组合差异的存在,引起家庭不断的移动,实 现家庭效用的最大化。这个假设就在于强调地方 具有“偏好识别”优势,即相对于,地 方更能为当地居民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公共 品。在税收竞争模型中,偏好各异的家庭不见了, 地方间的居民偏好是同质的。由于同质辖区 的假定,居民并不因为公共品的差别而进行流动, 能够自由流动的只有资本。资本在辖区间的自由 流动,造成与地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 “资本流动效应”。如果地方主要通过对流动 资本课税为当地支出进行融资。由于资本流动效 应引起的外部性,将会造成地方税率过低,公共品 供给不足。 在竞争活动中,究竟是“资本流动”效应 ’11 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 大,还是“地区差别”效应大,将取决于资本税率弹 厂(k)=a一 ( )=一b 性的大小和居民对于私人品与公共品消费组合偏 好的对比情况。在现实世界中,地方辖区的形成 k为商业资本,初始时在偏好不同的两类地区 间均匀分布。人均资本存量五为常量。商业资本 可以在辖区间自由流动,当各辖区实现税负均衡 时,资本的税后成本相等,即满足: 厂( )=r+t 往往并不是“以足投票”的结果,更多是受到历 史、政治、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辖区间居 民的偏好表现并不完全是差异,也不是完全相同。 而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资本流动受到 的羁绊越来越小。因此可以预见,随着资本流动 其中r为资本的税后净收益,各个辖区间相 等。t 为地方对资本课征的税收,t 将直接影 响资本的流向 。 地区内居住的代表性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为: = 性的相对增强,资本流动效应将会最终取得优势。 财政分权中的不利效应似乎终将成为地方不 得不吞下的苦果。 三、资本流动效应的数值模拟 七)一 + 地方在预算约束 =tik 下,通过对居民 效用函数 关于t 求导得到居民效用函数实现最 大化的一阶条件: 1 资本流动效应与地区生产函数形式有关,地 区差别效应决定于居民效用函数,二者叠加效果 取决于资本税率弹性的大小和居民对于私人品 与公共品消费组合偏好的对比情况。为了得出 11, 1+ti/k ̄ ̄'(k ) 较为明确的结论,本节将采用Brueckner (2004) 设定的数值方程,通过Matlab7.0编程 工具给出更多偏好选择下的两种效应权衡关系。 利用上述设定与一阶条件,可以得到以下非 线性方程组: (a—r)一[(a—r) 4bz ]∽ £l ——————————— -—————————一 与Brueckner研究相比,我们更加关注资本流动 效应对于地方行为的束缚。 (一)Brueckner数值模型设定 (口一r)一[(口一r) 4bz ] ————— ———一 假定经济模型中包括两种类型偏好的居民, 一O+B——一———————_1——一 类对公共品具有高需求 ,一类对公共品具有低 h= ^+( +6)log(zh) z= +( 一 )log( ) 1一tJ(a—tz—r) + ^ 需求Z;设两类居民的偏好形式具有准线性形式: 1一th/(a—t 一r) 2a-2r—tf—t^=2bk 通过对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模拟,我们可以 观察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地方的税收竞 争行为如何变化。 (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其中 为私人消费品, 为地区公共品。 代 表了社会整体对于公共品的平均偏好强度,6代表 两类居民偏好的差异程度, 越大财政分权的正效 应就越明显。 设地区私人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函数为: )=Ⅱ 一 2 对非线性方程组进行消元处理,得到一元三 次方程: t 一2(a—r)t +[(口一r) +2( +6)bith一(a —则有: r)( +8)b=0 ①鲁=71 =一 1,则6越小资本对于税率的变化就越敏感,因此资本流动对于地方课税行为的压力就越大,税收竞争带来的财 政分权负效应就越明显。 12 科技与经济 资本流动约束下的地方行为研究 表1 数值模拟结果:不同资本流动性下的税率与公共品水平 b=60 b=55 b=50 b=40 b=30 b=2O b=10 b=5 21.56 2O.80 19.94 17.87 15.18 11.67 7.02 4.03 tt 6.43 6.35 6.26 6.05 5.77 5.32 4.35 3.13 Zh 18.84 l8.07 17.21 15.23 12.80 9.81 6.08 3.67 zj 7.24 7.18 7.12 6.95 6.67 6.16 4.93 3.41 ‘ r 26.0o 31.43 36.9O 48.04 59.53 71.51 84.32 91.42 k^ O.87 0.86 O.86 O.85 0.84 0.84 0.87 O.91 f 1.13 1.14 1.14 1.15 1.16 1.16 1.13 1.o9 图1不同资本流动性下的税率与公共品水平 介于上述方程得到三个根(可能包含虚根), 所提供的地方公共物品水平也呈相同趋势,见 我们利用Matlab7.0对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将求解 图l。 结果代人方程组就可以得到其他变量值。由于税 由于曲率b反映了市场上资本的流动性水平。 收竞争模型强调资本流动对于辖区竞争行为 当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资本在辖区间的流动 的影响,因此在设定参数值,并保持偏好分布不变 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地方由于害怕流失资本 的条件下( =12,0=20,a=100),通过变化生产 税基,不敢轻易对资本进行加税。并且为了吸引 函数曲率b的数值①,即可分析随着资本流动性的 资本流入,更倾向于减税的行为。在税收竞争活 提高,地方的税收竞争行为将随之发生怎样 动中,“资本流动效应”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而地 的变化,见表1。 