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销策划书
篇一:青白江城市品牌营销策划书
“国际陆港旗舰”、“生态工业新城”
—— 青白江城市品牌营销策划书
第一部分:青白江城市品牌打造及其认知
一、城市品牌的自我认知
一座城市就是一张名片,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品牌,但这张名片靓不靓,这个品牌响不响,取决于城市拥有怎样的“硬件”、“软件”,取决于很多最基本的城市要素。城市文明彰显着发达的城市经济,同时包涵着政治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是城市风景,洁净的路面、清爽的空气、规范的秩序、文明的举止、灵活的机制、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同样是城市的重要内涵。
当前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的开展城市品牌的建设和营销工作,因此对城市品牌的研究和营销这一主题将越来越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城市品牌研究在中国仍然是个新生领域,并处于摸索阶段,其概念框架和分析体系等诸方面都远未成熟。在这种形势下,不管是城市品牌的实践者还是研究者,都必须从认识论和方上寻求突破,才能够适应城市品牌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推动城市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能够真正的识别和建设城市品牌,除了建立数学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发挥定量分
析的作用之外,引入定性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在研究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基本原理运用于对城市品牌的分析中,并在详细的城市研究中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的观察与思考、分析和建设城市品牌。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结合具体城市品牌的研究与实践,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望”而切入,也就是在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城市品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事前准备和信息收集工作。通过对城市历年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和相关产业发展报告的研究、深入的分析城市所处的宏观发展背景和区域环境,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整体的认知目标城市的发展态势,同时依据整体情况对目标城市作出初步的判断。然后通过“闻”,在对目标城市品牌有了初步认识和判断的前提下,通过多种资讯手段获得客观资料,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信息并对其入行深入梳理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对目标城市品牌做出更加可信的熟悉和判断。 在此基础上,坐而论道、起而行之、“问”而解因。我们将在有目的的选择备选城市品牌的基础上,深入实际与当地企业、行业协会、投资者、旅游者和普通居民进行沟通交流,在获得大量宝贵的原始资料的同时,更加直接的认识当地城市品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了解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对已有的判断和熟悉加以修正和完善。与此同时,“切”重要害、提炼问题、升华思想,通过综合了解与实地调研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品牌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城市品牌的清晰轮廓,并结合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实践提炼出城市品牌的一般性标准,为具体的目标城市品牌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树立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形象,形成个性化的城市品牌战略规划。
总之,城市品牌建设应该是一项系统而务实工程,不能单纯的依靠数学计量和指标评比来建设和发展,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个性特征,更加的重视
城市居民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观,望闻问切是一种有效的城市品方法,是经验研究的重要手段,灵活的运用这种方法,将对城市管理者便捷、全面、准确的挖掘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有所帮助,对提高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有序性和科学性也大有裨益。
二、青白江城市品牌的打造
通过城市品牌调查,我们发现,一谈起青白江,人们就会想起曾经污染沱江的川化、浓烟滚滚的攀成钢等等。这是历史留给青白江的伤痕,让青白江的城市美誉度黯然失色。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青白江旧貌换新颜,从基础工业城市变成了生态工业新城。生态工业旅游呼之欲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城市品牌打造进行推广。
青白江建区历史短暂,但不缺乏历史文化,鳌灵、诸葛亮、陆游等给青白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沉睡千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商业开发。整体打包、集中推广势在必行。
青白江是一座因工业而生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先天不足”让很多人总是将“污染”与这个老牌工业区联系在一起。但自从XX年新一届区委区以“生态工业高地”刷新了该区的定位,一个个关于生态建设的“大手笔”就接踵而来。
几年来,他们编制了《青白江区“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青白江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规划》和《青白江区小流域污染治理规划》、《北部生态屏障建设规划》等规划,投入亿元,启动了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城乡清洁大行动、15万棵大树进城、生态屏障建设等一系列大工程,并在主城区与工业区之间建设了1200亩生态绿化走
