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38卷第6期

V01.38、o.6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2010年11月

NOV.20lo

University(Hum.&.Soc.Sci.)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刘先春,杨志超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五化;路径选择

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理论宣传在内客扣语言上的通俗性。丰富理论宣传的方式和渠道,提高理论宣传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理论宣传的效果评价机制.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多样化的普及方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科学化的效果评价以及专业化的理论队伍。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A8

Pathto

文献标志码:A

PopuIarjzation

文章编号:100l一2435(2010)06—0632一06

in

PromoteofMarxismhinaContemporaryC

dministration,ofPoliticsandA

l。IUXian—chun.YANGZhi—chao(LanzhouUniversity。SchoolLanzhott

73(}000。(Ⅵina)

Keywords:popularizationofAbstract:Inthe

to

MarxismincontemporaryChina;fiveways;path

MarxismIncontemporaryChina,payattention

process

content

of

promotingthepopularizationof

popularityinandlanguage.enrichwaysandchannels,imodernization.establishandprovethem

team.Therefore.populari—

echanismofimproveevaluationmtheoreticalpropagandaandbuildprofessional

zationofexpression,diversificationofpopularization,meansofscientificevaluationandprofessionalodernmoftheoryteam

are

thethespecificpromarxismincontemotingpathofthepopularizationofMporaryC’hina.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通过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和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大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最终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表达形式通俗化、普及方式多样化、传播手段现代化、效果评价科学化、理论队伍专业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

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理论要被群众认同、接受,就必须实现表达方式的通俗化,就必须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通俗语言。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在内容上和语言表达上的通俗化。

(一)理论宣传的内容要贴近群众

理论能不能说服群众.取决于理论与群众的关联程度,取决于理论能不能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迫切的就是解决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这

一、表达形式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是人民群众掌握理论的需要。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也说:“马

-收葛日期:2010一ln一26

基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09YJC710029)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不断解决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大多数人获益,不仅是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最直

作者简介:刘先春f1963一).男.1ll东定陶人.教授.博上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马克恩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畅志超(198l一).男.1t肃通渭人.博士研究生。

第6期

刘先春.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解决民众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只有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让更多的民众学习、了解、熟悉并接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此,广大理论工作者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努力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脉搏和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深刻了解人民群众的追求与愿望,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批遵循科学价值导向、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反映群众现实需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要不断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的方式,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实现理论宣传活动深入基层,与广大群众的生活相联系。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收入差距、就业、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在帮助人民群众加深理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理

论学习热情,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认同和信赖,使人民群众真信、真

学、真用。

(二)理论宣传的语言要适合群众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理论研究也确有其复杂性和专业性,这就造成了主要是党政机关、学术研究单位、高校等少数单位和特定群体从理论一I-_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形成了这些特定群体间交流的语言规范。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这些精英话语相对抽象而晦涩。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与普通群众间的距离.影响r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理论能不能被群众接受、认同,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理沦是否符合大众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民族习惯,理论宣传和普及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实现从

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大众话语最典型的

特征就是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既简明、扼要,又易记。在语言的大众化方面。我们党在历史上拥有卜分丰富的经验。曾经提出:大众化“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而他也

经常使用大众化的语言方式。他的许多经典语录如:“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

画绣花”、“打土豪。分田地”、“三大法宝”、“糖

衣炮弹”、“纸老虎”等.都是从f:1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的,贴近生活而又浅人深出,非常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也十分注意使用大众语言,如“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浅显直白,直指问题要害,也是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

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语言上要进一步推进大众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不要过分追求玄妙、故弄玄虚、卖弄学问,不应该陷入语言越晦涩、曲折,句式越冗长、繁复,涵义越深奥、飘渺,别人越搞不懂,就越代表其水平高的误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语言要求生动,在生动中求深刻,必须转换话语方式,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这样才能让大众听懂.才能被大众所理解,才能

被大众所接受。

二、普及方式多样化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对于学习和接受理论宣传普及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要求。因此,理论宣传和普及方式的多样性成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重点。

在当代中国,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和传播平台.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和方式。在某种程

度上,宣传普及方式的多样化选择决定着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因此,必须努力拓宽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

(一)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闻媒体传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新闻媒体应当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

责的态度。深入采访和调杏研究.既螫埘【矧家的方针进行全面准确的报道和解滇.也爱及时反映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变化和呼声;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8卷

要介绍各方面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也要反映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阑难.力求准确无误,客观公上E。要善于运用群众参与、专家访谈、平等讨论、自我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引导。促进问题得到解

