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9卷第1期2009年1月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o.1Jo哪alofHebeiPolyt∞hIlicUniver蓟ty(SocialscienceEdidon)Jan.2009文章编号:1673i2804(2009)Ol舶26J03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李本祥(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关键词: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摘要: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不再信仰;其内容是对价值的虚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既有前现代,又有现代和后现代,因此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内容既包括对传统价值的虚元,也包含对现代和后现代价值的虚无。因此。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认识和对待当代中国虚无主义。中图分类号:G912.67文献标志码:A目前,学术界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研究较多,而对虚无主义关注较少,即使有学者有所涉猎,但也只是泛泛而谈,并未对其产生原因、影响特别是当代中国虚无主义的产生原因、影响做出具体而深入的探讨。那么,什么叫做虚无主义?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又是什么?它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对当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人们认清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积极克服其不利影响有助于社会的真正和谐。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已经站在门前了。”(Heidegger,1980,S.213)既然虚无主义的产生是因为。上帝死了”,那么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内涵只能由。上帝死了”来说明。海德格尔认为,。上帝”这个名称表示的是理念和理想的领域,从柏拉图以后,这一超感性的领域(die配rBe陀ichd∞Veberrirmuchen)就被当作是真正现实的世界了。因此,“上帝死了”就表示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原来是没有意义的。“上帝死了’这句话蕴涵着:超感性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力,它不再有生命力了。形而上学,即被尼采理虚无主义内涵探析虚无主义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尚”,意为。什么都没有”。牛津英语字典认为它于1817年进入英语词汇AlainItay的,Dic60曲rylli8t丽q№dela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哲学已经终结了。”(同上)因此,尼采讲的虚无主义并不是说存在者不存在,而是说存在者没有根据,没有意义。而在西方,存在者的最后根据是上帝,因此,“上帝死了”就否定了西方存在者的最后根据,同样也就否定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的最高价值。既然最高价值被贬损了,那么其它的一切价值必须要被重估。因此。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由尼采之妹汇编的<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韵一书中。。他不仅重估了宗教、历史、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文学、音乐、道德、种族乃至犯罪学、女人的价值,而且,最重要的是重估了自法国大以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女子等一系列进步思潮的价值¨lJ。重估一切价值”意味着价值还在、规则还在,只不过人们不再信仰,而这就是虚无,因此,尼采的虚无主义或者说西方传统的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不再信仰”,而内容是对“价值”的虚元。其实,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一词的基本含义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他写道:“虚无主义。它有双重的含义:A.虚无主义是精神权力提高的象征:积极的虚无主义。B.虚无主义是精神权力的下降和没落:消极的虚无主义。叭引lan目坨‰cai∞(1995年修订版)认为它在1787年进人法语词汇。屠格涅夫使虚无主义这个词被大家所知道,而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蹦edrichHeinrichJacobi,1743年一1819年)首先引入哲学领域,雅各比想用这个词展现理性主义特色,而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所有的理性主义都可以减到虚无,我们应该试图去避免它,而回归到某些信仰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西方真正对虚无主义进行着书论述并达到深刻的哲学家只有尼采和海德格尔。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认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尼采在<快乐的科学>第五卷第343节中写道:。上帝死了,对教上帝的信仰变得不可信了,这一新近发生的最大事件已经开始把它最初的阴影投射到欧洲的上空。”(1988a,S.213)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虚无主义有着深刻地理解,他说:。上帝死了”这句话蕴涵着如下的规定:这种虚无展现出来了。在这里,虚无意味着: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已经不在场了。虚无主义(Nihilis珊),这个所有收稿日期:2008旬3·10基金项目:教育部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06JzDcI001]万方数据第l期李本祥:当代中国虚无主义27积极的虚无主义是尼采要加以肯定与赞扬的,它能够帮助精神的力量得到迅速的提升,能够作为巨大的破坏力实现精神力量的最大值,因此“可以作为强力的象征¨31。尼采在这里重点批判的是消极的虚无主义,亦即。疲惫的虚无主义州“.因为它代表着现代的悲观与颓废精神,他说:”虚无主义只是生理颓废的表现。州引,消极虚无主义的破坏性在于瓦解各种价值与目的,使它们陷于纷争不已的状态,并最终分崩离析,从而导致精神力量的下降、没落乃至衰竭。尼采曾经从哲学的意义上给消极的虚无主义作出这样的解释:。