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姜怡婕
来源:《大众科学·下旬》2019年第01期
摘要: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透过文言语句,挖掘其中的道德内容,采取多样的方式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良好道德的熏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關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渗透对策
初中生作为初升的朝阳,其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其承担着继承、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将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其文化认同感不强,道德素养不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继续发展,还影响着祖国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探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认同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成长为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好青年。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发挥文言文的作用,利用以下方式实现德育渗透。
一、挖掘文言文语言特色,实现德育渗透
所谓的文言文,从其字面可以看出,是指用书面语言书写的文章。文言文从先秦时代发展到今天,其韵律典雅,就文学色彩。而且,在历史的涤荡中,其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而言,其中所选取的文言文内容,不仅语言优美,意蕴深刻,且极具道德内涵。对此,我在组织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挖掘其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以《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言文语言优美,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景色优美的自然景象。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美景,受到美的熏陶,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为学生直观地播放与之相关的画面,并播放曲调安逸的乐曲,引导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反复诵读文本,以此在“书读百遍”的过程中,感受到桃花源的魅力,进而为美景所折服,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诵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还可以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从而感受到陶渊明在这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中所寄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挖掘文言文人物形象,实现德育渗透
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发出的感慨,使其情感的高度凝练,以具体的人物形象寄托了其远大的理想抱负,美好的希望等。作者这种远大的理想抱负、美好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望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据。在组织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挖掘背景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同时使其在背景中,对人物形象进行感知理解,有所思有所想,建立对人物形象的正确认知,感受到人物形象所具备的良好品质,进而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以《木兰诗》为例,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这首民歌一开始,为我们刻画了忧愁的木兰形象。木兰为什么会发出哀叹呢?她在想些什么呢?下面,给出了原因,同时也交代了文本的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大规模的征兵可谓是层出不穷。木兰的父亲也在此次征兵文策中,需要奔赴战场,但是,木兰的父亲年岁已大,无法奔赴战场,而木兰也没有哥哥。面对这种的情况,要做出何种选择呢?在交代背景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木兰要如何选择呢?以此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使其自主思考。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结合文本内容,揭露木兰的选择,以此使学生认同木兰的孝心。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则以故事的发展脉络为基础,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木兰在战场中厮杀、放弃厚禄回到家乡的描述中,领会其身上所带有的美好品质。木兰作为人民理想的化身,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感受到她身上所带有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等优秀品质,从而受此熏陶,建立积极的道德品质。
三、挖掘文言文思想内涵,实现德育渗透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儿女展现着美好的品质,他们往往以具体的形象,以文本形式,与我们见面,我们通过解析文字语言,感知其英雄事迹,进而感受到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与赞扬,感知作者寄予其中的思想情感。就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极为丰富的,或追求自由,或追求和平,或不畏艰难、敢于卫国捐躯,或深深地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道理……这些思想情感无一不闪现着良好道德的光芒,其对今天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发展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组织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往往会透过语言文字,剖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寄予其中的思想情感,以此在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岳阳楼记》为例,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通过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并详细地描写了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感受,以此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文本内容,引导其感知范仲淹寄予其中的情感,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同时,在教学之后,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此问题,引发学生的深思,帮助其与作者共鸣。
总之,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发挥文言文的作用,利用其优美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美;利用典型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其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利用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共鸣,感受到作者的理想抱负等,从而受到德育的熏陶,建立积极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方涛.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7):78-79.
[2]李优振.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6(2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