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复习专题
一、钠
1.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硬度小、比水轻、熔点低、易传热、导电
2.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常温:4Na + O2
2Na2O 点燃:2Na + O2
2NaCl 2Na + S
Na2O2 Na2S
(2)与卤素、硫等非金属反应 2Na + Cl2
(3)与水反应(加酚酞): ① 现象:浮、熔、游、响、红;
②表明:比水轻、反应放热、钠易熔化、反应激烈,生成H2和碱; ③实质:钠置换水中的氢
(4)与酸反应:直接与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置换) (5)与盐反应:
①水溶液:先与水反应,生成的碱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②熔融:直接发生置换反应 4Na+TiCl4(熔融)
3.存在:只以化合态存在,以NaCl为主,还有Na2SO4、Na2CO3、NaNO3等
4.保存:密封保存,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Ti+4NaCl
5.用途:制取Na2O2等化合物,钠钾合金(常温下为液体)作原子反应堆导热剂,还原金属,用于电光源
6.制法:2NaCl
2Na+Cl2↑
7.钠在空气中放置发生的变化
钠放置在空气中,首先被氧气氧化成Na2O;Na2O进一步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NaOH;NaOH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生成碳酸钠晶体;碳酸钠晶体会逐渐风化而成Na2CO3。即其变化过程是
这里发生的反应有:①4Na+O2=2Na2O ②Na2O+H2O=2NaOH ③2Na+2H2O=2NaOH+H2↑ ④2NaOH+CO2+9H2O=Na2CO3·10H2O ⑤Na2CO3·10H2O=Na2CO3+10H2O
二、钠的氧化物
1. Na2O:白色,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不稳定,可继续氧化成Na2O2 2.Na2O2:淡黄色固体
①淡黄色,跟水反应放出O2→供氧剂、漂白剂;2Na2O2+2H2O==4NaOH+O2↑ ②跟CO2反应放出O2→供氧剂、漂白剂。 2Na2O2+2CO2═2Na2CO3+O2↑
三、氢氧化钠
1.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且放热,有强腐蚀性,易潮解(可作干燥剂)
3.化学性质:①具有强碱通性;与羧酸、酚等酸性有机物反应;②提供碱性环境,使某些有机物发生反应,如卤代烃水解、消去反应,酯类水解,油脂皂化等
4.制法:①电解食盐水法:2NaCl+2H2O
②石灰纯碱法:Ca(OH)2+Na2CO3=CaCO3↓+2NaOH
5.用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6.保存:(1)盛装烧碱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应该用橡胶塞。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烧碱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 生成有粘性的Na2SiO3,故不可用磨口玻璃塞,否则瓶塞与瓶口粘结在一起。
(2)盛装烧碱的试剂瓶不能敞口存放。因为烧碱易潮解,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四、钠盐 1.Na2CO3:
(1)物理性质: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
(2)化学性质:①与酸反应放出CO2,与Ca(OH)2反应生成NaOH;②Na2CO3·10H2O易风化,水解显碱性
(3)用途:制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剂 (4)制法:氨碱法(索尔维法)、侯氏制碱法
2.NaHCO3:
(1)物理性质:易溶于水的白色细小晶体,溶解度比Na2CO3小(相同温度下) (2)化学性质:
①与酸反应放出CO2(剧烈) HCO3-+H+=H2O+CO2↑
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与同浓度、同种酸作用时前者反应速率快
2NaOH+Cl2↑+H2↑
②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 HCO3-+OH-=CO32-+H2O ③受热易分解 2NaHCO3
④水解显弱碱性 CO32-+H2O
3.Na2SO4:
(1)晶体Na2SO4·10H2O ,俗名芒硝
(2)用途:制玻璃、造纸、染色、纺织、制水玻璃、缓泻剂
4.常见碳酸盐及碳酸氢盐溶解性规律
(1)易溶于水的碳酸盐其溶解度大于相应碳酸氢盐。例:Na2CO3溶解度大于NaHCO3的溶解度。
(2)难溶于水的碳酸盐其溶解度小于相应碳酸氢盐。例:CaCO3的溶解度小于Ca(HCO3)2的溶解度。
五、碱金属元素 (Li 、Na、K、Rb、Cs) 1.原子结构:
(1)相似性:最外层均为1个电子
(2)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元素性质:
(1)相似性:均为活泼金属元素,最高正价均为+1价 (2)递变性: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
3.单质性质:
(1)相似性:均具强还原性,均具轻、软、易熔的特点
(2)递变性:还原性依次增强,密度趋向增大,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趋向减小 由锂到铯熔点逐渐降低,与卤素单质等恰恰相反。这是因为碱金属中存在金属键,金属键随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弱。卤素单质中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强。
4.化合物性质:
(1)相似性:氢氧化物都是强碱 (2)递变性: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
六.焰色反应
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燃烧时火焰呈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是一种物理变化,是元素的性质而不仅属化合物。钠是黄色;钾是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钙是砖红色。 (1)焰色反应原理(不做要求)
(2)焰色反应的操作步骤:
HCO3-+OH-
(3)用途:发酵粉、灭火剂、治胃酸过多
Na2CO3+H2O+CO2↑
①铂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与铂的原来颜色相同; ②蘸取待测溶液;
③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焰色;
④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在酒精灯上灼烧。
进行焰色反应之前,灼烧铂丝是为了防止操作之前铂丝上的残留物对实验产生影响。用盐酸洗铂丝灼烧可除去铂丝上的残留物对后面实验的干扰。不用硫酸是由于盐酸盐比硫酸盐更易挥发,对实验的影响小。
焰色反应所用铂丝昂贵,实验室常用光洁的铁丝、铬丝、钨丝等无焰色的金属代替。
[参考练习]
1.关于第ⅠA族和第ⅡA族元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周期中,ⅠA族单质的熔点比ⅡA族高
B.浓度都是0.01mol/L时,氢氧化钾溶液的pH比氢氧化钡的小 C.氧化钠的熔点比氧化镁的高 D.加热时,碳酸钠比碳酸镁易分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碱金属元素中,所有碱金属的氧化物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由于碱金属形成的碱均为强碱,所以碱金属形成的盐均不会水解 C.金属锂不能保存于煤油中,金属钾可以保存于煤油中
D.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钾含量太少,故需施用钾肥
3.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13.8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 A.肯定有KNO3
B.肯定有KNO3,可能还含有Na2CO3 C.肯定没有Ba(NO3)2,可能有KNO3 D.肯定没有Na2CO3和Ba(NO3)2
4.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内含:水7.62%,K2CO3 2.38%,KOH 90%;若将此样品lg加入到lmol/L盐酸46.00mL里,过量的酸再用1.07mol/L KOH溶液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质量为( )
A.3.43g B.4.00g C.4.50g D.无法计算
5.碱金属(如锂、钠、钾、铷等)溶于汞中可形成良好的还原剂“汞齐”。取某种碱金属的汞齐7g,与足量水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的H2 2.24L,并得到密度为ρg/mL的溶液lL,则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
A.
