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本祥, LI Ben-xiang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9(1)0次
1.弗里德里希.尼采.张念东.凌素心 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2.尼采 权力意志 19913.尼采 权力意志 19914.尼采 权力意志 19915.尼采 瞧,这个人 19956.尼采 瞧,这个人 1995
7.吴家荣 颓废主义文学思潮与新理性主义 2003(10)8.吴家荣 颓废主义文学思潮与新理性主义 2003(1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期刊论文 张燚.ZHANG Yi 以\"现代\"的名义跨入当代——\"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之当代音乐研究感言 -音乐学院学报2009(1)
在南京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上,\"中国当代音乐研究\"是一个重要论题,代表们肯定了其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也对存在的不足有所认识.总体来说,慎谈\"跨越\
2.期刊论文 毛国民.MAO Guo-min 美国学者对\"当代\"中国平等观的独特看法——从孟旦的《中国\"当代\"人的概念》谈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1)
\"当代\"中国将\"培养\"新人作为\"平等\"的手段,而西方人是用\"平等\"来描绘自由民主理想;在\"当代\"中国,\"平等\"对待是建立在\"成为人民的一员\"的基础之上,而西方人的平等观来源于上帝的爱;\"当代\"中国人最重视地位平等,而\"当代\"西方人最重视权利平等.
3.学位论文 周维山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 20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了美学研究的转型,但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国当代美学已形成的传统,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回顾中国当代美学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当代美学传统的形成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试图站在二者关联和美学转型的角度,透视《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加深对中国当代美学历史了解的同时,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未来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包括导言、结语在内共七个章节。
导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二是研究现状。三是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文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史论结合的论述方法,把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贯穿于对问题的论述中,以期从共时态与历时态两个交叉的层面清晰把握《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之间的具体关联。
第一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话语选择。本章分三节疏理了《手稿》为中国当代美学所选择的历史语境。一是中国当代美学发生的总语境。新中国的成立,不单单是一个新的政权的诞生,更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新政权是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的诞生和确立历史地决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必然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话语建构的根本指针。李泽厚首先把《手稿》与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联系起来。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大讨论中的美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当时的美学界认识到了《手稿》的美学价值。《手稿》也因此很快为美学界所了解。“”之后,“美学热”再度兴起,伴随着异化和人道主义大讨论,《手稿》的理论价值再一次被揭示,形成一股《手稿》研究热。在“美学热”和“《手稿》热”中,《手稿》一方面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的话语建构,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当代美学所选择和接受。第二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本章分两节探究了《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哲学基础的建构历程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上)。本章分三节分析了关于《手稿》的三个基本范畴和命题的论争及其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解答。一是“劳动创造了美”与美的根源。对于“劳动”这一范畴和“劳动创造了美”
这一命题的理解一直是有争议的,但不论如何,通过论争和阐释,“劳动创造了美”在根源意义上回答了美、美感诞生的根源,为美的根源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自然的人化”与美的本质。在五六十年代,李泽厚用“自然的人化”不但解答了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并且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在80年代的“美学热”中,“自然的人化”因其包含着“人”的维度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时间它与《手稿》中另一个相关命题“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起成为许多美学研究者对美的本质的定义。但由于《手稿》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痕迹,“自然的人化”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及“自然的人化”能否成为美的本质的定义因此成为争论的焦点问题。“自然的人化”命题,为突破机械唯物主义美学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从人的本质角度探究美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可能。三是“美的规律”与美的创造规律。“美的规律”究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还是一种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规律,以及如何理解“美的规律”与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尺度”之间的关系成为论争的焦点问题。“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区分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本质特征时提出来的,它是体现人的生产的特殊本质的规律,而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因此,它是一种生产规律。关于如何理解“美的规律”,尽管存在着争论,但是,它体现的主体创造性为美的创造规律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下)。本章分三节探讨了中国当代美学在接受《手稿》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美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思路。一是美的本质。人们在吸收《手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