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一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竹【6’。这种虚无主义的极端形式表现为双重的虚无化:一是在存在者主体方面,它否认有任何的信仰,把任何信仰、价值都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而在外部世界方面,它把我们所生存于其中的感性的世界,贬低为仅仅是某种虚假的。现象世界”,而只有超验的“理念世界”才是根据,我们所生存的。现象世界”则是假象的世界。主义:一是党史研究领域的。否定”的虚无主义:二是对全部历史的虚无主义,如。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社会思潮就是如此(新历史主义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方法);三是对历史教育的虚无主义,其表现就是影视创作中的“戏说”热和。空手道”、网络n舢H的。搞笑”和。元厘头”等等。而梅荣政在(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中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反马克思主义众多社会思潮的一种,集中起来说,就是四个观点:一是否定,否认20世纪中国发生的必然性,认为是一种单纯破坏的力量,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二是否定五四运动,认为五四运动造成了历史的断裂。中国因此耽误了60年的发展,;三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实质的问题是根本搞早了搞错了,阻滞、破坏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四是否定中国党的领导,认为中国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这些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历史虚元主义确实存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否认历史事实,不同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观点错误明显.且负面影响大。文化领域中,当代中国新颓废主义文化的兴起和流变表明虚无主义在中国文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吴家荣教授在<颓废主义文学思潮与新理性主义>中指出颓废主义的原始形式是文化大时期青年们在刊物<今天)所写的。晦涩难懂”的朦胧诗,通过朦胧诗,他们。发泄着内心的苦闷、宣泄着受骗的愤怒,斥责着丑类们卑劣的伎俩¨”稍后的寻根作家怀着忧患的深思,揭示现实生活中悲剧的根源。虽掺杂着无可奈何的颓废意味。却与典型的颓废主义文学不同,这种不同在于它从总体上融人了文化人类学的意义,而且意在启迪人们理性主义的思考。无论是<麦秸垛)、‘河东寨>,还是<伏羲伏羲>,读者都能在作者晦暗冷峻的场面铺写中感受到幻灭绝望之中理性节制的潜流。稍后兴起的先锋派文学,情况开始有了变化。变化之一是更多地接受西方现代哲学、现代派文论的影响,变化之二则是先锋派文学更注意艺术形式的翻新与艺术技巧的追求。新时期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由朦胧诗派到寻根文学再到先锋派小说,都还在走着一条较为稳健的路的话。。那么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后现代的介入,以及社会问题堆积。没能及时地化解造成社会风气滑坡等等原因,部分新生代作家终将颓废主义思潮推人堕落的边缘。¨副因为后现代理论上的突出之点就是彻底否定价值与意义的存在。同时,后现代由对形式的追求发展到唯美的变态,最终导致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颓废倾向。当颓废主义文学发展到这时,可以说虚无主义在文、学中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了。生活中的虚无主义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上面分析了当代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否定、侮辱人格、忽视平等和自由、压制民主和公正、轻视生命和科学精神,那么一些人工作中学习中出现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现象,一些出现的贪污、现象,一些意志薄弱者的自杀现象,这些都是虚二当代虚无主义和中国当代虚无主义那么当代中国有虚无主义吗?如果有。它应该是什么呢?这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国虚无主义进行存在性判断。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虚无主义作为社会思潮的一种,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如果有当代中国虚无主义,那么它无疑是当代中国具体的物质经济关系的反映。我国是处于前现代、现代等(有学者认为我国也有后现代)交叉进行的国家,因此,我国的具体国情在这些方面都有所反映。具体来说,前现代在我国表现为我国过去长期处于封建自然经济时代,自然经济对我国当代仍然有着长久影响。在自然经济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权威在国家统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我国,传统精神价值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具有长期丙深刻的影响,这也影响到当代,因此,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在此种情况下就表现为对原来的权威主义价值的反抗,对传统精神价值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虚无;但无法怀疑,我国又处于现代性的过程中(现代性问题是个普遍的问题,我国也难以避免),中国当代虚无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就与西方当代虚无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重合,受到西方当代虚无主义的影响,具有当代西方虚无主义的一般特征。因此,从理论上判断,中国当代虚无主义应该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当代西方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同时包含着这两个方面。这是理论上的推理,那么事实的存在性判断当然不可少。中国当代的虚无主义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领域:历史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活领域。当代的虚无主义首先存在于我们的历史领域研究中和一些人对历史的态度中。一些学者已经对此有了研究,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黄凯峰的论文<以科学的历史观指导历史评价一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历史,以“理性思考”为名否定社会主义,其根源是唯心史观。