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方式 消费者偏好 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18-0094-03
1 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移动支付消费者使用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采纳和使用意愿及消费者隐私保护研究。例如:Peng等[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移动支付进行研究,发现感知安全、感知易用性对旅游移动支付的采用有很大;Pliskin等[2]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感知风险是阻碍消费者采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最大阻碍;Schierz等[3]研究认为兼容性、主观规范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采用;Kim等[4]认为移动支付的出现使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购买商品和服务,发展前景广阔;Linck等[5]从消费者角度研究了移动支付安全隐私问题进行,认为通过适当的设计和通信的支付程序可以保证安全性;陈华平等[6]认为风险认知和成本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的采纳;李岳龙等[7]从消费者行为角度分析消费者采纳微型支付的心里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叶全福等[8]认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是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杨水清等[9]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对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分别有正负影响;刘家乐[10]认为系统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大多数学者基于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进行研究,但对于消费者具体采用何种支付方式、各种支付方式对于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用程度的影响涉及很少。因此,本研究借鉴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消费者偏好理论),结合安全隐私研究、移动支付4种方式的特点,对消费者移动支付方式偏好进行问卷调查,适应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移动支付相关运营商决策提供参考。
2 变量选择和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选用5个变量作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因素的变量,1个变量作为调节变量,移动支付方式选择作为因变量。
(1)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依据对商品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选择,进而影响他人的使用行为。
(2)感知易用性是指消费者感知的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容易程度,包括系统反应速度、操作系统的复杂程度等。
(3)感知有用性是指消费者通过使用移动支付,操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会有多大提高(时间或费用的节约、各种附加服务的提供等)。
(4)感知风险是指个人或账户信息的泄漏、交易处理过程的误差、金钱上的损失等与安全相关问题。
(5)感知优惠是指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所获得的折扣、优惠等情况。
(6)人口统计变量是指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的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方式选择上的差异。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近场支付(通过刷手机完成支付,如上公交直接刷手机)、运营商计费(支付过程运营商包办,用户短信授权)、手机网银支付(通过手机登录网银进行网上支付)。
研究假设具体如下:
H1:感知有用性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积极影响;H2:感知易用性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积极影响;H3:感知风险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消极影响;H4:感知优惠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积极影响;H5:消费者偏好会对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3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3.1 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获取原始数据。预测试调查的问卷以网络调查方式于2015年3月发出,经调整后,正式调查问卷于2015年4月向秦皇岛、保定等城市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08份。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以及根据上述5个自变量和1个因变量涉及到的问题。其中,涉及消费者偏好2个问题、感知易用性4个问题、感知有用性4个问题、感知风险3个问题、感知优惠2个问题,使用李克特5级量表提问。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利用SPSS19.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使用克隆系数(Cronbach’s alpha)与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的总体信度和效度进行测定,问卷整体的克隆系数为0.82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建构效度分析则采用因子分析方法。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后KMO值为0.767,显著性概率为零,表明原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使用因子分析对5变量15个问题进行检验,显示因子负载均在0.5以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子分析表略),因此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这说明测量模型的效度通过检验。
3.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在研究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要求的基础上,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经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分析,得出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X2/df值为2.35(一般标准为0~2.5),GFI值为0.903(一般标准大于0.9),表明绝对拟合优度指标达到标准;增量拟合优度指数CFI、IFI值均大于0.9,且近似误差指数RMSEA值为0.031(一般标准小于0.05),表明拟合优度指标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证明该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数据支持。
进而得出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所有路径的标准化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假设H1至H5成立。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优惠、消费者偏好对移动支付方式的选择有积极影响,而感知风险有消极影响。其中,感知易用性影响最为显著,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的消费者偏好对移动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较为显著,模型中的结实系数达到了0.63,表明基于消费者自身差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等)的喜好及环境影响力对移动支付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影响;感知优惠对消费者移动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最小,表明消费者在选择移动支付方式时很少受到费用优惠、折扣等条件的影响。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和问卷调查方式,根据结构方程的相关原理设计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方式影响因素模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影响移动支付方式消费者选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为:感知易用性、消费者偏好、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优惠。
研究结果显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消费者偏好、感知优惠对移动支付选择有积极影响,感知风险对移动支付选择有消极影响。因此,提供简便、易操作的移动支付方式最受消费者青睐;其次,移动支付相关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商家等)要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有针对性地提供定制服务或特色服务,推出多样化的移动支付方式以供消费者选择。
参考文献:
[1] Peng R, Xiong L, Yang Z. Exploring tourist adoption of tourism mobile pay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12,7(1): 21-33.