三种不同的探讨思路。第一种研究思路是从根源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以李泽厚为代表。他从“自然的人化”等理论出发解答了美之为美的根源。第二种研究思路是从关系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以朱光潜、蒋孔阳、周来祥为代表。朱光潜在建国之前就形成了从心与物的关系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的思路,由于缺乏理论的根基,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主观论。建国后,通过吸收《手稿》中的劳动实践思想,形成新的关系论。同时,蒋孔阳、周来祥等也吸收了这一思想,坚持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第三种研究思路是从规律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以蔡仪为代表。蔡仪的典型说从其提出开始,就受到了《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影响。“”之后,他经过深入研究《手稿》中“美的规律”范畴的论述,深化了这一思想。从规律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为中国当代美学中美的本质探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同时,这一角度也是为实践派美学家所认可的。他们不但要回答美的根源,还要回答美本身的本质,因此,规律的角度也成为他们对美的本质的一种探究方式,但在对“美的规律”的理解上与客观派美学是不同的。二是美感问题。美感与美是密切相关的,对美的认识直接决定着对美感的认识。因此,在吸收《手稿》理论的基础上对美感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与美的本质研究相关的两种研究思路。第一种研究思路是从根源的角度探究美感的本质,同样以李泽厚为代表。他用“内在自然的人化”理论回答了美感产生的根源。第二种研究思路是从关系的角度探究美感的本质,同样以朱光潜、蒋孔阳、周来祥为代表。他们认为,美和美感都是在审美关系中诞生的。三是艺术的本质。新时期之前,由于受机械反映论的影响,艺术的本质被认定为是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忽视了主体的创造作用。“’’之后,对艺术的本质研究在吸收《手稿》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认识思路。第一种认识思路是主体创造论,以朱光潜、蒋孔阳、刘再复为代表。在五六十年代,朱光潜根据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的原则,提出艺术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还是一种创造。后来,他又根据《手稿》中的劳动实践理论深化了这一思想。新时期之后,蒋孔阳根据“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创造说”。刘再复则吸收了李泽厚的主体性理论,但更进一步突出了艺术创作中精神主体的作用。第二种认识思路是审美本质论,以李泽厚、童庆炳、钱中文为代表。进入新时期之后,李泽厚对形象思维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他认为,形象思维不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过程。根据形象思维的特征,他提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它遵循的是一种情感逻辑,并且带有非自觉性等特征。这种对艺术情感性的突出强调成为新时期审美本质论的先声。童庆炳则根据前苏联的审美社会派理论提出艺术的本质特征不是形象性,而是审美性。钱中文在坚持反映论的基础上,也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虽然他们的艺术理论主张并非直接来源于《手稿》,但是对审美本质的认识却是与《手稿》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第五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未来走向。本章分两节探讨了《手稿》与美学转型中的三种探索取向以及《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未来发展的现实意义。一是《手稿》与三种美学探索取向。90年代以来,围绕对实践美学的超越与反思,形成了多种探索取向,但取得一定成就并具一定影响的有三种:后实践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生态美学研究。虽然他们对实践美学持反恩和超越的态度,但对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手稿》他们并不一味持排斥的态度,反而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其中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比如,后实践美学的诸派别,虽然他们的理论资源来自于西方的现代哲学和美学,但是却又不同程度地从《手稿》中寻找相关的理论为其作出合理的论证;作为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手稿》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生态美学研究者则直接从生态的角度对《手稿》中的相关命题进行了重新解读。二是《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未来发展的现实意义。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之源。《手稿》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是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之源,因此,我们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必然离不开《手稿》。其次,《手稿》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根基。中国当代美学要真正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从先前已开创的传统上进行理论创新,而中国当代美学传统的形成是与《手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手稿》内涵的新阐发。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手稿》提供给中国当代美学的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原则,而不是结论。因此,《手稿》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必然会绽放出新的理论阐释力。结语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如果说前五章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对《手稿》与中当代美学之间的关联进行探讨的话,那么在结语部分本文则选取从时间的角度对《手稿》在中国当代美学中历史地位的演变进行了简要地回顾与总结。中国当代美学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的“美学热”和90年代以来的美学转型。在五六十年代,《手稿》中的“自然的人化”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美学研究中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在80年代,通过持续多年的“《手稿》热”“与“美学热”,《手稿》的基本范畴和命题融入到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建构中,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元话语。90年代以来,《手稿》则以新的姿态参与着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建构。我们相信,在过去,《手稿》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历程,同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手稿》会焕发出新的理论光彩,中国当代美学也一定会走向辉煌的未来。
4.期刊论文 梁振华 从书写空白到期待宽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之回顾与前瞻--《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之评述及思索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5(3)
从女性视角介入中国当代文学,不仅能够以男性不能企及的女性经验弥补传统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诸多局限,而且能够构成迥然有异于传统文学史现的意义体系,便于我们从另一个重要的侧面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变的脉络进行梳理.从焦灼书写\"空白之页\"向构建一种宽容的言说氛围的转型--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新世纪里呈现给我们的值得期待的前景.