通过总结,他指出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历史虚无万方数据28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无主义在生活中影响的或轻或重的表现。正如俞吾金教授所说的,生活中的虚无主义无出不在,它往往以潜在的形式影响着人们。既然当代中国当代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文化领域、生活领域等多领域都有影响而且多是消极影响,这不得不让人们重视这一社会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而找到相应的办法来加以解决。社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尺。依法治国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何才能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人格甚至生命,除了有法可依外,还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近年媒体上出现的。民告官”的案例之所以成为新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之前社会公民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性,而法律上的保障是抑制虚无主义的另一层屏障。三对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引导与控制三——’oU,I~,U结束语中国当代虚无主义在内容上包含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西方当代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而这主要足由中国当代精神价值的主体性缺失引起的,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来确立中国当代的精神价值。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教育与方法的改变及依法治国的落到实处对疏导和控制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不仅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们思想的健康程度上,只有人们在思想上是积极向上的,有着更高的信仰和追求,社会也才是真正的和谐。参考文献:[1](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张念东,凌索心译.权利意志一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编译出版社.文化教育上,马中西的结合重新确立中国当代的精神价值。中国当代虚无主义主要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缺失和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导致的,因此必须要尽快确立中国当代的精神价值。中国当代的精神价值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信仰和追求。“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尤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与消极堕落思想势不两立,“面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性和自由。”其次,中国传统中有很多优秀的精神价值,如古代社会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如孔子的“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与成人之道等等。曾引导着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应该继承;当然,理论的建没与时代的合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吸收和利用当代西方优秀文化,并立足于中国的当前的实际使其具有时代内容是一条必由之路。另外,在教育上。努力贯彻理想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教育要实事求是,不能总说社会有多么公正,人生有多么美好,适度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学校应坚持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建设。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讲诚信、讲道德这些词之前并不被我们所重视,但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否是现代[2】[3】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尼采.瞧,这个人//尼采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6】尼采.瞧,这个人//尼采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7】吴家荣.颓废主义文学思潮与新理性主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社),2003.10[8]吴家荣.颓废主义文学思潮与新理性主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社),2003.10[9]马克恩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TheExplodngoftheCIline鸵NiUlismatthePre鸵ntAgeUBen·豇aIlg(HunlanityandEconomySchool,AnhIliHefei230009.China)Keywords:tIlepresentage;China;Nihili咖Abstract:JnleIIihilism§natureis:Beu/e咖gin曲y出ingnolonger,whoseconfentist11enihili哆tovalue.ne跏fo彻ercontentcialbeingdecidessocialmentalconsciousne鸽.China§actualsitu撕onatthepre8entagenotoIllyhavemod—bothemtimesjuta190modemtimesandqueenmode兀ltimes,出ereforet}IepresentageChinesenillilisminclude凼eIlihilityt0扛j扭itionvaJue,明dalsocontain£hen主hilitytomodemkeepas岫queenvalue.The孢fore,mn3tf如t}loldto臼e砒姐dknowChinesenihilismatthepresentageinChina台actua王situati∞.万方数据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本祥, LI Ben-xiang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9(1)0次