方辖区内居民对于公共品的偏好差异被压抑。在 由表1可知,在资本流动性不是很强的情况下 b=5时,无论是高水平需求的地方辖区,还是低水 (b=60),两类不同辖区的“地区差异”效应还是比 平的地方辖区,税率水平和公共品供给水平都很 较显著,Z z 基本反映出两类居民偏好需求的差 低,并且几乎交汇于一点。与b=60相比,高需求 别。从财政分权的分析结论我们可以判断,此时 地区、低需求地区的税率水平分别下降了81.3% 的税收竞争均衡依然可以映射出Tiebout模型的均 和51.3%。随着税率水平的下降,两个地区对本 衡解情况。但是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b值的逐 辖区内公共品供给水平也呈相同幅度的下降。此 步变小),“地区差异”效应的影响被逐步弱化,资 时,我们可以推断,在资本流动性较强的条件下, 本流动效应成为影响地方行为的主要因素。 地方间税收竞争最终的均衡结果将会大 由模拟结果可知,两类地区的资本税率逐渐降低, 大偏离Tiebout模型中的水平,居民的福利水平将 ①由模型设定可知,b越小商业资本对于税率的变化就越敏感,即反映出资本的流动性越强。 13 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 会受到较大程度的损害,地方将会陷入恶性 方可以直接通过行政手段来本地资源流 税收竞争的泥淖。 出。尽管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竞争行为 四、资本流动下的税收竞争行为:基于中国财 相去甚远,但其背后的动机与税收竞争理论的含 政分权实践的实证检验 义却是完全相同,即都是通过扩大本地税基、增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 税源来增加当地财政收人 。-21]②。不同的是一个 制改革进程始终与“市场化”建设密切相关。与 采用市场手段,而另一个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在 “摸善石头过河”式的市场经济改革相类似,我国 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正是通过非规范化的手 财政改革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 段,达到了使生产函数曲率b维持较高水平的效 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大强化了资本的流动水 果。在不考虑市场分割造成的效率损失条件下, 平,而、地方财政关系的理顺同样影响着地 理论上此时地方问税收竞争活动福利损失要 方争夺税基的动力。综合两方面因素的考 比后期市场化提高后要小,更为接近Tiebout模型 虑,我国地方间税收竞争行为与资本流动的 的均衡结果。 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 (二)阶段二:流动资本制约下的税收竞争 开放初到“分税制”改革之前,这个阶段地方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 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控制资本要素的流动;第二 济改革的目标,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个比较 个阶段是“分税制”改革之后。在该阶段,流动资 完备的市场体系快速形成。市场体系以及配套 本无疑成为地方问税收竞争活动的主要制 制度建设从两个方面加深了流动资本对地方政 约因素。 府的讨价还价能力: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增强了 (一)阶段一:Tiebout式的地方间税收竞 企业的市场地位,弱化了地方直接插手企业 争 经营行为的空问。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类生产要 在改革开放初,我国市场化进程并未完全启 素依循市场法则,向回报率最高的区域流动。伴 动,而是采用了一种向地方、向企业逐步放权的做 随经济要素的跨区流动,各地区经济利益紧密联 法。然而,地方将大部分向企业下放的权力 系在一起,从而加大了间财税决策的相互影 截流,成为在地方的管理代表。地方政 响。某一地区所实行的税收措施将不仅仅作用 府与地方企业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诸侯经 于本地区,它会经由资源的跨地区流动而扩散到 济”。关于“诸侯经济”的成因,国内学者已有很多 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税收效应也会经由相同途 深刻的认识 9¨④。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从税收竞 径传导进来;二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 争的视角进行分析。根据税收竞争模型,地方政 与地方间财政关系做出了进一步规范,压缩 府通过降低税率吸引资本等生产要素流人,通过 了地方与的博弈空间,削弱了 公共品支出来“迟滞”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出。前提 地方的机动财力 。由于“分税制”改革过 是生产要素可以在辖区间自由流动。由于我国市 渡色彩较浓,我国地方并未建立起完备的地 场化改革是逐步推进的,改革初期企业多划归地 方税收体系,对流动资本课税构成地方财力 方管理。地方常常可以直接插手企业的 的主要来源。因此机动财力的规范使得地方 生产经营活动。与成熟市场经济相比较,我国地 争夺税基的动机更加强烈。上述两类因素的 ①沈立人和戴园晨(1993)认为虽然认为“财政包干”与“诸侯经济”产生有很大的关系,但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执行 者”与“经济推动者”双重主体身份的重合所致。 ②1980年以来放权改革,向地方下放了立法权,经济管理权力,扩大了地方财政自干部人事任免权等一系列措施(吴敏一,1989),强 化了地方作为地区间税收竞争的主体能力,也明确了税收竞争的主要目标。胡鞍钢(1998)关于“地方干部如何看待与地方关系制度 化”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地方干部将本地区优先目标按重要性排序居首位的是追求本地财政收入增长(占51.7%)。 