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纵横 驴 雨耨 沈力泉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分析矿业城市的现状,剖析制约城市发展的矛盾根源。总结概括出我国矿业城市的现状、发展 规律。找出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矿业城远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884(2002)04—0021—03 鲜明的个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上。 城市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 境和自然资源条件,而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社会之发展。即所 谓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诸多城市中,根据资源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矿业 城市、森林资源城市、生物资源城市、旅游资源城市等。矿业 城市是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为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 工产品的一类城市。我国共有建制市近700个,其中矿业城 市约占1/5。包括石油城市(大庆、东营、盘锦等)、煤炭城市 1.1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基础设施投人少 因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导致矿 业城市发展极其迅速。超常规的城市建设速度。为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提供便利条件和生产服务基地,但同时也使城市建 设缺少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加剧生产与生活间的矛盾。 1.2城市建设主要以资源开发为核心 由矿业城市的兴起原因可知。其出现与发展的目的是开 发,因而城市建设很难体现其个性特征,很难形成自己的城 市特色和风貌景观。“点多、线长、面广”是矿业城市建设的 (大同、平顶山、阳泉等)、有色金属城市(个旧、金昌、东川 等)、钢铁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化学化工城市(格尔 木、自贡等)、陶瓷建材城市(宜兴、景德镇等)及综合性矿城 (邯郸、唐山等)。矿业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城市中具有 代表性。 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由于一些原因、条件的,存 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这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高度 依赖单一的工矿企业;资源逐渐枯竭;产业结构畸形。自身亏 损进而连带城市整体经济严重亏损;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比 例过大,欠债多;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设备陈旧得不到更新;人才流失严重;地方管理职能弱 等。而城市自身又难以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将其作 为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来对待,认真研究并制定相关政 策。 共性问题。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难以形成城市 文化生活氛围,并带来诸多市政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等问 题。 1.3国有经济比例大。产业结构单一,亏损在即 在我国。资源属于国家。所以矿业城市中国有经济比例 大,城市高度依赖这些产业结构单一的工矿企业。但经过几 十年的开采。国家对这些企业的投入有限,造成设备陈旧,更 新困难,加之资源逐渐枯竭,企业负担重。面临亏损;而产业 结构单一。掉头、转型困难。所以连带城市整体经济亏损。 2我国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 建国以来兴建的大批矿产资源性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开 采.均已出现资源枯竭现象。而这些城市今后的发展,是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得不面临、解决的一个问题。 要发展矿业城市。则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资源 开发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1 我国矿业城市的概况及特点 我国矿业城市的出现分二类:①原本没有城市。因矿业 开发而兴起;②在已有城市的基础上。依托矿产开发而兴起。 就产业结构来说。矿业是矿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例如 云南省个旧市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金属的地区之一,以悠久 的矿业开发史而素享“锡都”美誉。自建国以来,其锡产量约 占全国的70%。其中统配锡占90%以上。1989年个旧跻身 2.1 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的三个时期:在资源开发前期即创 业期。条件较艰苦,城镇建设主要为生产服务。其特征往往是 资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布局分散的小集镇形式,城市 形态较为模糊,少数城市的统一规划也往往是粗线条的短期 行为,必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冲突。 在资源开发中期,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 21 于全国百名财政收入大县(市)行列。90年代,锡产量约占 世界锡产量的15%,以精锡为主的11个系列100余种产晶, 远销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个旧市的发展除遵循普通城市 发展和建设的轨迹外。还因其兴起的条件、背景不同而具有 ■色设■2002(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纵横 性是主要矛盾。矿山开采受自然条件所限,采矿点的布局由 采矿点的地理位置决定,容易形成过于分散的态势。对于资 源开发来说,这种形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于生产是有利的, 但其弊端亦十分明显:①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建设重点 不突出,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②造成城市交通的 混乱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浪费;③城市建设的摊子过 大,资金分流严重,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无 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这一时期的城市经济增长最 为迅速,一方面为国家提供矿产、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源.另 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带来机遇。因此其城市建设的力度开始 加大,但分散式布局的弊端也随之出现,生产和生活的矛盾 日益突出,二者的协调,直接关系到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在资源开发的末期,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尖 锐。矿业城市布局很难满足…般城市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基 础设施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交通不便,信 息不畅,投资环境差。而矿产资源~・旦枯竭,有可能带来“城 衰”现象。