廊,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了1700亩工业区森林公园。目前投资亿元建设的生态之“肾”——前期1750亩凤凰湖湿地公园建设已接近尾声,后期将扩为15000亩,同时还正在建设一条长10公里、宽30——60米的城市带状森林公园,为成都北部筑起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据悉,XX年青白江区空气优良天数已达到347天,高出成都市23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固体废物利用率在98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为;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清洁能源使用率为;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足率为XX年,该区还将力争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XX年成为国家级生态区。
“青山绿水关不住、一步一景入画来”。在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的同时,青白江区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打造,让市民们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年来,青白江区先后实施了城市风貌改造、雨污分流、扬尘整治专项行动、森林城市建设、宁静工程、主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投渗透9000余万元对12家重点企业周边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城区灰尘少了、道路畅通了、环境更美了。目前主城区正在
建设百亩规模以上城市森林公园两处,面积共300余亩;已建成23处绿化节点;打造了成金(青)快速通道、同化大道、华金大道等6条有显著特色的景观大道绿树成林,天蓝水清,这是青白江市民对目前居住环境的真实感受。
“生态携产业齐飞、环保与建设并重、新城共山水一色、文明伴和谐同行”。今天的青白江北部新区55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让化工、机械、建材和冶金四大产业撑起了全区工业的脊梁;全年95%以上的空气优良率、“四川省首批环境保护模范区”的桂冠,展现了工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了“森林长在城市中、城市建在森林里”的如诗般美丽画卷: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共同构筑起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海铁联运、通达全球的内陆港,成为西部“国际陆港”的旗舰。“国际陆港”的建成将带动
青白江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新机遇,青白江将抓住这一吸引世界瞩目的亮点,进行城市品牌营销,把青白江城市品牌推向世界。
三、青白江城市品牌打造的策划
青白江城市品牌的打造,必须通过汇聚青白江区城市文化亮点,找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向社会各个层面宣传、推广、灌输、渗透其城市的品牌竞争力;通过广播、电视、互联、报刊以及其它形式来宣传、扩散青白江城市品牌的理念、风格和形象,使品牌理念深入人心,并不断的提升全区市民维护城市品牌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青白江区的城市特色和美誉度响
彻世界。
在此基础上,抓住青白江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策划实施众多颇富特色的城市品牌推广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城市品牌,大力推动青白江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部分:战略态势
欲策划青白江城市品牌,必先跳出青白江,从全球化浪潮下,大成都走势和物流业发展态势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青白江。
一、 中国“第四城”崛起
1、 全球化浪潮下的成都
成都是四川的成都、西部的成都,更是世界的成都。国际化将成为成都新一轮发展的
主旋律。
在全球化浪潮下,成都的历史正在翻开全新的一页:由地方经济、区域经济走向全球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深刻的历史变迁,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我小循环走向国际大循环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中国由最初的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到全方位开放。成都,这个偏居中国西南一隅的千年古都,已成为世界进入中国西部地区门户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成都之于世界,她代表的是西部的中国,而不仅仅是个省会城市。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出现了三大城市圈:第一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第二圈就是以京津双核的大北京都市圈;第三圈就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三个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最具规模化的地区,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担负中国城市化领头羊角色,是中国经济的“创富平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泛珠三角战略”实施,中国经济“第四级”——成渝经济圈已经浮出水面。
成都及周边的城市群绵阳、德阳、眉山、乐山、宜宾、内江、泸州、自贡、雅安等等,加上重庆,是经济高速增长区,其经济实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成渝经济区不仅可以辐射中国西南,还可辐射整个东南亚。这一地区GDP是中国西部最高,购买力也是最高,成渝两地还是巨大的商品集散地,其源源不断的客流也活跃了整个东南亚的旅游市场。成渝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已经成型。
“第四极”崛起,为四川和成都经济的起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第四极”崛起所带来的机会,不仅体现在“第四极”内部的发展,更大机会在外部——“泛珠三角战略”的
实施,实质上是将珠三角与成渝经济圈整合,两极之间的产业分工与紧密合作,是“第四极”发展的最大契机。
“泛珠三角”合作框架的建立,消除了市场、贸易、资源壁垒,开放资源、产业与技术市场。这将为成渝经济圈带来了三大机遇,即: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机遇、商贸物流与交通的机遇、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机遇。
四川是珠三角在西部最大的投资地,在泛珠三角“9+2”合作框架中,川粤合作是重头,四川正打造“泛珠江三角”的七大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劳务培训输出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基地、制造业生产配套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