14 科技与经济 资本流动约束下的地方行为研究 存在,使得地方间税收竞争行为表现出b值水 平较低时的特征。此时,地方的工作日程将 主要围绕如何吸引资本展开。正如当前我国各地 如火如荼开展的“招商引资”热,地方对于流 平”,从“税收优惠”到“财政返还”,无疑印证了这 种判断。当流动资本对的话语权日益增强 时,必然会引发地区经济资源过度为其服务,而辖 年统计资料汇编》、分省统计年鉴、历年《中国财政 统计年鉴》以及中宏数据库。 3.主要变量设计说明 (1)关于地区税负水 平。我国学术界一般采用三种口径界定:小口径 动资本的优惠层层加码,从低地价拿地到“七通一 税负为税收收人与GDP之比,中口径宏观税负为 预算内财政收入与GDP之比,大口径宏观税负为 预算内、预算外财政收入+制度为收入与GDP之 比。与大口径宏观税负相比,中小口径税负水平 区内民生一方将向何方发展,则令人担忧。 (三)税收竞争中的资本流动效应检验:“分税 制”后地方行为计量模型分析 理论界对于地方税收竞争中存在“资本 流动”效应的实证检验一般采用两种思路:一是估 计资本要素流动性对于地区税负水平的影响,另 一种是研究在税收竞争博弈中,地方之间的 竞争反应函数。在前一种思路中,经验分析主要 是基于以下假设,即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越 强,地方在争夺税基中感受到资本流动约束 效应就越强,导致地区税负水平产生向下的趋势。 第二种验证思路是源于对地方问策略性行为 的分析。沿用第一种思路,Bretschger and Hettich (2001) 、Krogstrup(2004)E24],Winner(2005)[25] 对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效应进行了验证。本文采用 第一种思路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计 量分析我国地区税负水平与资本要素流动性之间 的关系,从而对我国1994年以来地区问的税收竞 争中资本流动效应进行检验。 1.样本区间我们将对1994—2006年区间内 的各省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起始时间为1994 年,原因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1994年我国进行了 “分税制”改革,税收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 了避免由于数据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最后结论 的准确性,本文将主要分析1994年以后的税 收竞争行为;第二是我国在1992年才正式确立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此后各项 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市场性因素增加,资本等生 产要素在辖区间流动受到的行政干扰因素越来越 少,与典型税收竞争模型较为接近,便于分析。 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 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能全面衡量地方的收入水 平。特别是我国地方预算外收入水平增幅很 快,部分年份绝对数额甚至超过预算内收人。因 此预算外收入对于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不可忽 视。相对于预算内、预算外收入的有法有规,制度 外收入则是各部门、各地区“自立规章、自收自支” 的收入,属于非规范收入。关于这部分收入并没 有准确的数值,目前只有学者一些估计值 ,因此 本文宏观税负定义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 入)/GDP。(2)关于资本要素的流动 如何衡量 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对于 省内数据而言更是如此O‘它涉及到经济、制度、文 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任何单一的衡量尺度都会 产生一定的偏差。在OECD有关税收竞争效应的 实证研究中,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 资本要素的流动。Garrett(1995) 利用资本 控制指数(Index of number 6f capital controls)。 Quinn(1997) 使用金融自由化指数来衡量资本 的流动性。相对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而言,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很短,资本要素的 流动性与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密切相关。我们可 以直观地感受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资本的 流动性水平越来越高。基于上述考虑以及国内数 据的可得性,我们选择各省的市场化水平作为衡 量资本流动性强弱的测度变量。参照樊纲、王小 鲁、张立文(2001) 以及朱恒鹏(2007) 。。 的研 究,我们选择省内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比、非国 有经济就业人数、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比的加权平 均数来衡量资本要素的流动性。其值越高,资本 要素的流动性就越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指标是 财政分权度指标。1994年我国启动了“分税制”改 15 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 革,逐步建立的财政分权必然会对地方 的收支行为产生影响,这需要我们在回归方程中 别由1994年的9.1%、8.9%、9.8%下降到2006 年的8.9%、7%以及7.9%。“分税制”改革以来 加入财政分权度作为控制变量,将其影响消除。 