因为此时随着资源的减少,经济下滑,城市建设需 要的资金相对减少,势必影响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 原来仅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也面临着向多元 经济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城市赖以生存 的经济命脉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切断,城市建设便无法顺 利进行,其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城市的萎缩乃至荒废。这是造 成资源性城市衰退的先天性不足的原因。 2.2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言而喻,且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为多 方面,特别在生产和生活分区不十分明确的城市。矿业城市 面临的主要环境灾害有:①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排放,造成 环境污染;②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甚 至高达50%以上);工业用地造成地面裂缝、变形、塌陷及污 染严重;③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不仅造成破坏,而且严重影响 城市的安全和环境质量,对资源性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 影响,生态环境亟待综合治理。 2.3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差 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矿业开采为主导。第二产业中以 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军事工业等重工业为绝对主体,轻工 业、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如个旧、东川、金昌等城市 完全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目前,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中, 轻重工业之比平均为1:15,而矿业城市该比重为1:21.28, 我国东北和西部省份的重工业产值比重(重工业产值占重工 业产值与轻工业产值之和的比例)非常高,1999年青海省达 88.92%,甘肃为83.36%,宁夏为83.97%。 矿业城市还存在第三产业不发达、比重偏低等问题。在 重工业内部.矿业占较大比重,原材料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小, 上下游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结构单一。全国80多个矿业城 市,采掘业与加工制造业比例约为1:1.叭,而全国城市平均 比例为1:16.05.许多资源后续加工工业项目都安排在其他 新老工业基地,使矿业城市成为只从事资源开采单一环节的 22 城市。 很明显,这种典型的资源导向型战略,在工业化的初始 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其局限性越 加明显。由于产业结构层次低,导致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性 产业的发展往往难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资源性产品 价格波动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大,产业增长不稳定,地区 资源的储量又有限,一旦消耗殆尽,将会导致资源性产业的 衰退。另外,价格扭曲、性亏损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 要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结构性因素。 2.4社会保障工作滞后,社会就业压力大 产业结构单一造成人才结构单一,由于第三产业不发 达,第二产业多是重体力劳动,使男女职工比例不合理,造成 诸如男青年择偶、女青年就业难等问题。 2.5矿山企业和城市管理矛盾 在大多数矿业城市里,由于计划经济所限,矿山企业与 城市在城市建设等问题上,往往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缺 少必要的协调和统一。很多城市在财政上严重依赖矿 业企业,以支持其城市建设与开拓其他产业。 因此,矿业城市先天性不足(指布局)及后天缺乏灵活的 后续产业支持,是其衰退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为资源性城 市的类型转换过慢。 我国矿业城市是能源材料、矿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基 地,是工业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对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基础有决定性影响。矿业是矿业 城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效益显著、辐射 面宽的先行行业。如个旧,其锡、铜、锌、铋等有色金属是重 要的战略物资,已探明的有色金属储量累计约800万t、金属 品种20余种,其中锡182万t,储量占云南省80%以上、全国 40%左右。现在,全区探明的锡、铜、铅等有色金属保有储量 仍有248.8万t。新探明的白云山霞石正长岩储量24亿t, 含上亿吨氧化铝、钾,为全国之冠,是个旧的接替资源。目 前。仅保有的锡、铜、铅、银、铋储量及霞石正长岩储量的潜在 经济价值达1558亿元,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资源价值9800 万元,为全省平均值的4.36倍、全国平均值的8.7倍。人均 占有资源价值41万元,为全省平均值的2倍、全国平均值的 4.8倍,开发价值巨大。 3 我国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主要是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以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经济基础和重要驱动力的矿业城市, 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性城市在资源开发结 束后,仍能维持当地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矿业城市在 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协调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利用 资源。同时要适时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构建良性城市系统.为长远发展提供条件。 3.1 国家在宏观经济上对矿业城市通盘考虑 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 青色设置2002(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纵横 决定>中提出了“对困难较大的老工业基地,国家要在技术改 造、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安置和社会 保障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国家要通过优先安排基础 设施建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 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鉴于矿业城市在城市数量上的比重 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建议设立一个关于矿业城 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委员会的非常设机构,把矿业城市可持续 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对矿业城市 可持续发展问题统一规划,统筹运作。将矿业城市的振兴与 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决策.调整国家资源。国家在 实施资产重组、呆帐核销、优化资本结构以及制定产业、 投资等方面,适当向这类城市倾斜。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给西部矿业城市的发展带 来历史性机遇。但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还需要国 家及各级的和资金支持。 