[2] N Pliskin,S Rafaeli,P Andreev. Drivers and Inhibitors of Mobile-Payment Adoption by Smartphone Us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Business Research (IJEBR), 2012,8(3): 50-67.
[3] Schierz P G, Schilke O, Wirtz B W. Understanding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0,9(3): 209-216.
[4] Kim C, Mirusmonov M, Lee I.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26(3): 310-322.
[5] Linck K, Pousttchi K, Wiedemann D G. Security Issues in Mobile Payment from the Customer Viewpoint[A].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ECIS 2006)[C]. 2006: 1-11.
[6] 陈华平,唐军. 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J]. 管理科学, 2006,19(6): 48-55.
[7] 李岳龙,赵红. 消费心理行为对微型付款的影响分析与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1(10): 1-3.
[8] 叶全福,侯伦. 手机支付采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管理学家: 学术版, 2011(8): -76.
关键词:资产负债 价值变动 所有者权益 影响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在人们纷纷指责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破灭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弊端,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背离了资产的内在价值,人们曾经预言公允价值是目前最好、最合理的计量模式,却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经济杀手”的角色,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除了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更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消除公允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影响。
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lve亦称Market Valve或Mark to Market,所谓公允价值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现行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比较产生的,从而影响所有者权益,表现为对损益与权益的调整。
一、 我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内涵及变动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1.我国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新准则强调的是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金额能取得并可靠计量,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
从广义上说,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公允的价格。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均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狭义上讲, 公允价值作为的一个计量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其静态价值。
2.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及其变动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在我国已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存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
2.1衍生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最为典型的应用体现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中,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中转移风险报酬与实现权利义务并非同时进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再适用,势必导致公允价值的出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受到损失。
2.2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
2.3其他交易或事项。
除衍生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外, 公允价值的应用还主要体现在非同一控制人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人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并可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务重组业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当债务人得到债权人全部或部分豁免时,可将豁免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反映在利润表中。对于企业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同一控制人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其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2.4生物资产
新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中须单列“生物资产”项目,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但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生物资产,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该生物资产能够在交易市场中直接交易;
。生物资产的减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二、不同的会计理论对价值变动的观点
。所有权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财产与主体财产没有区别,那么净值的使用应不受,因此,所有者非常关心企业主体的资本在一般物价水平下的保值能力。因而产生财务资本观点,财务资本观点认为,资本代表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与使用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获取的收益之和。大多数人支持财务资本观,该观点也是传统会计实践所采用观点,对于那些持财务资本价值观的人而言,他们关心资本在一段时间经营之后其数额增减情况。因此,所有权观点是通过考虑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使主体的财务资本得到保值。 财务资本观认为,会计核算采用现行成本会计,他们认为资产和负债价值变动是持有利得或损失,公司投入财务资产后的目的是获取投入资金更多的现金流入,因此,应将利得、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主体理论是针对所有权理论解释公司制企业的某些问题表现出的不足而产生的,这一理论以公司是于其所有者之外的一个实体这样的事实为基础。主体理论特别适用于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在一定条件下也同样适用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甚至非营利组织。目前,存在两种主体理论,两种主体观是都将主体视为个体,但该观点将权益持有者现为企业“伙伴”,而新观点将他们视为企业无关的人。。。主体理论首先要求主体维持执行某些职能的能力,这些职能是该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因此,企业主体关心盘点物资经营能力的维持,这就是所谓的“实物资产”。该观点强调企业是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实体,资本保值是指企业资产保持期初经营能力,只有资产的经营能力保持在期初水平上,才能获取利润。在计算利润时,所有权理论与主体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权理论将资产和负债的货币价值变动全部在内,而主体理论则不计资产和负债的货币。因此,实物资本观认为资本是代表企业经营能力的实物资产,因此,对于利得不产生利润,而是资本保值调整项目,将计入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三、市价计量模式下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所谓的市价计量模式是指会计要素应按照会计当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1.逐日市价计量;2.调整市价计量。即在会计日常核算上,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取历史成本法计量,(特殊情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等资产采用逐日市价计量),报告日时调整到市值计量,从而产生价值变动科目。市价计量模式反映的是企业时点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且考虑到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的特点;在利润核算上,在持续经营原则、稳健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前提下,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原则,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获利能力,评价公司使用资源所取得的业绩实际效率。因此,市价计量理论认为:
(一)、资产、负债价值的利得损失不应计入利润。
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
2、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因此,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
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
。
(二)、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利得损失也不应计入资本公积。
1、实物资本观认为,只有企业资产的经营能力保持在期初水平之上,才能获取利润,如果资产价值变化不影响资产的经营能力,则企业内在价值也未发生变化,对企业不产生现金流入、流出的影响,因而对权益也不产生影响;
2、这种利得、损失属于未来事项,尚未确认,即使是预期权益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也不应该归属于当期;
3.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根本因素。在市价计量模式下,由于影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的因素、方式各有差异,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价是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具体体现,而影响股价最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其他因素影响股价也是通过由于供求关系而发生影响,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主要有投入股本、留存收益、未来盈利水平等方面。其中:未来盈利水平是决定非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价值最核心的因素。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决定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的根本原因;
4.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在市价计量模式下,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表现形式是股票市价,非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要通过技术分析方法进行估算,因此,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因而对所有者权益不产生影响;
5.所有者权益不再是资产与负债的减项。首先,现行会计理论将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该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不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不受时间影响,换言之,该等式是静态等式,而会计计量、处理、报告的假设前提是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会计主体经营活动是动态的,那么用一个静态等式来反映会计主体动态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科学的逻辑;其次,现行的等式存在是否成立。。;最后,企业静态状态有二种,分初始与终止。;企业在终止状态下,由于丧失持续经营条件,故最终的净资产归属与股东所有,形成了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而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则形成了市价计量模式的会计等式:资产市价=负债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价值不产生影响。
四、结语
在市价计量模式下,更强调会计要素的时点价值,因此产生了会计要素的价值变动,即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由于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由此可以得出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价值不产生影响的结论。同时由于现行的公允价值理论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其理论依据与客观现实不符,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不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摘要】 目的 观察复合振动仪治疗骨质疏松(OP)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70例OP志愿者随机分成复合振动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复合振动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复合振动仪进行全身振动治疗,振动频率45~55 Hz,振动强度0.5~0.8 g,1次/隔天,30 min/次,连续3个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于试验开始前3天、试验后第1、3个月分别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钙磷乘积(〔Ca〕×〔P〕)的变化。结果 第3个月,复合振动组的ALP、OC、TRAP、〔Ca〕×〔P〕分别比试验前增加了44.6%、-9.4%、1.7%、7.5%,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分别比试验前增加了22.8%、-13.3%、3.6%、4.7%,P值分别为0.108、0.788、0.606、0.171。结论 复合振动仪治疗OP对骨代谢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骨代谢的绝对值有变化。
【关键词】 复合振动;骨质疏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钙磷乘积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one metabolism in osteoporos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mpound vibration machine
ZHENG JinChang, CHEN JianTing, PEI WeiWei.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Spine,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bone metabolism in osteoporosis (OP)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mpound vibration machine. Methods 70 OP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whole body compound vibration training group (WBCV, n=35) and control group (CON, n=35). The patients in WBCV group treated with 3month whole body compound vibration (30 min/d, 1 time/qd, oscillation frequency 45~55 Hz, intensity of vibration 0.5~0.8 g). The patients in CON group weren′t given any treatment, did not participate in any training, just keeping the normal life as before.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osteocalcin(OC), tartrateresistance acid phosphatase (TRAP) and calciumphosphorus product were measured on 3 days before experiment, 1 and 3 months after experiment. Results The level of ALP, OC, TRAP, 〔Ca〕×〔P〕 in WBCV group was increased by 44.6%, -9.4%, 1.7% and 7.5% respectively. However, it was increase by 22.8%, -13.3%, 3.6% and 4.7% respectively in CON group(P=0.108, 0.788, 0.606 and 0.171). Conclusions The whole body compound vibration training has no effect on bone metabolism in OP, while the absolute value of bone metabolism has been changed.