1.弗里德里希.尼采.张念东.凌素心 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2.尼采 权力意志 19913.尼采 权力意志 19914.尼采 权力意志 19915.尼采 瞧,这个人 19956.尼采 瞧,这个人 1995

7.吴家荣 颓废主义文学思潮与新理性主义 2003(10)8.吴家荣 颓废主义文学思潮与新理性主义 2003(1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期刊论文 张燚.ZHANG Yi 以\"现代\"的名义跨入当代——\"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之当代音乐研究感言 -音乐学院学报2009(1)

在南京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上,\"中国当代音乐研究\"是一个重要论题,代表们肯定了其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也对存在的不足有所认识.总体来说,慎谈\"跨越\

2.期刊论文 毛国民.MAO Guo-min 美国学者对\"当代\"中国平等观的独特看法——从孟旦的《中国\"当代\"人的概念》谈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1)

\"当代\"中国将\"培养\"新人作为\"平等\"的手段,而西方人是用\"平等\"来描绘自由民主理想;在\"当代\"中国,\"平等\"对待是建立在\"成为人民的一员\"的基础之上,而西方人的平等观来源于上帝的爱;\"当代\"中国人最重视地位平等,而\"当代\"西方人最重视权利平等.

3.学位论文 周维山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 20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了美学研究的转型,但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我们只有立足于中国当代美学已形成的传统,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回顾中国当代美学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当代美学传统的形成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试图站在二者关联和美学转型的角度,透视《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加深对中国当代美学历史了解的同时,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未来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包括导言、结语在内共七个章节。

导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二是研究现状。三是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文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史论结合的论述方法,把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贯穿于对问题的论述中,以期从共时态与历时态两个交叉的层面清晰把握《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之间的具体关联。

第一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话语选择。本章分三节疏理了《手稿》为中国当代美学所选择的历史语境。一是中国当代美学发生的总语境。新中国的成立,不单单是一个新的政权的诞生,更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新政权是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的诞生和确立历史地决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必然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话语建构的根本指针。李泽厚首先把《手稿》与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联系起来。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大讨论中的美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当时的美学界认识到了《手稿》的美学价值。《手稿》也因此很快为美学界所了解。“”之后,“美学热”再度兴起,伴随着异化和人道主义大讨论,《手稿》的理论价值再一次被揭示,形成一股《手稿》研究热。在“美学热”和“《手稿》热”中,《手稿》一方面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的话语建构,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当代美学所选择和接受。第二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本章分两节探究了《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哲学基础的建构历程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上)。本章分三节分析了关于《手稿》的三个基本范畴和命题的论争及其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解答。一是“劳动创造了美”与美的根源。对于“劳动”这一范畴和“劳动创造了美”

这一命题的理解一直是有争议的,但不论如何,通过论争和阐释,“劳动创造了美”在根源意义上回答了美、美感诞生的根源,为美的根源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自然的人化”与美的本质。在五六十年代,李泽厚用“自然的人化”不但解答了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并且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在80年代的“美学热”中,“自然的人化”因其包含着“人”的维度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时间它与《手稿》中另一个相关命题“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起成为许多美学研究者对美的本质的定义。但由于《手稿》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痕迹,“自然的人化”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及“自然的人化”能否成为美的本质的定义因此成为争论的焦点问题。“自然的人化”命题,为突破机械唯物主义美学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从人的本质角度探究美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可能。三是“美的规律”与美的创造规律。“美的规律”究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还是一种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规律,以及如何理解“美的规律”与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尺度”之间的关系成为论争的焦点问题。“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区分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本质特征时提出来的,它是体现人的生产的特殊本质的规律,而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因此,它是一种生产规律。关于如何理解“美的规律”,尽管存在着争论,但是,它体现的主体创造性为美的创造规律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下)。本章分三节探讨了中国当代美学在接受《手稿》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美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思路。一是美的本质。人们在吸收《手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