决。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

众的意愿和心声。做到群众爱听、爱看、爱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各地

党和要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充分运川先

主义大众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努力在伞礼会形成Ⅱ{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

量。各种报刊要开辟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和新机制。当前.《人民R报》、《光明门报》等r理沦专版.及时详细

理沦体系的发展情况.

ift㈩t5证思.t义大众化的U的,

(二)发挥大众媒介的基础性作用,丰富当【冬J15、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是当代I{1I司屿克思:E义大众化的取要阵地。要积极组织专家学qj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

f征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r《干部群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面对面》

!与前发牛的

j马兜思主义L|J_前社会上发

!加能够深入群众.使广大群众所接等相关部fJ还联合有实力的影

f皇.拍摄制作r《世纪中国》、《复兴之的纪录片.通过影像和r理论宵传的通俗性和直J和J.极大丰富厂当代中旧【5克思主义大众化(三J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性作用,强

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代中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方式。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和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早在民主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党和红军的“生命线”,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的历史任务,发挥着宦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投身的重要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I: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I:作的“生命线”。担负着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和群众化的历史责任,发挥着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党和

国家各项建设任务的重要社会功能。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一切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了非常好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不断夯实自己的理沦基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

自己的宣传教育方法,在努力进行理论研究的同

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蒯杏.在实现j二,大力开展中国特色

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推进马

克思主义理沦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推进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传播手段现代化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手段/f:断更新.只有采{代中1日乌克(一)占领现代化的阵地

我困的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0年月底.我陶网民规模达4.2亿人。ff联网普及升增至31.8‰。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达到2.77亿

18.6%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供了巨大的机遇。马克思主义理论

ffJ的Lj的、有步骤、有针k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日『以利思主义理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

进手段改造传统传播方式.增强、与代中国马克思

论专栏.满足广大群众的理论需求.探索报刊宣

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成果

报刊以及各省党报都设立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实现宜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当代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者编写大批反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社会主义理论化、普及化的文化精品.“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

体地化产品”;.小断探索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有效途住。近年来.组织出版众炎心的用了先进的传播手段,才能占领理沦饩传的制高

点。掌握理论教育的主导权.开创Ⅵ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6率持续上国总体网等一系列离质靖的理沦通俗溪物.把时政热点与理论的宣传相结合.片尉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分析和解读、乍的热点事件.使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具有

时效陀.壁受。此外.中肖部视制作单路,,等多部进行码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当代中

国乌克思主义肖传和普及图文的结合.大大提高观性.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震撼/感染,的普及方式。

人.增幅为传播方式的应用与普及,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提工作者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及时地『,解人思想动态,以便有计划、有对性地在网用现代传播方式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

点,增强马克第6期刘先春.等t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严肃的马克思主义内容生动有趣。使枯燥的理论变得丰富多彩,使单一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让大众在形象、生动、活泼的教育中,思想得到

升华。

但是,信息网络化也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因其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斗争阵地。在这块阵地上,西方国家凭借其在互联网领域的科学技术优势。大肆宣扬西方思想文化。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

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6j。因此,

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困难。也更加

重要.要在因特网上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和网络

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坚持团结稳定和正面宣传

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提高网络宣传质量.扩大网络宦传覆盖面。加强网络宣传说服力.增强网络宣传的吸引力.把中国的互联网办成宜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

(二)构建现代化的传播体系

要主动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推进理论传播手段的创新,在拓宽原有的宣传教育阵地的基础

上,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现代化理论传播体系。借助现代化的大众传播手段来达到当代中国

t5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第一.充分利用新兴

传播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理沦宣传普及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瓦联网和移动新媒体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圆化最新成果的宣传普及,使其成为当代中国r屿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暖强

阵地,掌握网上思想理沦的话语权、主导权。开

创移动阵地。利用手机等移动载体进行马觅思主义理论寅传,运用手机竞答、手机征文等新形式。及H寸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普及到广大手机用户中。运用博客、微博等新技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时代先锋人物、}I:会知铝人一l:的感ff力。通过发动私人开博、撰’j微博等形式,教育片{发M民.传播科学真理.增进心:鬯Ij乓谚I。

第一二.钉效IJ及rjlMI屯进ij旺动。要以!I:联|“】

为依托,将传统灌输理论与现代传播学相结合.在灌输的同时注意引导,关注网民需求的新变化,挖掘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吸引网民、服务网民、赢得网民。可以通过网上互动社区和论坛,及时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设置为互动话题,在组织网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的基础上,运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以正确引导,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增强理论传播的实用性。

第三,积极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新的传播平台,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