【Key words】 Compound vibration; Osteoporosis;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Osteocalcin (OC); Tartrateresistance acid phosphatase (TRAP); Calciumphosphorus product(〔Ca〕×〔P〕)
骨质疏松(OP)及OP性骨折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见病,尤以绝经后妇女为甚。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抑制骨吸收或者促进骨形成,但药物大多存在副作用。近年来物理疗法(力学、电磁学)防治OP的研究成为热点〔1~4〕。低于引起骨组织损伤的机械振动信号具有很强的成骨效应,是一种新型治疗OP的模式,在防治老年性骨丢失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6〕。本课题采用自行研制的复合振动仪对OP志愿者进行治疗,观察复合振动对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复合振动防治OP的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9月~2009年1月在养老院生活的70例OP志愿者。纳入标准:参照WHO诊断标准,选取志愿者中骨密度 (BMD)低于年轻成人BMD峰值2.5个标准差(SD),同时伴或者不伴OP临床症状,精神状态好,行动灵活方便并可以坚持完成整个试验的志愿者。排除标准:①药物控制下,血压高于160/110 mmHg或收缩压小于90 mmHg;②有心脑血管病、癫痫及肾结石;③血栓或过去6个月有血栓史;④体内有植入物或者心脏支架;⑤腰椎间盘突出或滑脱、腰椎神经管狭窄或压迫;⑥各种手术未愈;⑦关节外伤、骨折、肌肉拉伤未愈;⑧体弱多病、严重平衡障碍或眩晕;⑨患有痛风、类风湿、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或其他严重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近1个月内曾服用过治疗OP药物或其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复合振动训练时,如志愿者发现明显不适立即终止试验。最终纳入志愿者有70例,女54例,男16例,女性年龄52~岁,平均(71.5±11.0)岁,平均绝经年龄(48.9±5.0)岁,平均身高(150.6±5.8) cm,平均体重(53.5±10.9 )kg;男性志愿者年龄51~93岁,平均年龄(72.4±14.4)岁,平均身高(163.7±5.5) cm,平均体重(60.8±8.7) kg。入选志愿者在观察期间未接受其他针对OP和疼痛的理疗或者药物治疗。将70例OP志愿者随机分成复合振动组和对照组(n=35)。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1.2 仪器和试剂 复合振动仪为自行研制(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1224159),由垂直方向(Y轴)的振动和振动平台为轴心的表1 两组基本情况
两向(X、Z轴)振动复合而成。垂直振动采用扫频方式(频率精度为0.1 Hz);附加振动为固定频率0.4 Hz,每15 s更换1次振动方向,平台边缘振幅为8 mm。复合振动加速度以重力加速度g(1 g=9.8 m/s2)为单位(加速度为0.01 g)。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Roche),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NMID骨钙素(OC)试剂盒(Roche),碱性磷酸酶(ALP)诊断试剂盒(Olympus),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测定试剂盒(humann),钙(Ca)诊断试剂盒(Roche),磷试剂盒(Olympus)。
1.3 方法 复合振动组使用复合振动仪连续进行3个月的全身复合振动治疗,振动频率45~55 Hz,强度0.5~0.8 g,隔日1次,30 min/次。振动频率及强度分别以30 Hz、0.3 g起始,待志愿者适应后逐步上调至试验振动频率和强度。对照组从观察开始到结束,维持原有的生活规律未作任何治疗。
1.4 骨代谢检测指标 于试验前3天、试验后第1、3个月采集上午7∶00~9∶00 时间段的空腹血标本,静置后低温离心分离血清,OC检测由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ALP、TRAP、Ca和P测定由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基本情况采用样本t检验分析,骨代谢指标采用单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
2 结 果
两组试验前ALP、TRAP、OC及〔Ca〕×〔P〕 的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复合振动组在治疗期间有1位志愿者在治疗30 d后因内科疾病住院放弃治疗。第3个月,复合振动组的ALP、OC、TRAP及〔Ca〕×〔P〕分别比试验前增加了44.6%、-9.4%、1.7%、7.5%,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分别比试验前增加了22.8%、-13.3%、3.6%、4.7%,P值分别为0.108、0.788、0.606、0.171(见表2)。表2 两组骨代谢指标变化
3 讨 论