3、2在资源利用上,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观念 矿业开发要长远和眼前利益兼顾,规模适度。①对重要 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凡能从国际上低价进口的资源,尽量 不在国内开采;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保障生态安全。以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前 提。 3.3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和指导矿业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先规划,后建设,统一规划,分布 实施。城市选址避免过于靠近工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 考虑矿资开发和城市建设的济调发展。 3.4建立全国矿山转产基金。用于衰退期矿山的转产补贴 矿业城市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 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家应加大对矿业城市财政转移支付的 力度,建议研究出台针对矿业城市的特殊财政。 3.5未来矿业城市建设要尽量选择有依托矿城 在原有城市基础上兴建的有依托矿城,城市建设应尽量 利用现成的设施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充分利用在发展 替代产业、就业、发展为综合性城市等方面的优势。 3.6矿业城市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城市经济体系中,始终为一个主导产业是不可取的。 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适时、有效地调整。应积极 促进地区之间经济结构调整,利用或行政手段,通过发 达地区向矿业城市进行产业战略转移和技术辐射,逐步把发 达城市某些原有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过渡给矿业 城市。在建立和发展自已新的高技术主导产业的同时,将劳 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矿业城市转移,既实现自身产业的升 级.又解决矿业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3.7必须变资源导向型战略为市场导向型战略 在当今世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其自然资源的 丰富程度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富饶的贫困”拥有的是低 级要素,“贫乏的富裕”拥有的是高级要素。 矿产开发应是开放、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初级 ■色设■2002(4) 生产要素,在地区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趋减少,而人才、技 术、管理、信息等高级要素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因此.要快 速发展,不仅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改变对当地资源的高 度依赖状况,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 略;必要时,还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消费市场。即“市场 导向”是一个动态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市场上缺什么我 就发展什么”,或者“大家发展什么我也发展什么”。 西部城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如水力、电力、石油、天然气 等),实施大开发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依托东部大市场,才 能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高效益。在加快优势资源 的开发过程中,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壮大西部的 优势产业,积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需求,主动调整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由重点开发能源、矿产品资源,转向对 农业水土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由采掘、原材料为主的重 工业化模式,转向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的轻工业化模式,由 对竞争性产业的投资,转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 时,也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资源。并提供良好的投 资环境和基本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实现资源开 发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目标。逐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矿 产业和制造业。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 优势。 3.8必须变注重地区比较优势为培1Ir企业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 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而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取 决于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地区比较优势 是指宏观层次(如资源、环境、劳动力供给等方面)上的 优势,这仅是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企业竞争 优势则是微观层次(如管理、研究开发等方面)上的优势,它 是决定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 一个比较理想的地区发展战略应该是重点发展那些既 有较大比较优势,又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业。如果一个地区 暂时还没有发展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但通过制度创新和政 策扶持。逐步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则竞争优势本身 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 但如果过分强调地区比较优势,缺乏企业竞争优势,这 种产业终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因而,矿业城 市今后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从注重地区比较优势 转变为强调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从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种经 济结构发展。这样才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原则,如以规划为龙头,适 B 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生态城市,使不同所有制经济 得到较快发展等,对一般城市亦有可借鉴之处。 作为一种现代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方式、目的、 意义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作为一种理论,则是自然科学和 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涉及伦理、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经 济、地质、地理、管理等众多学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更需要多种学科、多种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