该项指标同样是涉及经济、制度、文化的综合指 标,并不存在单一的指数能够反映地方间财 政分权的全部内容。参考林毅夫、刘志强 (2000) ¨,赵志耘、郭庆旺(2005) 的研究,我 三大地区税负趋同表现类似。各省税负变异系数 基本保持在1994年的水平上下波动,且近几年略 有分散。 5.计量模型分析利用均值一变异系数统计 描述,我们并不能得到关于我国地区之间是否存 们选择地方财政缺口占比地方财政支出 作为衡量地方财政分权度指标,比值越小,地方政 府的财政分权度水平越高,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取 该比值倒数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方程式。 4.宏观税负统计描述1994年“分税制”改革 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宏观税负都呈现先升 后降的趋势。东部地区自1994年以来似乎表现出 一在资本流动效应的明确信息,需要我们进一步通 过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根据税收竞争的基 本理论,有如下结论:随着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性 的增加,地区税负水平由于税收竞争因素的作用 将产生向下的压力。根据该结论,我们将利用 1994—2006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包括收税负、 资本流动性变量在内的计量模型,通过分别估计 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来分析地方的 税收竞争的税率趋低效应。 (1)计量模型设定 Tax“= 十 lCapMob+ 矗+口 +占血 种发散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东部样本包含了 京津沪地区的缘故。这三个省份税负水平较高, 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分散度。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 区相比较,呈现出较弱的收敛性。为了能够更为 准确揭示各个地区税负水平变化趋势,我们将采 用均值一变异系数矩阵进行分析,见表2。 表2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税负集中趋势对比 区域 年份 1994 关于方程描述。在计量方程式中,变量Tax 代表我国各省每年的宏观税负水平,下标i代表各 个地区,t代表时间变量;CapMob 代表衡量资本流 动性指标; 为控制变量组,包括人均GDP,时间 趋势变量 1,时间虚拟变量DT1(2000年我国开始 东部 0.09l 0.230 中部 0.089 0.229 西部 O.O98 0.124 均值 变异系数 均值 变异系数 均值 变异系数 0.096 0.1O6 实施西部大开发,2000年前值赋0,之后其值 赋1),时间虚拟变量DT2(1997年以前其值赋0, 之后其值赋1)④以及财政分权度指标; 为各个 省份的个体效应,我们分别将其作为固定效应和 随机效应进行回归。 1995 1996 0.230 0.205 0.089 O.10o 0.2O4 0.195 0.101 0.153 0.11O 0.164 1997 1998 0.11O 0.101 O.213 0.233 0.105 0.095 0.113 0.126 O.1o9 O.134 0.100 0.149 1999 2Ooo 20o1 2oo2 20o3 2oo4 20o5 2oo6 0.104 0.1o7 O.116 0.1l1 0.108 0.103 O.1l0 0.089 0.228 0.213 0.197 0.224 0.225 0.253 0.26l 0.346 0.099 O.O95 0.096 O.O91 0.086 0.084 0.088 0.070 0.13O 0.152 0.149 0.141 0.104 O.107 0.150 O.316 0.101 0.134 O.1o5 0.132 O.1o9 0.129 0.103 0.140 0.101 0.132 0.095 0.123 0.102 0.148 0.079 0.158 关于回归系数符号的判断。|8,代表资本要 素的流动性对于地区税负水平的影响程度。当 资本要素流动性水平变强时,由于间税收竞 争行为的存在,地方倾向于降低辖区税负水 平,因此 。符号应当负;在控制变量中,财政分权 通常会增加地方收支的自由度,在保持其 表2显示三大地区所属省份的宏观税负平均 财政分权度的增加将会增加 水平大体呈下降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税负均值分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1996年7月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预算外资金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认为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 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职能,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人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因此,1997年预算外收入口 径与以前不可比。 16 科技与经济 资本流动约束下的地方行为研究 地方收支的差异化度,因此预期其系数符号 (3)回归结果分析 为正值。 回归结果显示资本流动性以及财政分权的符 (2)回归系数估计 号符合我们的预期,其中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是 由于各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截面数据 要素流动性对于地区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回归 可能存在异方差的情况,我们将对计量模型作稳 结果是否表明随着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 健型方差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4。 