OP是一种以低骨量、骨组织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随着世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OP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日渐严重的、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振动不仅可防止骨丢失,还可以改善骨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7,8〕。振动应力有利于骨的成熟与改进,而振动频率和强度影响了成骨的效果。本课题组先前已经完成了细胞和动物的基础实验,研究发现,复合振动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最佳频率是15~45 Hz〔9〕,采取45~55 Hz,0.12~0.21 g的复合振动能增加去卵巢SD大鼠腰椎、股骨的BMD,改善骨微机构、提高骨强度〔3,10〕。目前,国外研究也都多采用30~50 Hz〔11〕,且在实验中尚未发现不良现象,提示这个频率范围对人体是安全的。因而,本试验采用了45~55 Hz的振动频率和0.5~0.8 g的振动强度。振动训练过程中,志愿者无不良反应出现,故本研究采用此振动频率和强度参数至试验结束。
Robling等〔12〕发现,分次给予刺激的效果显著好于连续刺激。Rubin等〔13〕认为骨细胞是力学刺激对骨作用的敏感和转导细胞,其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程度决定机械振动对骨量和骨强度的作用效果。连续刺激会产生骨适应性反应饱和现象,从而降低骨细胞的机械敏感性。本研究采取了隔日1次,30 min/次,连续振动3个月,既有足够的刺激时间,又能让骨细胞每次有最佳接受机械刺激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复合振动仪,其主要特点是在垂直正弦振动基础上增加了小幅随机多轴运动装置,使施加的振动载荷为动态的应变而不是静态的应力,更有利于神经肌肉系统的锻炼,更有助于增强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和肌力的维持,更大程度上降低了OP的骨折风险。
本研究发现复合振动组的ALP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是44.6%、22.8%),且复合振动组比对照组绝对值增加较多,但两组上升无统计学意义。Pavlin等〔14〕发现:机械载荷首先使骨细胞发生分化,进而诱导骨基质的沉积;ALP是机械载荷诱导成骨细胞分化的早期标志。Genge等〔15〕通过体外实验证实没有ALP的存在,骨组织钙化就不会发生。查丁胜等〔9〕研究发现15~30 Hz和25~45 Hz能增强骨细胞ALP活性(P
OC水平存在昼夜节律变化,峰值与谷值之差为10%~30%。本研究在同一时间段采集血标本,严格控制采样条件,最大程度排除非实验因素对OC的影响。Ivaska等〔17〕研究表明血循环中的OC浓度反映骨形成的速率。
。Andersson等〔18〕认为,TRAP对骨吸收有促进作用,具有潜在调节破骨细胞与骨结合的功能,所以破骨细胞的活性及骨吸收可通过测量血浆中的TRAP水平来反映。
骨的生长、更新和Ca、P代谢密切关系,血浆Ca、P之间处于相当恒定状态,成人二者的乘积即〔Ca〕×〔P〕为30~40 mg2/dl2。当(〔Ca〕×〔P〕)>40 mg2/dl2,则Ca和P以骨盐形式沉积于骨组织;若(〔Ca〕×〔P〕)
本研究中发现OC和TRAP分别在复合振动组和对照组增加了-9.4%、1.7%和-13.3%、3.6%,然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绝对值上OC在复合振动组比对照组增加了,而TRAP减少了,是否能一定程度说明复合振动使复合振动组骨形成增加及骨吸收减少了,还不能确定。本研究样本量少、时间短是一个影响因素。Verschueren等〔19〕研究发现,25~45 Hz频率,2.0~6.0 g振幅范围的振动能引起BMD增加和骨结构等的改变,但不能引起绝经后妇女的骨代谢指标OC、Ⅰ型胶原C末端肽显著性变化。Iwamoto等〔16〕将绝经后OP患者分成为2组:阿伦膦酸盐(ALN)组和ALN+振动组,振动组给予1次/w,4 min/次,连续12个月的20 Hz的振动刺激,结果发现,两组尿中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和ALP水平都有所下降,但两组NTX和ALP下降幅度并没有统计学意义。Verschueren等〔19〕推测振动所至BMD的增加不是振动干预抑制了骨吸收,而是振动干预扭转了骨钙负平衡形成了正性平衡。本研究中〔Ca〕×〔P〕有增加的趋势,但在复合振动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71),推测是受样本量少、时间短的影响。
目前对振动的成骨作用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主要有肌动力学说、骨血灌注增加学说。本研究及国内外的研究都认同振动所至BMD的增加不是振动干预抑制了骨吸收〔16,19〕,笔者认为可能是振动干预扭转了骨钙负平衡形成了正性平衡,振动对BMD的正性作用也可能是局部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复合振动仪治疗OP对ALP、OC、TRAP、〔Ca〕×〔P〕短期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绝对值有改变,长时间治疗是否对骨代谢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量、长时间的临床研究。此外,复合振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也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复合振动安全简便,有望成为治疗OP的另一途径,但如何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振动频率、振动强度及时间参数,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Rubinacci A, Marenzana M, Cavani F, et al. Ovariectomy sensitizes rat cortical bone to wholebody vibration〔J〕. Calcif Tissue Int,2008;82(4):31626.
