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抗战期间牺牲了多少党将领?

抗战期间牺牲了多少党将领?

来源:华拓科技网
抗战期间牺牲了多少党将领?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19期

长期以来,对于抗战期间牺牲的将领群体的考证与认定问题,在人们的认知乃至学术研究上一直是个空白,由此导致很多人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只牺牲了1位将领,而却牺牲了100多位将领。这种认识误区直接影响到人们客观、理性地认识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其评价。请看《北京日报》刊朱成山的文章。

仅东北抗联就有70位以上的将领在抗战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如何界定这个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群体呢?这首先需要我们把领导的抗日的发展置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来考察。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艰苦抗战,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中国整整经历了14年的抗战。在这14年中,领导下的抗日逐步由散兵发展到正规军,特别是在1937年后,抗日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国民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国民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在内的。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这支人民战斗在华北、华中、华南、东北等广袤国土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搏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再到全国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的抗日除坚持了游击战等敌后战场作战、开辟抗日根据地外,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坚持人民战争,紧密配合的正面战场作战,为打败日本侵略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8年的全面抗战中,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人员损失共584267人,其中伤290467人,牺牲160603人,被俘459人,失踪87208人。当然,这里面还没有包含1931年至1937年间的军人伤亡,也没有包含东北抗联的伤亡。

那么,在14年抗战中,有资料可查的抗战先烈中到底有多少位是将领呢?笔者经过初步考证,在与牺牲的同等级别的将领对比研究中发现,仅东北抗联就有70位以上的将领在抗战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受到资料的,笔者以为,实际上远远不止70位将领。

多种原因造成人们对抗战期间牺牲的将领群体认识的缺失与失真

造成人们对将领群体认识的缺失与失真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有今天学术研究上的空缺与偏差,同时还有历史造成的种种原因。

1937年8月22日,国民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军第八路军,辖3个师、每师编制15万人,师辖两个旅,每个旅辖两个团。当局又于1937年10月12日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二十八军等部,改编为国民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取消红军,将红军改编为国民军,这是在民族危难关头为促成国共合作而向作出的重大让步之一。由于编制的减少,许多位的高级军官,实际上被降了几级使用。有些人后来在抗日战场上牺牲了,但历史并没有给他们“正名”,恢复应有的将领身份。

红军经过改编后,就八路军而言,与改编前相比人数虽未减少,但编制级别却大大降低。在此次改编过程中,大多数红军干部不得不降级使用,许多高级将领“官降三级”,甚至“官

降四级”。方面军总指挥当师长,军团长当旅长,军长当团长。这就导致后来在抗战中牺牲的的将领,许多本来与中将领级别相当,应当是将领,但并没有被授予同等的。

纵观整个抗战期间,在制上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制度和管理体系,这是造成抗战期间领导的一直没有统一的,乃至军官牺牲后也没有进行上的追加和认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初创到抗战初期在待遇方面都是平等的。这种办法在中实行了很长时间。因此,那个时候内部还没有明确的等级观念,官兵待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从领导人的谋略上看,也就谈不上实行制的问题。

“七七事变”以后,为了国共合作和促成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又因为当时是有的,并且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了问题。1939年4月2日,八路军以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名义,给和处发电,正式提出了在我军内实行制度的建议,并正式发文对的评定标准做了明确规定。此后,有一部分将领被授予了,如当时的第一二O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被授予了中将,第一二O师参谋长周士第、第三五八旅旅长卢冬生等被授予少将。实际上,在这一时期被授予的只是少数人,这部分都是需要经常与打交道或搞工作的人。尽管1939年的这次授衔工作,有具体的措施,也有部分人员被授予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次授衔工作最后还是没有真正在内普遍实施。1942年4月24日,党作出了“中暂不规定等级”的决定,标志着的第一次授衔工作宣告结束。

在第一次授衔工作结束后,党又进行过两次纯属临时性的授衔。一次是在1945年9月,为了与苏联红军在上—致,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党给临时派到苏联的六位派出人员授以。另一次是1946年,为了便于派往各地的军事调停处的代表能与的代表平等工作,进行了临时性的授衔。但在发动了全面内战之后,这部分将领被授予的也就自动被取消了。

二战中,无论是国民,还是苏联、美国等都曾对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嘉奖的同时,普遍追加了,就连日本的也不例外。如第七十九军中将军长王甲本在衡阳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国民追赠为陆军上将;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萧山令等几位少将,后均被国民追赠为陆军中将,等等。但对于领导的抗日牺牲的将领们来说,截至目前,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上的追加。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授衔时,也只是对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领进行了授予。但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官兵仅仅是追认为烈士,并没有进行上的追加,贻误了追加抗战期间牺牲的将领的最佳时机,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认定与考证抗战期间牺牲的将领群体意义重大

毫无疑问,所有抗日的党派,所有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对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领导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担负着敌后战场作战的任务,人民在敌人后方所进行的游击战争,有着伟大的战略作用。在这中间有许多的将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职务上来讲,他们有的是师长,有的是旅长,有的是团长,但他们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则是巨大的。全面定位这个群体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更有助于理解领导的人民作用。

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理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定位。正如徐向前在

1955年授大会上说的:“我们这些人是幸存者,许多战友牺牲了,如果他们不牺牲,元帅、将军应该是他们的。”

在国际上,通常把一国在战争中牺牲的将领数量,作为考察其在战争中贡献度大小的重要数据之一。考证与认定抗战期间牺牲的将领群体,就可以改变战后几十年来一直认定的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数量偏少的偏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