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
姚永芳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333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对“非遗”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当代经济社会,时代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其是传统手工技艺类的保护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具有商业化特征的传统技艺“非遗”在生产性保护模式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已成为必然。本文分析景德镇陶器制作技艺保护模式及一些传承问题的同时,对其商业模式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生产性保护;商业模式一、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保护现状及主要问题(一)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保护现状
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和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其中有两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24项(陶瓷类17项),市级44项(陶瓷类16项)。在这方面可以看出,在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传统制瓷技艺项目,而其他手工艺和民俗等“非遗”项目大多属于市级,充分说明景德镇“非遗”文化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核心的特征。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在工业技术制瓷、3D打印成型等多种材料工艺的抨击之下,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已逐渐淡化在人们的视野里。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出现了保护力度增强的新局面,也因此激起了许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手工艺制瓷的关注与追崇,传统手工热渐渐影响着新一代青年人。由此走入景德镇各个街道、角落,大批的手工作坊层出不穷,这不仅仅只是传统的家族传承式,也加入了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
(二)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保护主要问题1.传统手工技艺无人继承
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从入门到达到较高的水准大概需要3到5年的时间,在学艺期间付出的时间、精力多而收入少,而且即使学成,目前传统手工艺并无乐观的发展前景,甚至所得收入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对于这种目前高投入、少回报的传统手工艺行业,人们大多不愿意从事。
同时,现在多数景德镇“非遗”传承采用的是传统的师徒制传承模式,这导致一些小众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困境,而较有效的师生传承和企业员工传承则较少,这种过于单一的传承模式带来的危害不仅表现在使许多传统手工艺只在固定的圈子里流传,也不利于教育体系的师生展开课题研究,也不利于陶瓷企业对一些品种进行规模化生产,扩大其传承规模。
2.传统手工技艺脱离特定文化内涵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非遗”自产生以来就植根于某一特定文化区域,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一方面,由于本民族的人缺乏文化自觉以及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传统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地位低下,在这个过程中,景德镇“非遗”传承人特别是边
缘性传承人,极可能会随着商业化的进行,丧失原本的“非遗”传承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非遗的认知也逐渐深化。这得益于的持续引导和传承者自发进行的“非遗”商业价值开发,将其打造成为地方特色。同时,高效、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部分传统企业作坊,“非遗”的产业化与其保护管理就会出的生产模式。这种情况下
现难以调和的矛盾。使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淡化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用现代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进行包装,以达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现阶段许多矛盾出现的源头。
3.缺少手工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可能地以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它必须凭借相应的物质载体加以体现,两者密不可分。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价值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消费来体现,换句话说,消费可以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可持续发展,也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景德镇”陶瓷就是知名品牌,但由于是市场上景德虽然说
镇瓷器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抄袭现象严重,以及十大瓷厂改制导致品牌荒废或湮灭,仅剩少数知名度较高的项目,对市场的整体影响力不足。再加上手工制瓷传承难,市面上流行的大师作品产量甚微,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复兴带动力极其有限,大师们多各自为阵,无集体组织,缺少统一宣传,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因此,通过建立知名品牌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影响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生产性保护和提高整体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传承人是手工制瓷技艺的中心力量,他们的技艺和作品代表着景德镇手工陶瓷的精华,企业和作坊与传承人合作,设计生产包含传承人概念的手工制瓷品牌,加强品牌建设意识和销售管理,打造龙头模范企业,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复兴的核心步骤。
二、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商业模式分析(一)商业模式对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能够整合企业内外各要素,形成完整高效且有竞争力的运行系统,不仅能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而且可实现企业持续盈利。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焦点往精神层面聚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形态,其发展形式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其实质是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对“非遗”生
作者简介:姚永芳(1995-),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在读会计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资本管理与运营。