2 Tromp AM, Bravenboer N, Tanck E, et al. Additional weight bearing during exercise and estrogen in the rat: the effect on bone mass, turnover, and structure〔J〕. Calcif Tissue Int,2006;79(6):40415.
3 陈建庭, 邓轩赓, 冯 鹰, 等. 复合振动治疗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初步试验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9):8424.
4 谢 肇, 李起鸿, 许建中, 等. 仿生脉冲电磁场对OVXOP大鼠骨密度与生物力学相关关系的影响〔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6):5825.
5 Jordan J. Good vibrations and strong bones〔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5;288(3):R5556.
6 Rittweger J, Just K, Kautzsch K, et al. Treatment of chronic lower back pain with lumbar extension and wholebody vibration exerci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Spine,2002;27(17):182934.
7 Russo CR, Lauretani F, Bandinelli S, et al.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training increases muscle pow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12):18547.
8 Torvinen S, Kannus P, Sievanen H, et al. Effect of 8month vertical whole body vibration on bone, muscle performance, and body balan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J Bone Miner Res,2003;18(5):87684.
9 查丁胜, 陈建庭, 邓轩庚, 等.不同频率振动应变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5):3037.
10 邓轩赓, 陈建庭, 冯 鹰, 等. 复合振动预防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4):3259.
11 Prisby RD, LafageProust MH, Malaval L, et al. Effects of whole body vibration on the skeleton and other organ systems in man and animal model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J〕. Ageing Res Rev,2008;7(4):31929.
12 Robling AG, Hinant FM, Burr DB, et al. Shorter, more frequent mechanical loading sessions enhance bone mass〔J〕. Med Sci Sports Exerc,2002;34(2):196202.
13 Rubin C, Recker R, Cullen D, et al. Prevention of postmenopausal bone loss by a lowmagnitude, highfrequency mechanical stimuli: a clinical trial assessing compliance, efficacy, and safety〔J〕. J Bone Miner Res,2004;19(3):34351.
14 Pavlin D, Dove SB, Zadro R, et al. Mechanical loading stimulates differentiation of periodontal osteoblasts in a mouse osteoinduction model: effect on type Ⅰ collagen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genes〔J〕. Calcif Tissue Int,2000;67(2):16372.
15 Genge BR, Sauer GR, Wu LN,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los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accumulation of calcium during matrix vesiclemediated mineralization〔J〕. J Biol Chem,1988;263(34):185139.
16 Iwamoto J, Takeda T, Sato Y, et al. Effect of wholebody vibration exercise on 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 bone turnover, and chronic back pain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tic women treated with alendronate〔J〕. Aging Clin Exp Res,2005;17(2):15763.
17 Ivaska KK, Kakonen SM, Gerdhem P, et al. Urinary osteocalcin as a marker of bone metabolism〔J〕. Clin Chem,2005;51(3):61828.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浙江纺织服装业;要素密集型逆转;影响;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08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该自由贸易区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引领,将为中国、东盟纺织服装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自由贸易区内纺织品服装的整体关税率将显著降低,贸易空间更为广阔。而浙江作为中国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大省,纺织服装业在浙江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着扩大贸易和投资、加快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将给浙江纺织服装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与实证分析
(一)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
浙江纺织服装业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行业。2002-2010年,浙江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54%,高于全国的年均增长水平(18.38%)。2010年,浙江纺织服装业总产值近900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同时,浙江纺织服装出口对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贡献度也逐年增加。2011年浙江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60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0%。其中,出口纺织品311.29亿美元,增长25.16%;出口服装291.47亿美元,增长17.05%,位列全国第一。
然而,浙江纺织服装业其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尽合理、产品附加值偏低、快速反应能力较弱,且由于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纺织服装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业原料、人工、能源、土地资源的紧张,环保的新要求,以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波动,世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其他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等一系列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使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被弱化,行业利润率不断降低,全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寻找突破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浙江纺织服装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浙江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1年,浙江与东盟的进出口总值为2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1%,东盟首次超越日本成为浙江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推动其对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将有利于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要素密集型逆转的产业内升级,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这对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和获利能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纺织服装业要素密集型及其逆转的实证测度与分析
经济学界认为产业的要素密集型是可以发生变动的,所谓要素密集型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当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w/r)发生改变时,只要替代弹性在生产两种产品(X,Y)中不一样,生产者为了实现最优产出,会调整两种要素(K与L)的投入比例,使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并最终使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使用更多的资本要素而逆转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本部分运用灰色聚类法,根据历年《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对浙江纺织服装业的要素密集型进行实证测度与分析。