三种不同的探讨思路。第一种研究思路是从根源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以李泽厚为代表。他从“自然的人化”等理论出发解答了美之为美的根源。第二种研究思路是从关系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以朱光潜、蒋孔阳、周来祥为代表。朱光潜在建国之前就形成了从心与物的关系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的思路,由于缺乏理论的根基,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主观论。建国后,通过吸收《手稿》中的劳动实践思想,形成新的关系论。同时,蒋孔阳、周来祥等也吸收了这一思想,坚持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第三种研究思路是从规律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以蔡仪为代表。蔡仪的典型说从其提出开始,就受到了《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影响。“”之后,他经过深入研究《手稿》中“美的规律”范畴的论述,深化了这一思想。从规律的角度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为中国当代美学中美的本质探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同时,这一角度也是为实践派美学家所认可的。他们不但要回答美的根源,还要回答美本身的本质,因此,规律的角度也成为他们对美的本质的一种探究方式,但在对“美的规律”的理解上与客观派美学是不同的。二是美感问题。美感与美是密切相关的,对美的认识直接决定着对美感的认识。因此,在吸收《手稿》理论的基础上对美感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与美的本质研究相关的两种研究思路。第一种研究思路是从根源的角度探究美感的本质,同样以李泽厚为代表。他用“内在自然的人化”理论回答了美感产生的根源。第二种研究思路是从关系的角度探究美感的本质,同样以朱光潜、蒋孔阳、周来祥为代表。他们认为,美和美感都是在审美关系中诞生的。三是艺术的本质。新时期之前,由于受机械反映论的影响,艺术的本质被认定为是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忽视了主体的创造作用。“’’之后,对艺术的本质研究在吸收《手稿》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认识思路。第一种认识思路是主体创造论,以朱光潜、蒋孔阳、刘再复为代表。在五六十年代,朱光潜根据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的原则,提出艺术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还是一种创造。后来,他又根据《手稿》中的劳动实践理论深化了这一思想。新时期之后,蒋孔阳根据“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创造说”。刘再复则吸收了李泽厚的主体性理论,但更进一步突出了艺术创作中精神主体的作用。第二种认识思路是审美本质论,以李泽厚、童庆炳、钱中文为代表。进入新时期之后,李泽厚对形象思维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他认为,形象思维不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过程。根据形象思维的特征,他提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它遵循的是一种情感逻辑,并且带有非自觉性等特征。这种对艺术情感性的突出强调成为新时期审美本质论的先声。童庆炳则根据前苏联的审美社会派理论提出艺术的本质特征不是形象性,而是审美性。钱中文在坚持反映论的基础上,也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虽然他们的艺术理论主张并非直接来源于《手稿》,但是对审美本质的认识却是与《手稿》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第五章,《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未来走向。本章分两节探讨了《手稿》与美学转型中的三种探索取向以及《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未来发展的现实意义。一是《手稿》与三种美学探索取向。90年代以来,围绕对实践美学的超越与反思,形成了多种探索取向,但取得一定成就并具一定影响的有三种:后实践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生态美学研究。虽然他们对实践美学持反恩和超越的态度,但对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手稿》他们并不一味持排斥的态度,反而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其中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比如,后实践美学的诸派别,虽然他们的理论资源来自于西方的现代哲学和美学,但是却又不同程度地从《手稿》中寻找相关的理论为其作出合理的论证;作为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手稿》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生态美学研究者则直接从生态的角度对《手稿》中的相关命题进行了重新解读。二是《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未来发展的现实意义。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之源。《手稿》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是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之源,因此,我们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必然离不开《手稿》。其次,《手稿》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根基。中国当代美学要真正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从先前已开创的传统上进行理论创新,而中国当代美学传统的形成是与《手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手稿》内涵的新阐发。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手稿》提供给中国当代美学的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原则,而不是结论。因此,《手稿》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必然会绽放出新的理论阐释力。结语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如果说前五章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对《手稿》与中当代美学之间的关联进行探讨的话,那么在结语部分本文则选取从时间的角度对《手稿》在中国当代美学中历史地位的演变进行了简要地回顾与总结。中国当代美学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的“美学热”和90年代以来的美学转型。在五六十年代,《手稿》中的“自然的人化”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美学研究中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在80年代,通过持续多年的“《手稿》热”“与“美学热”,《手稿》的基本范畴和命题融入到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建构中,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元话语。90年代以来,《手稿》则以新的姿态参与着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建构。我们相信,在过去,《手稿》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历程,同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手稿》会焕发出新的理论光彩,中国当代美学也一定会走向辉煌的未来。

