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诺贝尔奖:书写现代科学技术的灿烂史烂

诺贝尔奖:书写现代科学技术的灿烂史烂

来源:华拓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二十四卷总138期 自然辨证法通讯 Vo1.24,Sum N0 I38 2 0 0 2 第2期 joURNAL OF DIA LECTICS OF ATURE No 2.2002 -学术笔谈・ 纪念诺贝尔科学奖颁发100周年(上) 【编者按]诺贝尔(A.B.Nobel,1833.10.21—1896 12.10)是瑞典化学象、工程师和实业家,他发明了黄 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是诺贝尔奖叠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 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不管他们的 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12月l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颁发。1968年,瑞典银行在其建 立30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装,1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国际 大奖。据统计,1130年间共有472位(475人次)释学家获奖,他们分属2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 所发挥的巨大怍用是有目共睹的。 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1O0周年,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于2001年l2月2l一2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了“诺贝尔奖颁奖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 方法,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诺贝尔奖与中国,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诺贝尔 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现将部分论文的的缩写本或发言 的概要分两期刊发,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诺贝尔奖:书写现代科学技术的灿烂史卷 陈其荣 (复旦太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诺贝尔奖作为举世公认的卓越的科学成就之象征,它记录了100年来重大的科研成果,反映了现代科学 技术发展的光辉历程,为我们研究2O世纪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史,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 线索和丰富的资料。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勾画了一个轮廓。如量子论及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的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的遗传密码的发现,以耗散结构理论等为代表的复杂性科学的创立等,都无不包括在 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范围之内。它引导了2O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像1901年伦琴因发现x射 线段对x射线研究成果而获奖,1918年普朗克因提出量子假说,为量子论诞生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获奖, 1922年玻尔因在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获奖,1932年海森堡因创立量子力学中的矩阵方 程、提出“测不准原则”而获奖,1933年薛定谔因提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对原子物理学作出的重大贡献而 获奖,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因提出DNA结构模型而获奖,1969年盖尔曼因发现基本粒子分类和 相互作用、提出“每克模型”而获奖,1977年普里戈金因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而获奖,1980年伯格因完成脱 氧核糖核酸分子重组、创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而获奖等,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诺贝尔科学奖不仅主导了2O世纪科技创新的整体格局,还脉络清晰地展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 趋势。一是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继续分化的同时,愈来愈趋同综台,许多课题需要 冲破本学科的局限而采取多学科联合探究的方式,才能产生重大突破。例如晶体管的重大发明。1945年下 半年,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以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为核心并配备有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电子线路专家 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固体物理研究小组。他们三人发挥各自学科专长,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在 1947年发明了晶体三极管,同获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是从个体研究向群体研究的趋势。随着学科门类的增长,科研难度的增大以及实验设备的复杂化, 一个人做出主要贡献或单一贡献的愈来愈少,往往代之而起的是更大的、更复杂的有时包括数百人以上的 “创新共同体”。这些创新共同体便可能成为培养科学精英的苗圃和诺贝尔奖的摇篮。像剑桥大学的卡文 迪什实验室就是其中杰出代表。这个实验室在现代科学中,以奠定了众多重要学科的基础理论而闻 名。如电磁理论、原子物理、核物理、分子生物学、气体放电理论等 并有着举世瞩目的大量的科学发现,诸 如电子的发现、射线的发现、原子核的发现、中子的发现、正电子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大分 子结构的发现以及射电源、脉冲星的发现等。它先后在麦克斯韦、汤姆逊、卢瑟福、布拉格等著名科学家领 导下,产生出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三是21世纪的诺贝尔科学奖评选呈现从重视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向与应用技术成果相结台的趋势。 据考察,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经常不是授予发明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某种技术或产品的科学家,而是授予了 为该项技术或产品的诞生奠定了科学理论或技术基础的科学家。比如,1964年的物理学奖并没有授予1960 年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的美国科学家梅曼,而是授予了此前发明微波激射器并提出脉泽——激光原理的美 国物理学家汤斯和苏联物理学家巴索夫、普罗霍罗夫。但是,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发明了世界 第一块集成电路的美国电子工程师基尔比和提出了半导体异质结构理论并发明了异质结构快速晶体管、激 光二极管的俄罗斯物理学家阿尔费罗夫、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克罗默;化学奖授予了发明了导电塑料的美国 化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和日本化学家白川英树。 四是在研究型的大学中诺贝尔科学获得者愈来愈多 像著名的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 利福利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哥廷根大学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就分别有48人、30人、23人、15 人、14人、12人、11人之多。就美国而言,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其获奖人数的变动就与研究型大学的 发展密切关联。在诺贝尔奖颁发的前20年间,美国获奖人数仅为2人,获奖比例为0.97%;在1921—1960 年的40年间,获奖人数为60人,获奖比例达到29.6%;而在1961—2000年的40年间,获奖人数为143人, 获奖比例上升到69.4%。这种增长趋势,恰好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几个发展阶段相吻合。 纵观诺贝尔科学奖100年来的记录,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和教益。在21世纪,中国不仅需要诺贝尔奖 的科技成果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且需要弘扬诺贝尔的科学精神,把握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 势,切实将我们的大学办成研究型的大学,大力塑造“创新共同体”,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人才,让中国走进诺贝尔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世界诸大国百年来对诺贝尔科学奖的态度之回顾及其对我国之启示 傅杰青 (宁波戒毒研究中心,宁波315010) 百年来诺贝尔科学奖共授予478人次、475名科技专家。略去一人获两次科学奖的3人不计,美国获奖 者203人,占总数42 7%;英国68人,占14 3%;德国65人,占13.7%;法国26人占5.5%。但是俄罗斯 (包括前苏联)仅11人获奖;日本更少,仅7人获奖 由此可见诺』几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虽然在总的方面反 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但两者之间并不完全呈线性相关。这里涉及各国各阶段执行的科技 ,而对待诺贝尔科学奖的态度只是这种科技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在早期(1901—1928年),获奖人数很少,只能说是在科学奖的三个奖项中达到了零的突破而已c 当时获诺贝尔科学奖人数最多的是英、德、法欧洲三强。在此后的将近3/4个世纪里,美国获奖人数才遥遥 领先于其他诸大国,这是有其客观原因(例如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波及)与主观原因(注重科技投资,特别是 基础科研的投资和吸引外国的优秀人才)的。 这里之所以要强调基础科研的投资,是因为诺贝尔科学奖有逐步重视基础科研成果的倾向c以生理学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