根据灰色聚类法,对浙江纺织服装业的要素密集型进行实证测度与聚类分析时,以2002-2009年作为观察年份,选择人世后8年问的相关数据,参照并选取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和人均资金这三大指标作为考察对象(即聚类指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以2000年中国纺织工业指标标准所求得的聚类白化权函数为基础进行实证测度。灰色聚类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④由于篇幅所限略去,由表1的数据,得出表2中的实证测度结果。
[关键词] 脑卒中;益智活血汤;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7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8-0126-03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是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主要包括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及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等[1,2],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的60%~80%,在渡过急性期存活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50%[3]。因此,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5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共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和《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关于中风恢复期的诊断标准[4,5],且均经CT、MRI检查确诊,男63例,女51例,年龄56~73岁,平均(62.8±10.3)岁,病程15 d~7个月,平均(2.1±0.3)个月,脑出血43例,脑梗死71例。排除短暂性脑缺血,严重心血管疾病;合并肝肾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疾病;临床资料不全;不配合研究。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片(哈尔滨同一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3323)治疗,口服,800 mg/次,3次/d,治疗4周;研究组给予益智活血汤治疗,基本方:黄芪60 g,当归、知母各10 g,川芎、白术、地龙各15 g;首乌、山萸肉、枸杞子、石菖蒲各12 g,水蛭、甘草各6 g。每日一剂,水煎服,浓煎至200 mL,煎两次,将两次煎液合并约400 mL,早晚各服用一次,治疗4周。
1.3 评价指标
神经功能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FD)评定,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6]。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得分越高说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7]。认知功能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韦氏记忆量表(WMS)共同评定: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NFD和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NFD、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F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MMSE评分、WMS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MMSE、W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MSE、W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MMSE、WMS评分比较(x±s,分,n=57)
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多发病,有较高的死亡率,虽然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有50%存活患者存在偏瘫、失语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5%丧失劳动能力,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9]。。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而提出中风的气虚血瘀论[11]。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为主要证型,病情发展的重要原因为血瘀,因此,主张治疗宜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12]。
本研究中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用益智活血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当归、川芎、知母、白术、地龙、水蛭、何首乌、山萸肉、枸杞子、石菖蒲、甘草。方中黄芪为补气中药,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之功,可大补元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为治疗气虚血瘀之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具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强壮、利尿的功效[13];当归有补血和血之功,为血中气药,既能补血,又可活血行气止痛,助气血运行;川芎有活血祛风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川芎具有抗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14];知母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白术健脾元以燥湿;地龙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平喘利尿、通络除痹之功;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Y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水蛭中含有的水蛭素可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血液凝固受到阻碍;水蛭、地龙行善走窜,可增强破瘀通络之力,均可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促进血管扩张、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神经细胞的修复和重塑,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15,16];何首乌有滋补肾精,填充脑髓之功;山萸肉、枸杞子有补益肝肾之功;石菖蒲有开窍宁神、化湿之功;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合奏益气活血、宁神益智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F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FMA、MMSE、W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陈志. 益气活血通脑方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273-274.
[2] 黎胜驹,李爱民. 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临床证候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5):102-104.
[3] 姜飞鹏. 涤痰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9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38(6):724-726.
[4]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7] 刘云庄,王玮娜,郑秀清,等. 心理干预配合个性化分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37-138.
[8] 王丽香,李霄. 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J]. 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36-39.
[9] 熊华. 中药加针刺及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观察[J]. 中医学报,2013,28(7):1085-1086.
[10] 刘光华,吴振起,赵明山. 《黄帝内经》中风名实考辨[J].吉林中医药,2008,28(1):44.
[11] 邱乐,王新生,刘擎. 益气活血法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大鼠微循环障碍的机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11):2323-2325.
[12] 郁东海,尚云. 黄芪保心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4(4):243-244.
[13] 黄晓宏. 中西医辨证分型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609-610.
[14] 葛立君.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疗效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70-471.
[15] 梁迪赛,周嘉澄. 补气通络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临床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12,32(6):587-588.
