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知道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重点
练习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课文,画出地道结构平面图。
教学课时:第1 课时。 一、激趣导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既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建筑,也不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但它同样体现了中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这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创造 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继续练习速读。今天要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试着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子体会,比如第一句话。
二、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并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出示本课会写字,读一读,写一写。 侵 略 筑 堡 党 丘 妨 蔽 陷 拐 3.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结构特点。 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地道的出口。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气。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联络方式。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历史意义。
4.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层、概括层意。 (1)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 (2)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3)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
(4)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请同学们将这四句话作为分层的依据,把8个自然段分成4层,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划为一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地画出分隔符号。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同学们还记得预习后提出的4个问题吗?刚刚划分的4个分层,对这4个问题都做了回答。
(教师指着课件上的4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4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地道战的结构和作用,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配上表现秋天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
2.各种秋景的图片。 二、听听,秋的声音
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觉得这些声音动听吗?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 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交流想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三、读读,秋的声音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次读文。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 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3.选读课文。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生:第一节可以读得快活一些,因为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落下时在翩翩起舞呢!
生:我认为可以读出一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生:第二节读得太好了,让我想象到了自己是一只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歌唱。“蛐蛐”“蛐蛐”,实在太好听了。
生:读大雁的这句话要读出舍不得的语气,因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读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4.表演读文。
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秋景图片及句子:
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 ------” 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它欢快地唱着“------ ” 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想象的内容填空,然后表演。(提示学生注意表情和动作)
生: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生:蟋蟀在唱着:“我要回到温暖的家里去了。”……
生:大雁对小青蛙说:“再见了朋友,你可要注意身体哦。”…… 生:秋风欢快地唱着:“人们又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5.美读。
过渡:(配乐,深情地)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 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师:谁有自信能读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乐朗读。 四、说说,秋的声音
师: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小学环保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水是一种十分有限的重要资源,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和方法。
2.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应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
地球上水的分布、淡水比例图、《水法》、《环境保》等有关法规图解、录像等。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地球将会怎样?自然界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今天学习《保护水资源》。(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如果缺乏淡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组织讨论:为什么说水是一种资源?
小结: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地球上到处都是水,但绝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百分之三,而这很少一部分淡水又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变成冰川,南极是全球最大的淡水资源,能直接利用的淡水更少。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陕西省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为污染严重,如果水资源得不到保护,结果将会怎样?
师生小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如果人为污染不加以控制,居民向水中倾倒垃圾,工厂向水中排放有害废水,船只航得泄漏油污,农民使用的农药渗入水中,导致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可饮用水越来越少,人就会像沙漠中的旅行者,因缺水而死亡。动植物需要水,如果动植物饮用和吸收了受到污染的水,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动植物,也会中毒甚至死亡,世界上曾发生过好几起重大的水污染事件。
3.向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使学生了解《水法》。
(1)谈话:水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水资源,我国于1988年专门颁布了《水法》,每个公民、家庭、单位都应自觉遵守。
(2)了解《水法》有关法规。
①《水法》规定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水必须经过处理,把有害的物质降低到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程度,才准许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去。
②水域附近不准堆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等。
4、联系实际,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教育。了解黄河、太湖污染严重,急需整治。
①提问:你知道黄河、太湖水被污染了吗?那里的水怎样了?(通过电视、报纸等报道,知道了有关太湖、黄河水被污染的情况)
②讲述:黄河水污染严重,黄绿色水变成了酱油色,河两旁的树木枯死,鱼大量死亡,居民饮水困难;太湖也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布满了半个太湖。太湖、黄河是江苏境内的两个重要自然水域,我国已拨专款整治淮河和太湖。
(1)他们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2)你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学生讨论。 三、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以后怎样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