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

三类境三性三无性—唯识名词

来源:华拓科技网
.

三类境 三性 三无性—唯识名词

瑜伽学派将心、心所,所缘的尘境(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的相分),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1.性境:

性,是体性的意思。性境就是真实的境界,是由体性种子所生的境(赖耶种子所生)。例如前五识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第八识所缘的种子、根身、器界三种境,都属于性境。好比说,我们眼前所看见的树、耳朵所听闻的钟声等,都是实境,都是由真实的种子所生,来自于阿赖耶识的\"现行\"。

2.独影境:

由意识妄想、颠倒认识而生起的境,只有影像相分。此境并非真实存在的影像,它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是有情心识想象而有的,只是一种幻觉,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又可分为二种:“有质独影”:如闭起眼睛,遐想古剎晚钟、湖光山色。这在心理学上,只是一种实有物的影像重现;“无质独影”:属于一种幻想、幻相,如龟毛、兔角等的假想境。

3.带质境:

所缘是有实体的性境,但所呈现的影像,不是所缘性境的本质,而为妄情所支配,是兼有性境本质和主观妄情。例如:作梦时的五境,朦胧昧略,就是带质境。这也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

1页

.

三性

三性,就是三种自性。是依\"有\"的观点来说。

1.遍计所执性:

凡夫由于妄情的驱使,对于因缘所生的假法,妄起实我、实法的迷执(执有、执无、执常、执空)。好比说,有人怕蛇,见绳而误以为蛇,绳本非蛇,但以妄情迷执计度,遂误以为蛇。

2.依他起性:

依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世间万法,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本无体性,必须依靠其它诸缘和合而成,其本身并无实体。所以宇宙中的万法,远至外太空、山河大地,近则个己的衣物,乃至身心,无非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生起,这些万象都是依我人过去世所造善、恶业,所造漏、无漏业而\"异熟\"生起的,因此名为依他起性。

3.圆成实性:

成就的真实体性,就是百法中六种无为法的真如。又指\"二空\"(我空、法空)之后,所显现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就是依他而起诸法的实体、自性。

唯识学者认为,将三性统一起来认识,就是由\"错误的认识\",到\"相对真实\"的认识,再到\"绝对真实\"的认识过程。唯识学者曾就三性认识,以蛇、绳、麻三物作了生动的譬喻:如人在黑夜里行走,初见绳子,误以为是真蛇(实我相的遍计所执性),于是心生恐怖。随后看清楚,明白不是蛇,只是一条似蛇的绳(依他起性的假有)。更进一步,了解实际所执

2页

.

着的绳亦不具实体的意义,其本质为麻(实性)。起初\"误绳为蛇\"是遍计所执性;其次明白绳是因缘假合,由麻而成的形态,这是依他起性;第三层分析,知道绳的本质是麻,是无自性,是四大假合所成,成就的了知,就是圆成实性。

所以将三性统一起来的认识,是对\"真、假\"和\"有、无\"的正确认识,这在无着、世亲的有宗里,被视为是\"中道观\"。因为遍计所执自性是出于遍计的执着,不是有,而是无;依他起自性是遍计所执自性生起的依据,是现象,是假有的存在;而圆成实自性是除去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出事物的真实性,这才是实有,才是实体。总之,认识了三性,就能了知万法的如幻假有。

瑜伽行派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有与无(空)的中道观,说明客观事物是\"无\",唯识实性是\"有\",由此\"识有境无\"的思想,立三无性说。

三无性

三无性,依\"非有\"的观点来说。

1.相无性:

此依遍计所执性所立。相,是体相;无性,是无自性。遍计所执诸法的体相,不过是迷情上所现的妄相,体实非有。简单的说,是指宇宙万法诸种相状,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是山、是河,都是虚幻(空)不实而无自性的。又譬如空华,性相都无。我人所见的一切,都是唯识所现,\"识\"的其中之一而已。

2.生无性:

3页

.

此依依他起性所立。依他起性,是从众缘和合而生,无定实的自性,譬如幻事,故称生无性。

3.胜义无性:

此依圆成实性所立真如体胜,故称胜义。此胜义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亦即唯识实性,譬如虚空,无相空寂,唯是众色无性所显。

此三无性被视为\"密意说\",而非\"了义\",因三自性中的后二自性,其性非无,今假说其无性者,是为否定世俗所执持的\"实性\"。

三性和三无性的关系:

三性和三无性恰似一体的两面,有着表里的关系,并非异体。其关系如下:

┌相无性--体相无性--遍计执性┐

三无性┤生无性--缘生无性--依他起性├三性

└胜义无性--空理无性--圆成实性┘

总之,遍计所执的万法诸相是完全虚妄的,故称相无性;依他起的缘生法,须待缘而生,非有自主性,故称生无性;而圆成实的真如空理乃最究竟、真实的空理,为圣智所缘,所以称为胜义无性。此依三性而说的三无性,虽然是阐明空理,却与《般若经》系统所说大异其趣。

4页

.

五性各别

瑜伽行派宣说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但不是一切众生唯有一个共同的阿赖耶识,而是从各自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森罗万象。依据个别不同的阿赖耶识种子,强调众生具有五种不同性质,因此将众生分为五类种性,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

1.声闻种性:

这是值佛出世,听闻佛陀的声教,觉悟四谛的道理,断见、思二惑,而入于涅盘者。声闻种性唯具生空无漏智种子,修四圣谛法,决定证阿罗汉果。

2.缘觉种性:

缘觉,又名独觉,出于佛世,或不值佛世,能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的外缘而悟道者,得证辟支佛果。

以上二种性之人,只断烦恼障,证我空理,无法成佛。

3.菩萨种性:

菩萨,原是菩提萨埵的略语,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略称菩萨。菩萨修持六度万行,断烦恼、所知二障,证我空、法空真如,得菩提、涅盘二转妙果,这类种性是决定可以成佛的。

4.不定种性:

5页

.

此种性与以上三类不同,端视其修行的程度如何,以决定果位。他可以成声闻、成缘觉,也可以遇着机缘转成菩萨,证得佛果。

5.无种性:

此种性之人,与前四种相反。不具三乘无漏种子,不能断烦恼、所知二障,所以在六道中沉沦生死,不能成佛。不过无种性的人虽然不具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无漏种子,只是说明不具这三乘的\"习所成种\",以致断了善根,并不是连本性住种也没有。

以上五种性,惟菩萨种性与不定种性得证佛果;声闻、缘觉二种但证二乘无学果,趣入无余涅盘;无种性则不能证果。这就是五性各别说。

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