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谈以学生为本推进多校区格局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试谈以学生为本推进多校区格局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华拓科技网
试谈以学生为本推进多校区格局下的校园文化

建设的思考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晏芳林

[摘 要] 本文主要以学生为本从文化的定义、重要性入手,探索多校区办学现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探讨了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文化;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立,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格局已形成,这对高校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何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其中,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在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的课题。

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在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有所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开拓出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

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多校区校园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根植于文化活动中,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成为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它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通过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文化艺术行为或公益活动体现出来,具备了广泛的群众性、知识性、娱乐性、哲理性和启发性,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是对在不同校区就读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渠道之一。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和整个社会文化一样,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狭义上是指师生员工在教学、学习、活动等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其核心是学校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风、学风,即学校精神。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校园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以来,竞争和挑战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校培养的人才来看,理论知识并不能替代对知识的运用和社会的实践能力。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需要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回应整个知识经济时代,这必然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自我满足、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任何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多元化的需求是在有限的课堂和书本中无法满足的,他们有精神的、情感的、思想观念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等。市场经济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要发展自我首先必须认识自我,而自我认识过程是一个人与他人比较学习的过程,要认识就必须参与、接触他人或社会先进文化,到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满足自我。大学生在不断地认识自我、参与实践、满足自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建设对校园文化有制约作用,校园文化对思想道德有反作用,校园文化的变化发展必然对个人思想道德水准提出新要求,个人思想品德必须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得好,对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正效应,反之则会对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零效应或负效应。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展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4、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往,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很大,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拓展,这种危机虽有所缓解,但不少大学仍然存在着理论基础知识强而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现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能力的提高、观念的更新都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他们的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躯体意识以及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帮助,也对他们了解社会、丰富自我,培养以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5、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现等方面都很不成熟,正处在逐步形成和完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培养塑造大学生的这些观念,在加强引导教育工作的同时,社会实践、周围环境等都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通过自觉地学习、思考,能够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提高他们对世界的改造能力。校园文化活动能使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在实践中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本的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原则

1.教育原则:多校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极好的形式。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潜移默化地进

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寓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当然,这种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各种文化活动相融合,使教育渗透于活动之中,而不是牵强附会。

2.自主原则:多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必须由大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安排,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放手让他们自己组织,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经受锻炼,从而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达到自我表现教育的目的。

3.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相结合原则:大学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自主原则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相反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学生系统干部和全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这些活动既要给予大力支持,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在所在校区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多关心、多过问,特别是在精神上、物质上和专业等方面尽其可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必须及时有效地给予正确的引导,要帮助把好政治关,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专业与技术等方面予以全面的指导。

三、以学生为本的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思路 1、把加强理论指导放在多校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位臵 要不断创造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

领文化建设。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出发点,把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移到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来。突出多校区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应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开展以精神文化为主的多校区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之得到良好而充实的思想政治教育。

2、创造培养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 学风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密切关联。很多高校只注重活动的数量和形式,甚至以活动替代学风建设,导致校园文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缺乏自己的文化名片和文化现象。我们要根据学校特色,创造培养适合自己学校的良好学风,制造文化名片,培养独特的学校精神或者文化现象,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

3、把主校区校园文化延伸、渗透到新校区

目前,从新校区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校区相对偏远,党政管理人员少、师生员工少、教师上完课就离开课堂赶班车,学生与教职工之间缺少联系等现象。由于新校区一般都安排新生,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在老校区,新老学生的交流也微乎其微。新生进校后无法从教职工和高年级学生身上,特别是从教师们身上得到

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体味不到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优越感。这就需要通过在新校区举办讲座、开展各类活动等不同形式,把主校区文化慢慢延伸、渗透到新校区。

4、重视继承发扬名校优秀文化,注重融合其它“外来”文化 一般来说,组成的新型大学,要有统一的新型校园文化,以便统一全校师生的办学理念,培养独特新型人才。高校合并之后原有的主学校文化应在新大学中起主导作用,但如果不能兼容并蓄分校区文化,实行新的意义上的新校区文化,对学校发展是不利的。这就需要大力弘扬以名校为主体的优秀文化传统,渗透保持原有的高校文化精神,兼容并蓄,吸收所合并高校的优秀文化,把原各校的优秀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并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建立起新的校园文化模式。

5、提高层次、把创新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臵 提高层次:多校区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各种社团名目多,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而能拿出去交流竞争的节目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多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造成的。这就影响到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参加所在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加强多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满足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努力提高校园文化活

动层次和水平,使其接近或略为超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更适合大学生的口味。

我们在树立校园文化传递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校园文化的创新观念,使校园文化的创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密切关联、优势互补、融为一体。在新时期,高校尤其是多校区的高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的模式、新的理念积极创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有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和各种应变能力的高级复合人才。

6、把校园网络建设作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网络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针对高校一校多校区的办学现状,特别是新校区与其它校区相距较远,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传播与交流、文件的传输与阅读等等都极为不便,我们可以积极地借助利用现代网络传媒的优越点,建立健康、安全、高效、快捷的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时代精神和工作要求,丰富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的建设要突出时代性、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导向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7、建立健全制度,突出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特色性 制度建设是快捷、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学校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规划整体建设,灵活具体操作过程。突出特色文化,经常化一般活动,抓好大校园文化与小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注重教书育人、管理

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积极开展综合型、单一型、科技型、学术型、思想型、艺术型等各类文化活动。

8、加强校园硬件建设,体现人文景观的文化意识

人文景观既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又是一种有意识的间接教育。良好的绿化、格调高雅的建筑风格都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校园格调,能为师生创造赏心悦目的校园文化和清新向上的校园环境,使人和环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热爱校园、文明礼貌、尊重劳动、文明开明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林闻凯,浅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 方振聪,游江,推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年06期.

[1] 谢沫珠,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广东药学院学报》[J],2008年0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