B. C. D.
6.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如图是测定产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实验
装置。实验步骤有:
(A)干燥管内填满碱石灰,质量为mg; (B)取ng样品装入广口瓶中;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再称干燥管的质量为wg; (E)关闭止水夹; (F)打开止水夹;
(G)缓缓加入稀H2SO4,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H)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写符号):
C→ →F→ →E→ →G→ →D
(2)操作D中,要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装置甲的作用是 。 装置乙的作用是 。 (3)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
(4)若去掉装置甲,测定结果会 ;若去掉乙装置,测定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分析]选项A:周期中,ⅠA族单质的熔点低于ⅡA族单质熔点;选项B中,因为Ba(OH)2是二元强碱,所以0.01mol/L该溶液中,c(OH)=0.02mol/L所以KOH溶液pH小;C项中Na2O的熔点低于氧化镁的熔点,氧化镁可作耐高温材料;D选项Na2CO3热稳定性比MgCO3强,所以MgCO3比Na2CO3受热易分解。 答案:B
2.[分析]选项A:碱金属形成的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如Na2O2、KO2不属碱性氧化物;选项B错误,因为碱金属形成的弱酸盐水解,如Na2CO3、K2S等;C项正确,由于金属锂的密度比煤油密度小,不能保存在煤油中;D项错误,因为自然界中很多含钾的物质都难溶于水(如正长石、白云母等矿物)。 答案:C
3.[分析]由样品全部溶解可知,一定不含有Ba(NO3)2。 假设13.8g全部是K2CO3,由: K2CO3+CaCl2=CaCO3↓+2KCl
—
138g l00g
可知,将产生10g沉淀。现得9g沉淀,说明K2CO3中含有 比Na2CO3、K2CO3知,Na2CO3中
质量分数小的杂质。对
的质量分数大于K2CO3。若只含有一种杂质,只可能
是KNO3;若只含有两种杂质,则含有KNO3和Na2CO3(可让KNO3含量大些,Na2CO3含量小些)。故结论是:一定含有KNO3,一定没有Ba(NO3)2,可能含有Na2CO3。本题融共存、计算、分析推断于一体、兼顾考查思维的广阔性和严密性。 答案:A、B
4.[分析]此题由于反应后最终得到KCl溶液,蒸干溶液后所得固体为KCl,故可根据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来确定最后所得KCl的物质的量,所以有n(HCl)=n(KCl)。 m(KCl)=0.046L×1mol/L×74.5g/mol=3.43g
答案:A
5.解析:汞不与水反应,也不与碱反应,设碱金属为M,其物质的量为n。 2M +H2O=2MOH+H2↑ 2mol 22.4L n 2.24L
有
所以M的摩尔质量小于
原子量小于35的碱金属有Li和Na,分别代入题中进行计算:①若为Li,则m(LiOH)=24g/mol
×0.2mol=4.8g,所得溶液中LiOH的质量分数 ,所以B
项正确;②若为Na,同理可得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 答案:A、B
,所以A正确。
6.[分析](1)本实验操作,为准确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以减少(或消除)空气中CO2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所以在检验装置气密性以及在广口瓶中加入药品后,应打开止水夹K,缓缓鼓入空气,空气中CO2被NaOH溶液吸收,当装置内空气排净后,装置尾部安上填满碱石灰的干燥管,然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向广口瓶中加入稀H2SO4,反应完毕后,再打开止水夹K,重新鼓入空气,将装置内产生的CO2排出,使碱石灰将CO2完全吸收,从而称量干燥管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产生的CO2质量。由CO2的质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进而求得Na2CO3的质量分数。如果实验装置中的装置甲去掉,就会使空气中CO2被碱石灰吸收,从而使测定结果偏高;如果去掉装置乙,其作用是除去CO2气体中的水蒸气,就会使水蒸气被碱石灰吸收,从而也会使测定结果偏高。 答案:(1)C→B→F→H→E→A→G→F→D
(2)将装置中残留的CO2一并鼓入,使产生的CO2完全被碱石灰吸收; 吸收(或除去)空气中的CO2;除去CO2气体中水蒸气。
(3)
(4)偏大;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