加,地区税负水平存在向下的压力?从资本流动 表3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基于全国数据的分析 性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数据还是地 因变量 宏观税负 区数据,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自变量 固定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资本流动性的系数值均为负,符合我们的预期。 一O.o【)852 一O.O228 资本流动性 其显著性水平在随机效应模型下要高于固定效应 (一0.65) (一1.96) 0.oo84 O.0o82 模型,但是二者都不是十分显著。资本流动性系 财政分权 (5.82) (6.00) 数不显著可能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 8.57e一07 8.17e一07 人均GDP 由于在资本流动性指标变量设计中没有考虑其他 (3.10) (3.40) 非经济类的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地方企业 —O.0ol8 一O.0015 T (一3.61) (一3.13) 隐性影响等,这都将削弱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 0.0084 0.00755 性;第二是我们控制的变量数目还不够全面,还不 DT1 (4.09) (3.66) 能将一些反映市场规律的因素涵盖进来,例如地 O.o05I O.OO42 DrI2 区产业结构,地区是否存在聚集经济,这些都会影 (3.30) (2.48) 0.O773 0.0824 响资本的区位选择。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回 Cons (17.27) (19.13) 归结果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东部地区主要解 R—sq:overall 0.260 0.293 释变量的系数值要大于中西部地区,并且更为显 注:固定效应括号内的值为稳健方差下的t统计值,随机效应 著,这表明东部税收竞争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 括号内的值为稳健方差下的z统计值。 明显。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无疑市场化 表4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基于地区数据的分析 因素要高很多,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性更强。东 因变量 宏观税负(东部地区) 宏观税负 :中西部地区) 部地区的模型回归系数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更为 固定效应 随机效应 固定效应 随机效应 一0.0252 一0.0324 一0.0067 一0.0126 显著,就等于间接说明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性越 资本流动性 (一1.24) (一1.78) (一0.41) (一0.82) 强,地区税负向下的压力就越大,使得我们对于回 0.0o79 O.0o79 O.0164 0.0157 财政分权 归结果具有相当的信心。因此通过计量模型分 (7.13) (7.31) (3.65) (3.94) 1.17e~O6 1.20e—o6 一5.12e一0l 一6.07e一07 析,我们验证了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资 人均GDP (4.35) (4.84) (一0.07) (0.9) 本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对地方在税收竞争中的 —O.oo23 一O.o022 一0.0o078 一O.O0018 T 博弈策略产生负向效应,造成辖区为当地居 (~2.65) (一2.64) (一0.98) (一0.24) 民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弱化,有可能对我国未来民 0.0o85 0.oo82 0.OO67 O.0o56 DT1 (2.68) (2.64) (2.49) (2.03) 生的改善带来不利影响。 O.oo52 0.0049 O.0o66 O.0o52 五、对策建议 r2 (1.45) (1.38) (2.87) (2.43)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资本流动性只 0.077 0.079 O.O65 0.o69 Cons 会进一步加强。退回到改革开放初,通过行政手 (8.74) (8.76) (7.15) (8.64) 样本数 132 132 225 225 段控制资本流动的方法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R—sq 0.583 0.593 0.027 0.O61 规律。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政治下,地方 经济建设任务迫切,我们不能简单否定问竞 17 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 争活动,一味指责其追逐资本,忽略民生。面对税 收竞争活动中的不利效应,找到科学合理的竞争 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但必须认识到建立这样 一个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有必要从我国 “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远景以及十七大报告中 关于财税改革的总体思路出发,结合我国政 府间税收竞争现实,找到一套破除困境的完整解 决方案。 1.