【关键词】 依托咪酯; 丙泊酚;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妇产科危重症常见疾病,病性危重,进展迅速,来势凶猛,给麻醉处理带来极大风险。依托咪酯是一种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极小的短效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诱导药物[1]。丙泊酚起效迅速、持续时间短、安全性高,但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大。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08月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应用依托咪酯及丙泊酚进行全麻诱导,以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1—1~2012—08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共50例,全部行全身麻醉,年龄18~39岁,平均(25.6±6.4)岁。体重43~65 kg,平均(51.6±7.5)kg。将40例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治疗分2组,治疗组25例,给予应用依托咪酯麻醉,对照组25例,给予应用丙泊酚麻醉。全部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疾病。两组患者在体质量、年龄、病程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全麻诱导前,监测心率、血压、脉氧饱和度,均开放外周静脉输液,先输晶体液或胶体液8~12 ml/(kg h),输注30 min。给予长托宁0.5 mg,咪唑安定3 mg,舒芬太尼0.6~0.8 μg/kg,罗库溴铵0.5~0.6 mg/kg;对照组给予丙泊酚2.0 mg/kg,治疗组给予依托咪酯乳剂0.2 mg/kg后1 min行气管插管,插管后麻醉机控制呼吸。
1.3 监测及观察指标 记录T0~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
1.4 统计学方法 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 t检验。P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两组T0时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时SBP、DBP、H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 E组2例患者在诱导过程中出现肌阵挛,减慢注射依托咪酯速度后迅速缓解; P组4例患者诉局部注射痛。苏醒过程中两组各发生2例苏醒期躁动,给予芬太尼0.05~0.1 mg静脉注射后均在10 min内缓解。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等短效静脉的上市,全凭静脉麻醉(TIVA)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2]。而麻醉和手术的刺激可加重心肌的缺血和各系统的负担,为此,的选择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3]。并且手术与麻醉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极度兴奋,氧耗量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等。这些代谢和心血管反应,可干扰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同时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对物的耐受性显著降低,在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波动,而血压波动超过静息状态的30%,则围术期心血管致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诱导应以“维护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为原则,对低血压休克患者应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5]。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诱导时既要补充血容量,又要注意血流动力学的平稳防止心脏耗氧增加,甚至心率失常。
丙泊酚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静脉,但由于较强的循环功能抑制作用,可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和扩张外周血管双重作用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对心血管系统抑制作用明显,常引起低血压,应用于高龄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其血压下降的程度更为明显,从而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目前使用的依托咪酯针多为乳剂,起效迅速,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冠脉血管轻度扩张,使血管阻力减少。依托咪酯是咪唑的衍生物,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小、脑保护、苏醒迅速、安全范围广等优点,同时平均动脉降低不明显,安全界限较大,适合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不宜采用其他药物的静脉麻醉。依托咪酯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起效快,诱导期安静、舒适、平静,无兴奋挣扎,苏醒迅速,具有遗忘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闫怀军[7]研究证明依托咪酯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高龄、休克和冠心病患者的麻醉诱导,并能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因此常用于危重患者和心脏疾病患者的麻醉诱导。王卫东等[8]认为在全麻诱导中,丙泊酚与依托咪酯相比,前者能更好地抑制血压、心率的明显波动,从而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本研究中,治疗组的SBP、DBP均无明显改变,仅在术中给药后1 h有所降低,而HR变化不显著。对照组在给丙泊酚10、30、60 min均降低明显,HR减慢,这充分显示了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的稳定性,优于丙泊酚。同时治疗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气管插管后上升,但与入室时比较差别不大。说明依托咪酯乳剂麻醉诱导对心血管影响轻微,麻醉效果能较好满足手术要求。但要注意的是肌阵挛是依托咪酯在静脉全麻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中枢作用有关,加大用量出现肌阵挛几率增大[9]。对此,我们在全麻诱导中,给予复合使用了芬太尼及阿曲库铵术者未发生注射部位疼痛及肌震颤。
综上所述,依托咪酯静脉诱导的突出优点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治疗组的生命体征中血压更加平稳,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王润.小剂量咪唑安定联合依托咪酯对全麻诱导中减轻肌阵挛的临床作用探讨.西部医学,2012,24(1):104—105.
[2] 谢柏旺依托咪酯乳剂静脉麻醉在高龄产妇患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0—71.
[3] 李建钢,刘国锋,陈 璧.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全麻诱导对老年患者心血管稳定性的比较研究.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2):123—125.
[4] 刘若杉,董彦鹏,孙莉.丙泊酚与依托咪酯联合应用对卵巢癌化疗患者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19(1):24—27.
[5] 李降,李泳.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失血性休克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7.
[6] 黄宇捷.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30例临床观察.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63—.
[7] 闫怀军,李岩.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55—12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