4.期刊论文 梁振华 从书写空白到期待宽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之回顾与前瞻--《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之评述及思索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5(3)

从女性视角介入中国当代文学,不仅能够以男性不能企及的女性经验弥补传统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诸多局限,而且能够构成迥然有异于传统文学史现的意义体系,便于我们从另一个重要的侧面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变的脉络进行梳理.从焦灼书写\"空白之页\"向构建一种宽容的言说氛围的转型--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新世纪里呈现给我们的值得期待的前景.

5.期刊论文 刘广明.朱新荣 浅析中国当代大学的遗传基因——兼谈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的差异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1)

中国太学与中世纪大学之间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征.中世纪大学被称为当代大学的母体,中国太学虽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中国太学并不被看作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特征,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大学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中国太学有着天然的继承性和同质性;但同时,中国当代大学缺失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中国太学的遗传基因在中国当代大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中国太学应视为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之一.

6.期刊论文 贾利珠.Jia Lizhu 论中国当代美术社会功能的缺失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

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可代替的社会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中,受西方现当代美术思潮影响出现的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功能.

7.学位论文 赵峰 中国当代油画在当下环境中的地位 2007

中国当代艺术是指“”后的艺术,特别是1979年以后的中国艺术。中国当代油画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起着中坚作用的艺术门类。发展到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中国当代油画应该占有重要地位。就中国当下环境而言,政治空气是日益宽松的,艺术市场也是日趋规范的,这一切都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本文从两个部分来论述中国当代油画在当下环境中的地位。第一部分,中国当代油画的性主要就中国当代油画的构成进行分析,讨论中国当代油画的思想基础、题材、内容和表现语言等多方面趋向于中国当下独特性的发展历程。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主要风格的变更把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轨迹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中国当代油画就其外部环境的分析来确定多者关系均衡中的中国当代油画的地位。具体包括中国当代油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中国政治的关系、与中国艺术市场的关系以及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等方面。中国当代油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是讨论中国当代油画与中国画、装置、行为等其他艺术种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当代油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中国当代油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则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当代油画。中国当代油画与中国政治的关系是探讨中国政治对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两个方面的作用。中国当代油画与艺术市场的关系重点是就艺术市场中中国当代油画的地位而言。中国当代油画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则是从中国当代油画与国际当代艺术的比较中论证中国当代油画的在国际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当代油画无论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市场的角度而言都有重要的地位,这地位既是学术意义的,也是经济意义的。中国当代油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在艺术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不是被规定的,而是中国油画家们努力的结果。

8.期刊论文 邝邦洪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思考 -肇庆学院学报2002,23(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对当代文艺思想论争的教学,要抓重点剖析;对历史的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要注重再认识再评价;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参与现实的文学研究与评论,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发展.

9.期刊论文 时殷弘.Shi Yinhong 中国历史之中的连续和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 -外交评论2010,27(1)

连续与变革是始终贯穿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的一个复杂主题.中国的首屈一指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历史连续性顽强得多,同时它的历史变革也远为经常地急剧和激烈.在看待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千年传统往昔的时候,不能显著低估甚或漠视重大变革,而在被现代或当代中国的急剧变革强烈打动的时候

,也不能轻视甚或忘记其中深刻的连续.这个主题也深刻和复杂地寓于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极为重要的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既是召唤中国现代宏伟变革的一个决定性力量,也是为同一个时代保持传统中国特性的一大载体.就当代而言,在其主流的或主持的形态上,中国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以前瞻、镇定、耐心和远更尊重中国特性为主要特征;与此同时\"大众民族主义\"愈益高昂和张扬,对它在予以尊重的同时,需要给予中肯的建言.