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理顺间关 系财政分权塑造税收竞争主体,合格的税收竞 争主体是规范税收竞争行为的首要条件。当前应 当在1994年“分税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具体而言,第一要合理划分事权。按照受益范围 原则、行动范围原则、事物繁简原则以及分职治事 原则来指导财政分权实践,科学界定各级职 能,细化原有与地方事权安排,明确各级 职责所在;第二要合理划分财权,处理好财权与事 权的关系,健全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 ,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障地方基本 财政支出水平。 2.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缓解税收竞争扭曲效 应与典型联邦制国家相比,我国地方尚未 建立稳定的地方税收体系,地方主体税种的 “受益性”特征也不明显。当前我国地方税收体系 建设应当做到:第一要确立地方主体税种。地方 主体税收应当具有收入来源稳定、税基固定、受益 性特征明显。我国可以参考部分国家课征财产税 的做法,培育财产税税类成为地方的主体税 种,例如可以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 使用税合并为房地产税;第二要将税基流动性强 的税种设为共享税,由税收征管机构统 一征收入库,将地方所得比例返还给地方。 这样做既能保持地方已有财力,又能克服税 基流动性给地方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主体功能 区建设地方间对于资本要素的争夺,导致 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针对 这个问题,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四大主体功能 区”的设想为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地区基本公共服 18 务均等化目标提供了一个实施财政的着力 点。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增加对开发区 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 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 基本公共服务是题中应有之意。而加快形成统一 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 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也是确 保主体功能区规划具体落实的根本制度保障 之一。 4.关注民生,完善工作绩效评价体 系资本要素的流动性,造成地方“重服务资 本、轻考虑民生”的执政倾向。再加上我国当前上 级对于下级工作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是 经济增长速度,更加强化的上述倾向。针对 该问题,我国应当完全摒弃片面追求“GDP”的政 绩观,建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居民生活质量、环 境保护治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工作绩效综合考 核体系,将更多民生因素量化到绩效考核中 来,达到缓解偏爱资本要素的目的。 5.加强区域间沟通,建立横向税收协调 制度税收协调制度本质上是通过间合作破 解税收竞争中存在的“囚徒困境”难题。通过地方 行政高层对话制度的形式,加强区域间的信息沟 通与资源共享。就间税收竞争造成的负面影 响,做好跨区域税收合作工作,协调解决跨区域税 收问题,具体实现:首先要明确区域税收协调的基 本原则、长远目标以及保障措施;其次是成立专职 协调机构,对税收竞争冲突进行日常协调;第三, 建立争端解决程序,对税收协调落实进行联 合运作;第四,建立介入机制。当地方政 府由于职权所限,无法进行税收协调时, 应当起到中间仲裁人的角色,依据事实,多方斡 旋,处理好区域内地方的税收利益争端;第 五,加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交 流,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收协调机制运作 效率。 参考文献: [1]Oates,W.E.Fiscal Federalism[M].USA: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72. [2]Mintz,J and Tulkens,H.Commodity Tax Competition be— 科技与经济 资本流动约束下的地方行为研究 tween Member States of a Federation:Equilibrium and Efif-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 『18]Brueckner,J.K.Fiscal Decentralization with Distortion- ciency[J].J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1986,(29). [3]Zodrow,G.R.and P.Mieszkowski Pigou.Tiebout,Prop— erty Taxation,and the Under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 ary Taxation:Tiebout VS.Tax Competition[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4,(11):133—153.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1986,19(3). [4]Wilson,J.D.A Theory of Interregional Tax Competition [19]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 根源[J].经济研究,1990,(3). [20]吴敏一.关于与地方权限关系的探讨[J].