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莱辛《老妇与猫》的生态女性主读

莱辛《老妇与猫》的生态女性主读

来源:华拓科技网
第31卷第3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1.31 No.3 2 0 1 1年5月 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201 1 莱辛《老妇与猫》的生态女性主读 符 贞 (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Do ̄is Lessing, 1919一)是一位充满生态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常显性或 隐性地反映出对地球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深切忧思。 《老妇与猫》是她创作于2O世纪6O年代的一篇经典短 篇。通过对一名被子女抛弃的老妇与一只流浪猫相依为 命、不离不弃、艰难生活的写实描写,表现了处于弱势地 位的“女性”和“自然”的相同、相通之处,女性“历来比男 性更接近自然”,“更适合于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何怀 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第230页)。借此,莱辛控诉了造成女性悲 惨命运和生态恶化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 主义,批判了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希望“改变自然和女 性的‘他者’和‘边缘化’地位,唤醒人们的生态整体意识 和男女平等意识,建立一个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物种平 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陈 茂林:“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齐鲁学刊》,2006 年第4期,第109页)。 一、人生边缘的“失语者” 西方工业以来,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物质生 活极大丰富起来。当人类沉迷于物质的富足带来的感官 愉悦时,现代文明的缺陷和弊端也凸显出来,世风日下、 人情淡漠,个人在严重的精神危机中,思想迷失,深深陷 人与社会、自然和自身的异化关系当中。 小说的主人公赫蒂是在资本主义隆隆的机器轰鸣声 中诞生的。作为一名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女性, 赫蒂肩负种种沉重压迫。她忍辱负重把儿女抚养成人, 使他们有机会进入中产阶级,成为“体面的人,有家有业, 有好工作,有汽车”,而自己却被自己的亲生子女认为是 “古怪”的、“不正常”的老妇(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 女人》,傅惟慈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 页)。丈夫去世后,“市政当局便让她搬到同一公寓里的 一个小套间去住”,随后,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赫蒂 在“市政当局”的要求下一步步失去了自已避风遮雨的 “家”(同上,第136页)。这一过程中,赫蒂始终是无声 的,都在被迫接受他人的命令,被驱赶到“他者”和“边缘” 的位置。 莱辛在小说中再现了“疯狂”母题。赫蒂在丈夫去世 之前,精神是健康的,“那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出赫蒂将 来会表现不正常”(同上,第135页)。在丈夫和孩子们都 无情地抛弃她,原先所谓的“家”不复存在后,邻居们也 “都说她神经有点不正常了,再也不愿意理睬她”(同上, 第136页)。小说中一再提到赫蒂从他人手中“骗出东 西”来卖,其实,在骗的背后是赫蒂为了生存无可奈何的 “乞讨”。最终,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赫蒂连“乞讨”的能 力也丧失了,在寒风中,她只有等死。除了在死前对社 会、对子女的控诉,赫蒂一直处于“失语”状态。面对以男 性为代表的统治阶层,赫蒂是渺小、无力的,她的话语是 无效的,因此在的一次次的安排下,赫蒂始终是缄默 的;亲人和朋友们的离弃使她也失去了话语的听众。在 内心深处,赫蒂的孤独是导致她性格扭曲、异化的重要原 因,而造成她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以男性为代表的人类中 心主义。 二、二元对立下的“抗争者” 小说中几个意象明显表达出赫蒂虽然处于生死的边 缘,她仍没有放弃希望,仍保持着作为女性的尊严,同时 给予自然中其他物种以关注和无微不至的爱。 赫蒂有着吉h赛血统,她的相貌和性格中都充满这 种特有的原始气质。历史上,吉普赛人擅长歌舞,是一个 以过游荡生活为特征的民族,他们热情、奔放、洒脱,在城 市与乡村之间流浪,不愿受拘于任何其他的法律,为了自 由不惜牺牲生命。同样,赫蒂身材高大,长满黑亮的头 发,皮肤一晒就黑,黑色的眼睛烈性十足,火爆的脾气透 着她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的品质,因此也被大家称为“那 个吉卜赛女人”。赫蒂放弃卖食品的稳固“体面”工作,却 入迷于乞讨、买卖旧衣服的生意,在他人看来这似乎是赫 蒂“神经有点不正常”的表现,但在背后显现的却是赫蒂 失去丈夫和子女的无奈,以及不甘寂寞的精神追求。她 回归到本真的自我,用自己的方式(即使不为他人接受) 追求自由,用这些“鲜艳的旧衣裳”、“一条条串珠形的花 边”、“旧毛皮”、“刺绣品”填补自己孤寂的人生。这是女 性对命运的抗争、对自己的救赎,同时也是对男权社会制 度的宣战。世界上,吉普赛人曾受到排挤和,他们成 为非主流文化的代名词,赫蒂正是用自己的非主流意识 来对抗主流统治。这种力量虽然是弱小的,但它的存在 宣告不公正、非正义势力的存在。 小说中的“房子”意象意义深刻。赫蒂是在追寻一间 属于自己的房间中不断滑人人生的深渊的。在丈夫生 前,她和一家人住在“伦敦当局盖的一座便宜公寓里”。 丈夫和孩子们离开后她在市政当局的要求下,“搬到同一 公寓里的一个小套间去住”。后来无力偿还房租不得不 偷偷离开,搬到了一间“等着拆建的贫民窟”,在这儿“过 了五年幸福的日子”之后,由于中产阶级的扩张,房子被 拆掉,赫蒂和猫再次失去遮风挡雨之所,为了不抛弃猫, 赫蒂放弃去养老院,最后病死在一栋被废弃的楼房里。 一间可以保暖的房子是赫蒂和猫生存的必需品,但为了 彼此的不离不弃,赫蒂放弃的甚至是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同时,去寻找一间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一同居住的房子也 是赫蒂对自由追寻的标志。伍尔夫认为女性要真正实现 经济的还需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房间不仅是女性 经济的象征,也是追寻精神自由的标志。 第31卷第3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1.31 No.3 2 0 1 1年5月 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201 1 小说中,赫蒂与人们鄙弃的流浪猫为伍也是她对压 年第5期,第28页)。和谐的生态系统应该建立在物种 迫宣战的体现。故事中出现的猫是一只曾“在一个肮脏 间关心、爱护、信任的基础上,人类与非人类的动物是平 的角落里发抖”的流浪猫,被赫蒂收养后与之相依为命。 