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课堂中的“每一方水”都载歌载舞起来

让课堂中的“每一方水”都载歌载舞起来

来源:华拓科技网
 让课堂中的“每一方水”都载歌载舞起来

摘要: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臻于完美的鹅卵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课堂中的每一方水都载歌载舞起来呢?教师要让情感像水一样鲜活;教师要让语言像水一样激荡;教师要让学生的感悟像水一样绵长;教师要让课堂中的艺术像水一样澎湃。作为教师,我们无法阻挡水的行进脚步,也不能改变它行走的路线;但是,我们可以让课堂这“一方水”保持它应有的活力,让它们不时地载歌载舞起来。我们不是拿着铁器捶打冰冷的铁,而是在点燃一个民族不息的火焰。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语言 感悟 艺术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泰戈尔一语道出了教育的纯美境界。教育正是载歌载舞的水,轻快、舒适而又不留痕迹,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的心灵之中,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一切可能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范围。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怎样点燃火把呢?答案就是夸美纽斯的“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什么时候点燃火把呢?答案是“在一切可能的时间里”。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臻于完美的鹅卵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课堂中的每一方水都载歌载舞起来呢?

一、教师要让情感像水一样鲜活。

语文活动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机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是有足够的魅力去吸引他的学生。

英国有一个童星埃利,她在12岁时,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会出现奇迹,你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她很想见到戴安娜王妃,经人传达,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之中赶来看她。她把埃利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但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别人对埃利所说的话,只是单纯的鼓励或祝福,基本没以埃利的情感为切入点。而戴安娜王妃,却深切体会到埃利心里的哀痛,说:“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动情的话语,无疑引起了埃利的共鸣;“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则让埃利将悲伤的情绪尽情宣泄。如此情深意切的话语,怎能不让小埃利感动呢?的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充满着真情的话语,总是能打动别人的心扉。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时,我问学生:“如果你就是老羚羊,看到猎人逼近,你会说些什么呢?老羚羊带着不舍、带着眷恋离开了,如果你就是成功飞越的年轻羚羊,看见笔直坠入山涧的老羚羊,你一定想说些什么?动物们以自己的牺牲换取孩子们的生存,真是个奇迹,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壮烈的一幕。同学们,看到这一幕,你的心情如何?你又想说些什么呢?”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对老羚羊精神的崇敬,我以自己的情感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仿佛听到了,也仿佛看到了那一幕,他们用整个心灵去感受,驰而神往,拨动他们的心弦。李吉林老师说:“教师作为情感的诱导者,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或以读带情,或移情体验,或触发共鸣,或连累以及,以自身去感染周围的学生。”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

1

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的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二、教师要让语言像水一样激荡。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传递情感和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要想使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升温。在教学《海伦·凯勒》时,我在导入上用感人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同学们,十九世纪美国有个伟大的女性,她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告诉了世人生命的价值,她用自己奋斗的经历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大声地喊出她的名字!伸出手来,让我们工工整整地写下她的名字!”短短两句话就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激发出来了。

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能使师生达到心心相印、彼此相容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当教师的语言能使学生回味无穷,能使学生接受教师表达,能够体验到教师所要表达的感情时,那就真正是愉悦之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教师要让学生的感悟像水一样绵长。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新大纲指出:“要重视感悟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里说的感悟,既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思维过程。

感悟有其自身的特点。感悟作为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参与,同时它还是一种认识。语文教学重视直觉思维,所以感悟要有灵感的闪现。因为它有即时性,即受此时此事此地此景及当时心态的影响,如果改变了其中一个因素,感悟也就不同了。

有一个比喻,深得我心。它的制造者是苏格拉底,他说;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灵魂里去,就好像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知识,不是物价,能够把它捆绑起来,然后,老师一传一递,学生一收一拿就能够完成。教育即生长,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一切教育,一旦没有保护好这种天性,没有唤醒主体的觉醒,没有深刻的感悟,没有触动学生的生命和灵魂,这种教育就是蹩脚的,拙劣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们留足感悟的时间,而不是强迫他们被动接受。如我在教学《爱如茉莉》时,出示三个镜头:镜头一,夜深了,都该休息了,妈妈却说 ;镜头二,分针走了一圈又一圈,夜更深了,可坐在床边的爸爸 ;镜头三,半夜,月光如水,妈妈刚想翻转身子, 。此时,我适时播放《牵手》,让学生醉人的音乐声中,用心感悟人物的心声和无痕的爱,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有了足够感悟的时间,有了与作者共鸣的心声,有了对爱的重新认识,这便是有灵性的语文课堂,这便是载歌载舞的水样的语文课堂。

四、教师要让课堂中的艺术像水一样澎湃。

其实,许多人都喜欢艺术。多少回,我们看见,在座无虚席的大剧院里,台上的戏,会令全场鸦雀无声,或掌声雷动,也会令观众泪流满面„„即使在画廊里,眼前虽是一幅幅没有声响的画面,然而它同样能叫人驻足,品尝许多,领略画中的诗与情„„无疑,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于是,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们的孩子,那我们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

2

艺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呢?简单地说,那就是因为艺术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了“情”,享受到了“美”。艺术总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抒发艺术家强烈的爱和憎,让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心灵受到一种撞击,感受到一种力量。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每篇课文都向孩子展示了生活中的美,有形有情。即使像《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类常识性的课文,也同样向小读者呈现了火星上曾经有水、水的来源及其逃失的原因,并推测了火星地表下可能有水并能孕育出生命,科学家正在探索的火星之谜,让学生充满了好奇,急于想知道科学家取得的进展。因此,让课堂融进艺术,并不牵强附会。当然,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不是画室,艺术与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然而两者却又是相通的,语文教学需要借助艺术,从而使课堂更为生动活泼、生机盎然。 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教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尤其是那些一般图画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场景,用音乐渲染特定情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常常是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也可以是在教学重点段,通过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我们可以让音乐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只是在基调上、意境上要与课文相融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我们可以播放《为了谁》的音频和视频,让音乐的渲染效果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

教学成功的感受使我更体验到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因而更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联想,以至心驰神往,这种热烈而微妙的教学效果,不是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还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作为教师,我们无法阻挡水的行进脚步,也不能改变它行走的路线;但是,我们可以让课堂这“一方水”保持它应有的活力,让它们不时地载歌载舞起来。我们不是拿着铁器捶打冰冷的铁,而是在点燃一个民族不息的火焰。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语文课是让学生得到像享受艺术一样的课堂,让他们享受自由的空气,享受来自老师赏识的目光,享受个性的飞扬,享受情感的熏陶,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享受老师“水样”的呵护,享受一段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粗糙的石块小心翼翼地变成美丽的鹅卵石吧!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李吉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刘显国等 《语言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4】 邢秀凤 《语文课堂对话艺术》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