村通”工程、文化下乡工程,乡村文化阵地建设

工程,使之成为在基层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通过传播媒介在表层上影响受众的行为方式,拓宽原有的宣传教育阵地,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宣传普及体系。

四、效果评价科学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只顾做好策划和宜传,而忽视理论宣传效果的科学评估和评价。适时对理论宣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能够检验理论宦传的内容是否全面.手段是否得当.方法是否科学。才能够检验创新理论宣传形式是否真正收到了实际效果.才能适时地调整理论宣传普及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途径。满足人民群众对理论的

要求,努力达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一)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评价标准

为了检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成效,认识我们到底“化”得如何,应该提出相

应的检验标准。主要评价标准应该包括:

第一.广大群众足否真喜欢。只有群众真心商欢,不足表而喜欢而内心反感。才是做到大众化的标准。要真心实意地转变作风.虚心向群众请教.大力恢复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第二。影响程度是否持久。推进?1{代中l司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个循序渐进的有日的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制造短幸l『的丰1=会轰动.制造形式主义的力;月能够解决的.只,fr持久

氍持

lfl【q化马兜思主义理沦的宵传和普及,I:作。才能

收到切。戈的成效。

第:.M题解决足否得力。社会难.

_和热点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8卷

问题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所在。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能回避和绕开这些问题。近年来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表明,广大群众对这类问题的求解热望极高。一旦理论宣传贴近这些问题,就会取得良好的大众化效果。

第四,群众接受是否心服。宣传教育一定要使得群众心服。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发自内心的信仰,才能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动力。

第五,和谐程度是否提高。开展?与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下,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实效的标志。

第六.理论宣传受益是否全面。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i-义大众化,本身就要求理论宣传活动的受益而极勾广泛,实现大众普及的效果。理论

工作者是否能够面向广大群众。走到基层,针对各种不同群体。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广泛开展宣

传教育活动,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关键。

(二)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效果评

价体系。要努力克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随意

性、片面性和模糊性,坚持科学的态度,采取同类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的方法,坚持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估。

第一.构筑理论宣传反馈机制。理论宣传反馈机制.主要是通过各级宣传部、媒体、社会中介机构定期不定期地对受众进行调杏.听取受众对理论宣传形式、内容、方法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正理论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好地

第二.构筑理论宣传的督察机制。要结合实际。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以宣传鄢、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读者为一体的理论

宣传督察体系,对媒体理论宣传进行监控.及时纠正理论宣传中存在的问题,防止理论宣传中出现任何偏离党的要求的现象发生。

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评价体系。能够杜绝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粗放的工作方法,正确评价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和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纠正错误,发扬优点,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五、理论队伍专业化

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形态、路径的选择及最终的效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理论家和宣传家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方面。做出了不町替代的贡献。如今,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专业化队伍,就成

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一)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结构

于2004年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

顾问——马克思主义研究知名学者——马克思主

义理论宣传工作者”的人才队伍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眦“。因此,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结构,按照地域、学科、研究背景等指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进行有效整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此外还要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工人以及社会继续加强各省市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等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同时.推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建立老、中、青相结合.

横足受众对理论宣传的要求。

第6期

刘先春.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往选择

专、兼职人员共同参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培养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更好地担负起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使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培养机制,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培养手段。

第一。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培养提供支持。2005年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7],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建设平台。

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专家指导、社会调查、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夯实理论工作者的理底。提高理论创新能力,掌握必备的宣传知识和技能。中宣部、教育部、党校负责培训专家,各地宣传、教育系统、党校负

责培训本地骨干力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立

体化的培训格局。

第三,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要鼓励和号召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经常深入群众,把理论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从群众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根据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心理认知水平,探索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在群众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宣传理论,在工作中创新方法。

(三)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保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需要保持稳定性。因此,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给予支持和物质保障。

第一.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供支持。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要给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解决专职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员的编制问题,为其创立良好

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I要完善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

第二,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供物质保障。要改善和提高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业队伍的待遇,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同时.保证这支队伍专心致志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各地高校、党校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经费投入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特点,对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给予支持。

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多样化的普及方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科学化的效果评价以及专业化的理论队伍,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体系。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只有坚持这“五化”,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在理论上得到科学阐释,更在实践层面得到不断推进,从而真正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1]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晨出版社。

1984:422.

[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82.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旃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4.

[5]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0—7—15)[2010一lo一26].httpl∥

research.cnnic.en/html/1279173730d2350.html.

[6]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

见[EB/OI,].httpl//cpe.people.corn.en/GB/

162/71380/71382/71481/4854367.html.

[7]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

级学科的通知[EB/OL].http://baike.baidu.corn/

view/34459.htm.

责任缩辑:陆广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