工业经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6,(21). [5]Wilson,J.D.Tax Competition with Interregional Differ— ences in Factor Endowment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济管理丛刊,1989,(6). [21]胡鞍钢主编.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 Economics,1991,(21):423—52. [6]Wildasin,D.E.Nash Equilibrium in Models of Fiscal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8,35 (2):229—40. [7]Bucovetsky,S.Asymmetric Tax Competi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1,(3O):167—181. [8]Razin,A.and E.Sadka.International Tax Competition and Gains from Tax Harmonization[J].Economic Letters, 1991,(37). [9]Bucovetsky,S and J.Wilson.Tax Competition with Two Tax Instrument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1,(21):333—350. [10]Kanbur,R.and M.Keen.Jeux sans Fronti6res:Tax Competition and Tax Coordination When Countires Differ in Siz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877 —892. ‘ [11]Noiset,L.Pigou,Tiebout.Property Taxation,and the Under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Commen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5,(38). [12]Dhillon,A.,Wooders.M.,and B.Zissimos.Tax Competition Reconsidered[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7,(9). [13]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 化[J].经济研究,1998,(12). [14]冯兴元.中国辖区间间竞争理论分析框架[R]. 天则经济研究所内部文稿,2001,(2). [15]钟晓敏.市场化改革中的地方财政竞争[J].财经研 究,2004,(1). [16]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 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17]Tiebout,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98. [22]尚铁力,王娜.我国纵向税收竞争的格局、表现及对 策[J].税务研究,2008,(1O). [23]Bretschger,L.and Hettich,F.Globalization,Capital Mobility and Tax Competition: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ire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18):695—716. [24]Krogstrup,S.Are Corporate Tax Burdens Racing to the Bottom in The European Union?[R].EPRU Working paper Series,2004,(4). [25]Winner,H.Has Tax Competition Emerged in OECD Countries?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5,(12):667—687. [26]高培勇主编.中国税费改革问题研究[R].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4. [27]Garrett,G.Capital Mobility,Trade and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Economic Policy[J].Intenrational Organization, 1995,(49):657—687. [28]Quinn,D.The Correlate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la Regulation[J].Americna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7,(91):531—551. [29]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 年报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 [30]朱恒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资本自由度指数: 1999—2004[J].财贸经济,2007,(3). [31]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 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2]赵志耘,郭庆旺.论中国财政分权程度[J].涉外税务, 2005,(11)_ (本文责编:润泽)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