5.期刊论文 刘广明.朱新荣 浅析中国当代大学的遗传基因——兼谈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的差异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1)
中国太学与中世纪大学之间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征.中世纪大学被称为当代大学的母体,中国太学虽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中国太学并不被看作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特征,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大学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中国太学有着天然的继承性和同质性;但同时,中国当代大学缺失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中国太学的遗传基因在中国当代大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中国太学应视为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之一.
6.期刊论文 贾利珠.Jia Lizhu 论中国当代美术社会功能的缺失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
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可代替的社会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中,受西方现当代美术思潮影响出现的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功能.
7.学位论文 赵峰 中国当代油画在当下环境中的地位 2007
中国当代艺术是指“”后的艺术,特别是1979年以后的中国艺术。中国当代油画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起着中坚作用的艺术门类。发展到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中国当代油画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就中国当下环境而言,政治空气是日益宽松的,艺术市场也是日趋规范的,这一切都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本文从两个部分来论述中国当代油画在当下环境中的地位。第一部分,中国当代油画的性主要就中国当代油画的构成进行分析,讨论中国当代油画的思想基础、题材、内容和表现语言等多方面趋向于中国当下独特性的发展历程。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主要风格的变更把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轨迹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中国当代油画就其外部环境的分析来确定多者关系均衡中的中国当代油画的地位。具体包括中国当代油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中国政治的关系、与中国艺术市场的关系以及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等方面。中国当代油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是讨论中国当代油画与中国画、装置、行为等其他艺术种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当代油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中国当代油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则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当代油画。中国当代油画与中国政治的关系是探讨中国政治对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两个方面的作用。中国当代油画与艺术市场的关系重点是就艺术市场中中国当代油画的地位而言。中国当代油画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则是从中国当代油画与国际当代艺术的比较中论证中国当代油画的在国际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当代油画无论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市场的角度而言都有重要的地位,这地位既是学术意义的,也是经济意义的。中国当代油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在艺术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不是被规定的,而是中国油画家们努力的结果。
8.期刊论文 邝邦洪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思考 -肇庆学院学报2002,23(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对当代文艺思想论争的教学,要抓重点剖析;对历史的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要注重再认识再评价;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参与现实的文学研究与评论,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发展.
9.期刊论文 时殷弘.Shi Yinhong 中国历史之中的连续和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 -外交评论2010,27(1)
连续与变革是始终贯穿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的一个复杂主题.中国的首屈一指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历史连续性顽强得多,同时它的历史变革也远为经常地急剧和激烈.在看待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千年传统往昔的时候,不能显著低估甚或漠视重大变革,而在被现代或当代中国的急剧变革强烈打动的时候
,也不能轻视甚或忘记其中深刻的连续.这个主题也深刻和复杂地寓于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极为重要的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既是召唤中国现代宏伟变革的一个决定性力量,也是为同一个时代保持传统中国特性的一大载体.就当代而言,在其主流的或主持的形态上,中国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以前瞻、镇定、耐心和远更尊重中国特性为主要特征;与此同时\"大众民族主义\"愈益高昂和张扬,对它在予以尊重的同时,需要给予中肯的建言.