随着世界及中国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国西部开发战略、“泛珠三角战略”、四川工业强省战略等一系列的国家与区域战略相继出台,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门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2、 新一轮国家战略下的成都
成都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典范,将在新一轮国家战略下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四城”。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承前启后的发展关口。新一轮国家战略的总体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此,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七大战略: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三农”难题;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第五,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六,深渗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多年以来尤其是“十五”期间的成功探索,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经营的领跑者,“成都模式”已备受关注。成都的发展模式与新一轮国家战略理念不谋而合,可望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将成为全国典范。
二、中国经济“第四极”离不开“国际陆港”的建立
1、“国际陆港”的概念及其与海港的关系
内陆港,有的地方称其为“无水港”或者“国际陆港”,通常在靠近铁路、公路、机场、江河码头等交通运输枢纽附近开发建设,兼带货运代理、通关、订舱、海陆空多式联运、国
篇二:城市络营销策划书
城市络营销
1.背景概述
竞争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主题,竞争是全方位的,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个人之间的竞争,更有城市之间的竞争. 城市在竞争中是否处于有利地位不仅要看它的硬件实力,同时也要比拼软实力. 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生存基础和城市居民生活精神支柱 ,是城市软实力最重要的展现,同时也是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力量. 有竞争就有营销,企业营销是为了销售产
品,城市营销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城市营销便成了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
云阳是1999 年因三峡库区蓄水搬迁而新建的县城,正处于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
经济建设并不十分突出的县城,要想在周边众多城市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以其丰富的城市文化为突破点进行营销,而络营销作为一种发展迅速且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营销方式,是云阳进行城市文化营销的必然选择.
2 城市文化络营销的相关概念
2. 1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以城市为载体的区域性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价值体系.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创新中心,是当代文化的主流,文化特色是城市本质的最高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2. 2 络营销
络营销的定义有很多[ 3 ] ,从非交易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络营销理解为:通过互联,以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来更有效地促进营销目标的达成. 络营销已经成为各国营销发展的趋势,虽然全球经济正在衰退,但是因特人口还是在稳步增加. XX年4月18日,工信部发布最新中国民人数为 亿, 占中国总人口的24% ,并且还在快速地增长. 上人数的激增,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也为城市文化营销带来了全新的方式.
2. 3 城市文化络营销
目前还没有人对城市文化络营销提出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城市文化络营销是以城市文化为卖点,通过城市文化塑造能够像商品品牌一样带来超额利益的城市品牌,并采取络手
段将城市品牌推广和传播出去的营销方式.
3 云阳城市文化及其定位
3. 1 云阳现有城市文化分析
云阳已有2300年的历史,城市文化包含有军事文化、张飞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 经过与三峡地区其它城市比较,云阳的文化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同源文化竞争对手相对较少. 相邻的奉节、利川和巫溪在地域文化上与云阳差异较大. 这在地缘文化差异极小的三峡地区而言,在文化竞争上相对是一种优势;二是具有独特文化优势,利于走差异化战略. 云阳经济不如万州发达,文化不如开县多元,但是有一定的垄断文化,这些文化将是云阳文化立县的根本所在.
3. 2 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 城市主题文化建立在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基础上,具有特质资源的独特性和特质文化的地区垄断性.为城市准确定位,打造城市独特形象和独特的品牌是城市主题文化最大功能.
城市文化的定位须遵行三个原则 :第一,个性与创新原则,就是在对城市内部各发展力要素考察,对比城市外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对考察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找出城市最具优势的特色;第二,切实和可行性原则,城市品牌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定位于一个既贴近城市现实又留有合理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的价值不只是数字的竞赛,美好的生活才更为人所关注.
因此,在城市文化定位之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辨别因素并使之转化为有利的因素,能真正为城市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根据现有的云阳文化资源,可供选择的有三国文化、盐文化、巴文化、生态文化、三峡文化进行主题定位. 但是以上文化与重庆和三峡库区的众多城市都具有重复性和相似性.