等的,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施虐与被虐的关系。 赫蒂与这只流浪猫有很多相似的遭遇:被亲人抛弃后他 在《老妇与猫》中,作为女性作家的莱辛同情的对象 们都游弋于生存的边缘;他们都勇于面对生活,有很强的 除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赫蒂之外,还包括被人抛弃和 自立精神;他们对彼此充满关爱和依赖,但他们都无法逃 虐待的流浪猫。猫作为非人类的其他物种,是自然界的 脱男权压迫下最终的死亡命运。赫蒂为了不失去自己仅 一部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压迫对象。莱辛用辛酸的 有的伴侣,放弃有“绿色田野环绕”的养老院,与猫分食自 笔触控诉社会的统治者,声援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赫 己讨来的牛奶,而猫常在赫蒂没有食物时为她捕捉鸽子。 蒂和猫之间的感情也远远超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 小说中对猫的描写,一方面反映出女性和自然之间相通 之间的感情。对赫蒂来说,猫不仅仅是她生活的同伴,更 的感觉,映证女性与自然之间某种天然的联系;另一方面 是她失去的孩子的替代,她对猫倾注的是自己无微不至 以猫的命运凸显社会底层女性的命运,以人和动物的关 的母爱。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个老妇和流浪猫的情感故 系挖掘人与人关系的某种缺失,以女性与自然的相互关 事,但背后歌颂的却是女性超越种际的生态道德伦理关 爱抗击统治者的压迫。 怀。但最终他们在美好愿景中死亡的事实也让读者感受 三、超越种际的“道德关怀者” 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疏离关系,及在人类社会 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渐行渐远的自然、自由和 长期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统治下,高高在 人性的美好。 上的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的主宰,他们对待包括动物、植物 等在内其他的物种从来都采取俯视和统治的态度。在人 四、结语 类的眼中,其他物种只不过是为人类提供生存给养的自 在6O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莱辛深入到女性精神的方 然物,不具备情感和道德。因而人类对待它们的手段常 方面面,探索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社会、女性与男性、女性 常是冷漠和野蛮的,这造成了人类和自然在很大程度上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生存状态。人类 的疏远。道德关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 征服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了严密的 之间的伦理价值观”,在生态文学中,“道德关怀的对象超 父权统治,女性和自然在这种统治当中失去自由、忍受重 越了人类这一中介界限”,“扩展至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 重压迫,他们没有话语权,游弋于生存的边缘线上。虽然 个体和生命共同体”(隋丽:《现代性与生态审美》,学林出 他们充满梦想,相互扶携努力实践梦想,追求属于自己的 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女性较之男性,更是道德关 自由,却无力逃脱命运的归宿。莱辛借助老妇和流浪猫 怀的主体,她们常常视人类和非人类的自然为平等的同 的悲惨死亡事实向世人敲响了警钟,期冀改善现状,真正 伴关系,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彼 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本文 得・辛格认为,“凡具有感觉苦乐能力的生物都具有道德 为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2010年度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权利”,而动物就是这样一种物种。所以“动物具有道德权 项目编号:SKL一2010—670。) 利”(辛格:“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哲学译丛》,1994 河南省高校品牌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严秋菊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02) 一、河南省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绝对值来看,研究生招生能力比较落后。河南有11个一 级学科博士点,在2006年,河南省博士招生总数仅238 1.缺乏广泛影响力的一流大学 人,国内排名第l8位,只占到全国博士招生总量50078人 河南省高等学校总量与全国其他各省相比并不算 的0.48%。河南有近一亿人口,如果按照每千万人均培 弱,但如果按每千万人均则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河南 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来分析,河南培养博士的能力是极 仅有一所大学是211大学且属省部共建。在由武书连等 其低的。河南培养硕士的能力在全国也仅位居1l位。 人所组成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所发布的2010年中 3.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不高 国大学排行榜中,河南省仅有两所大学位列其中,与北京 在河南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是 (17所)、江苏(14所)、上海(9所)、陕西(7所)、湖北(7 比较低的。到2008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9.59 所)、山东(5所)等省市存在很大的差距。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49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 2.高校结构不合理 称的有4718人,只占到专任教师的7.27%。河南重点建 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数量上 设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正高职称比例也远没有其他省 有些偏少。河南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数量在全国处于落 份同类大学的高,如河北师范大学正高职称比例达到 后水平,远低于本科生招生数量。首先,从学位点数量的 50%以上。河南高等学校高级职称比例不高,造成河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