70
产性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造血能力的提升、参与主体的扩充和运转方式的改变上。
1.造血能力的提升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国家输血的单一模式,使其自身就能形成造血功能,商业模式创新应运而生,商业模式的“造血功能”是“非遗”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保护模式对社会和产生较强的依赖,虽然出台多项,投入资金加以保护,但效果有限,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仍然是杯水车薪。
在商业模式作用下,企业和作坊通过积极恢复生产,生产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在产品和服务合理定价作用下,企业和作坊的资金通过销售得以扩充,传统制瓷手工艺通过企业和作坊资源获取渠道的拓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2.参与主体的扩充
“非遗”保护是一项关乎全人类的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全社会多主体主动扮演相应的角色,承担各自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建设工作。商业模式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单方面出力而社会缺乏主动性的局面,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整合。在商业模式作用下,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职业经理人被引入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他们的介入使得社会参与保护的主动性增强。同时,传承人队伍通过设计有传承人概念的作品,消费者以合理价格购买享受服务和产品,拓宽了传承和保护渠道。、传承人、商界、公益组织以及各类新闻媒体等多主体的参与,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很好的推动、鼓励、鞭策、宣传和服务作用。
3.运转方式的转变
商业模式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生产性保护的运转方式,它使得各个参与主体由被动转为主动。、企业、消费者、传承人等主体在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上积极主动联系,不放过任何可供发展的资源。在商业模式作用下,作坊和企业通过销售获得盈利,以此来扩大规模,一定程度上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也从主体地位转变为参与主体的一方,通过积极组织、协调和引导社会各方参与保护。
(二)景德镇“非遗”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千百年来,景德镇市因瓷得名、因瓷而兴,陶瓷一度让这座城市风光无限。而如今,佛山和潮州因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合理的管理模式主逐渐替代了景德镇在陶瓷方面的主导地位,景德镇被迫走上“去陶瓷化”的经济转型之路,寻找新时代的商业机遇。
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气质,景德镇市提出“一轴四片六厂”旧城改造总体规划的愿景,城东新厂商圈强势崛起,商圈内有陶溪川、昌江广场、长虹金域商业广场、华达百货、真快活名鞋汇、陶艺街、新时代广场等商业加持,周边昌河、昌飞、602所等企业落户,一中、老陶院、陶瓷工艺美院名校环伺,艺术文化氛围浓郁。
2013年年初,陶溪川文创街区项目从景德镇凤凰山下的国有景德镇宇宙瓷厂的一片“城市废墟”里渐渐起步。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对工业遗址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改造、更新利用,并作为主要的景观元素来设计和营造,在此基础上实现品牌升级,让整个项目以“陶溪川”的品牌重塑。
不仅如此,陶溪川还在故宫博物院平台开设了景德镇御窑馆,
仅半年时间里,陶溪川创客们所创造出的作品,在线销售量排名已经进入前三名。
三、基于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商业模式改进措施
(一)推动手工制瓷工艺整体传承,培养“传承人群体”在机械化、批量化的现代生产方式中,如何使这些融合了先人智慧、蕴含了民族文化的传统手工技艺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何让人们仍对这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传统手工技艺保持一份热情和重视,使传统手工艺人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使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承人群体的培养不可或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工序多而繁杂,每一个环节都对制瓷技艺的传承至关重要,推动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需要根据手工制瓷技艺的流程,合理确定“传承人群体”的数量和类别,进行资源认定和整合。同时,也应为传承人的传习活动提供场所和空间,包括企业、研究院和高校等传习场所,并加大对传承人资助和补贴,拓宽传承人的传授途径和学习交流渠道,提升传承人传授技艺的主动性。
(二)挖掘文化内涵,推进品牌建设
“非遗”的产生和发展都基于一定的文化基础,是各类“非遗”相区别的独特标志,挖掘文化内涵是推动“非遗”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商业化过程中,切忌脱离文化根基盲目产业化,好的商业模式必定有独特优势,能创造独特价值,每一个崛起的品牌背后都有他人难以模仿的商业模式。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定要融入非物质文化,将文化融入手工艺品,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实现高层次“生产性保护”
。同时,应增强各参与主体的品牌意识,以陶瓷产业为核心,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手工制瓷产业链模式,如集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陶瓷美术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关注度与知名度,形成辐射效应,带动旅游、餐饮、展览、休闲娱乐产业的联合发展。
(三)打造旅游城市,优化旅游开发模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也日益凸显。近年来
,“非遗+旅游”的模式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创新了“非遗”的传播路径,非遗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价值凸显,基于手工制瓷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形象特点,围绕手工制瓷工艺,整合当地旅游资源,让游客通过认识非遗来了解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吸引游客参与手工制瓷的传承与保护中。参考文献:1]王磊峰,许亮.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路径探赜[J].美与时代(上),2020(04):33-35.
2]陈雅忱.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地方性开发路径[J].经济地理,2020,40(02):227-232.
3]高扬元,张宗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及其理性产业化探析[
J].学术探索,2015(08):146-152.4]熊诗意.湖南通道侗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14.
5]
王健.基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2(05):12-15+28.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