作为库区的一颗明珠,云阳虽没有三峡地区独特的自然地貌,但市内的登云梯以及众多高高低低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阶梯可以说是云阳城市最大的特色,所以云阳的“梯文化”可以说是三峡地区独一无二的,具有资源的垄断性. 因此,从资源的独特性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云阳定位为“梯城”. 同时“梯”也有步步高升的意义,定位为“梯城”也可以让人们意识云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景愿. 且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城市以“梯城”作为其主题文化,因此选择“梯城”来定位云阳的主题文化最为贴切.
4 城市文化络营销措施
4. 1 云阳文化络营销总体战略
4. 1. 1 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争创名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营销的产物,也是城市风貌的综合展现 . 城市营销必须以品牌营销为核心.城市品牌一经形成,对城市的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延续性等特点. 名牌是知名品牌或强势品牌,人们研究品牌,正是为了创立名牌,城市品牌的目标也正是发展成为城市名牌.名牌的最大作用是在它的名牌效应,云阳的城市文化建设首要工作就是通过一个可塑造方案来树立城市品牌,并争取打造城市名牌,造成城市的名牌效应,以形成竞争对手不具备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的核心竞争力 .
4. 1. 2 核心力营销战略———文化产品先单一,后多元
从城市角度出发,核心力营销指所有的营销行动,都应该着眼于城市核心竞争力构建与强化,保证城市在发展和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城市的文化应是丰富多彩的,云阳若仅强调“梯文化”会使云阳的城市文化显得单调. 然而若将云阳所有文化进行营销也必然会因主次不分和参次不齐达不到效果. 所以云阳的城市文化营销应该重点宣扬“梯城”这个品牌,只有将“梯城”这个核心文化推广和扩散出去,使人们对云阳文化产生名牌效应. 从而带动云阳的其它文化如以张飞庙为载体的三国文化,或是由国家所形成的移民文化等文化的共同发展.
4. 1. 3 竞争战略———广结伙伴,鼓励竞争
云阳地处三峡地区,然而三峡的文化并不是只靠云阳单一一个县发展而来,也并非由重庆、宜昌等城市单独形成. 三峡文化应该是三峡地区所有城市以及农村的人民历经漫长岁月共同构建而成. 因此,云阳可以与三峡库区其他城市联动起来,整合一个跨区域的“大三峡”文化.
同时,文化同化现象严重是目前三峡文化一体化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在库区各城市合作的情况下又鼓励城市之间相互竞争,使每个城市能够在竞争的压力下充分挖掘属于自身的特色文化. 所以,采用广结合作伙伴并鼓励竞争的竞争策略可以使整个三峡地区既有一个整体的文化,同时又保证每个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也给云阳城市文化发展带来良好的环境.
4. 2 城市文化站宣传措施
4. 2. 1 改进云阳站
云阳的站有着站建设比较规范、政务个性突出、可读信息多、互动性强的优点,但是云阳的站却对云阳城市文化宣传少之又少. 对此,云阳的站应该做到:在站设置云阳文化专栏. 云阳站目前并没有为自己的城市文化设置专栏,而设置专栏的好处在于方便络浏览人群能够找到和了解云阳文化相关内容,同时也起到醒目的作用,说明云阳对云阳文化的重视程度.保证文化信息不断更新. 城市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多,对城市文化的挖掘也会愈发加深. 因此站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文化信息,保证信息的“鲜”与“活”.积极推进络互动. 络互动并不仅仅指站与民之间的互动,也指站之间的互动.比如云阳可以与万州、开县等城市的站组成站联盟,共同宣扬“三峡移民文化”,并在各自官内为合作城市进行站链接和广告宣传,通过相互推广的方式扩大访问群体,并构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4. 2. 2 丰富云阳地方论坛和个人站
地方论坛和个人站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度高的特点. 做好地方论坛和个人站能够在丰富城市文化的同时增强本地民对云阳的荣誉心与自豪感及外来访客对云阳的好感度. 云阳目前已有“云阳人家”、“三峡明珠”等地方站,这些站都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