10.学位论文 代吉成 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的发展 2006

政治文化是当代政治学中一个热点的研究领域和有效的研究方法。西方的政治文化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中间一度衰落,80年代得以复兴。中国学术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兴盛不衰。政治文化研究为我们深化中国当代政党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当代政党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受因素较多,尽管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至今广度和深度的开拓都还不够。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的研究还十分罕见。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政党的生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建国后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对中国当代政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破坏。深入认识和把握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对于推动中国当代政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包括一个导言和七章正文。

导言部分说明选题的由来与意义、研究现状、重点与难点、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首先界定政治文化概念的内涵,归纳政治文化的特点,分析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接下来梳理出政党发展的五条规律:政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民主化与现代化;政党是价值的普适性与形式的民族性相结合的产物;政党的生命力与其功能的实现程度成正比;制度化是现代政党发展的内在要求;缺乏民主型社会生态环境的政党容易与民主政治相偏离。从政党的发展规律中可以总结、归纳出政治文化对政党发展影响的四个主要方面:政治文化影响政党生成与变革的方向与途径以及政党的民族化、民主化、制度化。

第二章着重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在当代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形成于过去而在当今现实中仍然起作用的政治文化观念、心理、价值取向等等。总体上说,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型政治文化。当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包含着“和谐”观念等优秀成分。当代中国还存在着传统政治文化生存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形成了既清晰又模糊的政治认知、既亲近又疏远的政治情感、既崇高又低下的政治评价。

第三章对传统政治文化作用下中国政党生成与演进史进行回顾。中国最初的政党生成于中华建立初期。辛亥后中国组党风潮兴起,形成多党竞争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很快被袁世凯下去。民初多党竞争失败显示,中国缺乏发展多党竞争政党的政治文化环境。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建立起一党统治。的一党违背了民主发展的世界潮流,最终垮台。中国党打败取得全国政权后,和民主党派一起创立了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建国初期,中国当代政党得到发展。由于传统政治文化消极因素等的影响,中国当代政党在1957年之后发生曲折,“”时期遭受重大挫折。

第四章分析中国当代政党的“和合”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崇尚“大一统”政治理想,排斥政治竞争,“和而不同”思想影响深远。这种“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国特色政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当代政党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体现了传统政治文化的“和合”精神。这是中国当代政党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成为中国当代政党的生命力源泉之一。

第五章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之一——民主传统缺失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带来的阻碍。在中国当代政党民主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党和民主党派作为执政党和参政党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传统思想对执政党的渗透,使中国当代政党发生了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一些党员对政党运行产生抵触心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臣识也侵蚀了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淡化了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政党意识,增加了对开明领导人而不是良好制度的期盼心理。民主意识淡薄使中国政党民主功能的三种重要实现形式受到削弱。

第六章分析传统政治文化另一个消极因素——法治传统缺失对中国当代政党发展造成的阻碍。中国传统政治是伦理化政治,对政治有着强烈的道德诉求,重人治、礼治、德治而轻法治。这种政治文化传统造成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无法为中国当代政党的法制化提供充分的推动力量。轻法治的传统及其背后的传统思维方式,严重忽视政治运行的程序建设,造成中国当代政党程序化建设滞后。

第七章提出中国当代政党发展需要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中国政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中国当代政党应当在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以扎实的制度化建设来不断巩固民主化的成果,并推动中国当代政党不断健康发展。适应中国当代政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传统政治文化必须向公民文化转型。推动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途径有发展市场经济、建构公民社会、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公识、汲取世界政治文化成果等等。在推动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党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lgxyxb-shkx200901008.aspx授权使用:华南师范大学(hnsfdx),授权号:443184-68df-481f-9dca-9e650029cddc

下载时间:2011年1月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