10.学位论文 代吉成 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的发展 2006
政治文化是当代政治学中一个热点的研究领域和有效的研究方法。西方的政治文化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中间一度衰落,80年代得以复兴。中国学术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兴盛不衰。政治文化研究为我们深化中国当代政党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当代政党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受因素较多,尽管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至今广度和深度的开拓都还不够。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的研究还十分罕见。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政党的生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建国后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对中国当代政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破坏。深入认识和把握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对于推动中国当代政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包括一个导言和七章正文。
导言部分说明选题的由来与意义、研究现状、重点与难点、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首先界定政治文化概念的内涵,归纳政治文化的特点,分析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接下来梳理出政党发展的五条规律:政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民主化与现代化;政党是价值的普适性与形式的民族性相结合的产物;政党的生命力与其功能的实现程度成正比;制度化是现代政党发展的内在要求;缺乏民主型社会生态环境的政党容易与民主政治相偏离。从政党的发展规律中可以总结、归纳出政治文化对政党发展影响的四个主要方面:政治文化影响政党生成与变革的方向与途径以及政党的民族化、民主化、制度化。
第二章着重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在当代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形成于过去而在当今现实中仍然起作用的政治文化观念、心理、价值取向等等。总体上说,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型政治文化。当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包含着“和谐”观念等优秀成分。当代中国还存在着传统政治文化生存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形成了既清晰又模糊的政治认知、既亲近又疏远的政治情感、既崇高又低下的政治评价。
第三章对传统政治文化作用下中国政党生成与演进史进行回顾。中国最初的政党生成于中华建立初期。辛亥后中国组党风潮兴起,形成多党竞争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很快被袁世凯下去。民初多党竞争失败显示,中国缺乏发展多党竞争政党的政治文化环境。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建立起一党统治。的一党违背了民主发展的世界潮流,最终垮台。中国党打败取得全国政权后,和民主党派一起创立了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建国初期,中国当代政党得到发展。由于传统政治文化消极因素等的影响,中国当代政党在1957年之后发生曲折,“”时期遭受重大挫折。
第四章分析中国当代政党的“和合”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崇尚“大一统”政治理想,排斥政治竞争,“和而不同”思想影响深远。这种“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国特色政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当代政党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体现了传统政治文化的“和合”精神。这是中国当代政党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成为中国当代政党的生命力源泉之一。
第五章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之一——民主传统缺失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带来的阻碍。在中国当代政党民主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党和民主党派作为执政党和参政党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传统思想对执政党的渗透,使中国当代政党发生了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一些党员对政党运行产生抵触心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臣识也侵蚀了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淡化了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政党意识,增加了对开明领导人而不是良好制度的期盼心理。民主意识淡薄使中国政党民主功能的三种重要实现形式受到削弱。
第六章分析传统政治文化另一个消极因素——法治传统缺失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造成的阻碍。中国传统政治是伦理化政治,对政治有着强烈的道德诉求,重人治、礼治、德治而轻法治。这种政治文化传统造成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无法为中国当代政党的法制化提供充分的推动力量。轻法治的传统及其背后的传统思维方式,严重忽视政治运行的程序建设,造成中国当代政党程序化建设滞后。
第七章提出中国当代政党发展需要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中国政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中国当代政党应当在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以扎实的制度化建设来不断巩固民主化的成果,并推动中国当代政党不断健康发展。适应中国当代政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传统政治文化必须向公民文化转型。推动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途径有发展市场经济、建构公民社会、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公识、汲取世界政治文化成果等等。在推动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党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lgxyxb-shkx200901008.aspx授权使用:华南师范大学(hnsfdx),授权号:443184-68df-481f-9dca-9e650029cddc
下载时间:2011年1月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