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共生思想的艺术介入型乡村建设研究——以杭州市溪口村为例

基于共生思想的艺术介入型乡村建设研究——以杭州市溪口村为例

来源:华拓科技网
基于共生思想的艺术介入型乡村建设研究——以杭州市溪口

村为例

罗俊颖; 韩昊英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9(000)010 【总页数】2页(P112-113)

【关键词】共生; 艺术介入; 乡村建设; 溪口村 【作 者】罗俊颖; 韩昊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经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和发展后,“千城一面”问题也随之暴露无遗。相较之下,乡村空间则充满了多样性和各种新的发展可能性,并以物质之繁盛和心灵之润泽为纽带成为各界人士可以探索的、与传统文化嫁接后所产生的新文化之地。艺术作为人类从心中流出的情感表现形式,其所有的表达都直指人类的心灵,与乡村结成联盟关系为新一轮的乡村建设带来机遇。 1 共生思想下艺术介入型乡村建设的相关分析 1.1 艺术介入型乡村的发展与特点

有关艺术对乡村建设干预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跨越了村民社会福利、村民身心

健康和人际交往、儿童教育、乡村文旅等多个领域范畴,兼顾关注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空间功能规划等[1]。国内于上世纪90年代以圆明园画家村、宋庄艺术区等为典型代表兴起艺术进村,成为经济发展亮点和乡村涵养艺术的实践[2]。在近几年对上述领域的研究有渐增之势,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且滞后于实践[3,4]。本文涉及的艺术介入型乡村受典型实践案例启发,主要指乡村通过艺术家及关联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艺术品创作和艺术行为活动呈现出具有生活美学、生态美感、生产文创特色的面貌[5]。

1.2 共生思想特征及其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适用性

共生(Symbiosis)一词始见于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不同物种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生物现象。袁纯清、黑川纪章等学者率先在自己的著作中将“共生”发展为社会经济学、建筑与规划学领域事物间的演化关联机制[6,7],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概括本研究的涵义(图1)。 (1)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共生强调一切事物的发展演变都基于广泛的联系。乡村不能凭借“独善吾身”的幻想扭转不断凋敝的局面,对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理解隐匿于重组内部要素、整合外部艺术相关资源要素的格局中。 (2)系统发展的整体性

共生站在全局角度,注重多层次多领域看待问题。对于艺术介入乡村而言,乡村建设应更加有效地部分或整体实现在经济性、环境性、文化性、社会性四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3)事物的辩证统一性

共生承认和尊重特定环境中异质事物的存在,并注重缓和事物间矛盾对立的状态。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应突出以下几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理解:艺术精英与草根的发展意识与实践行动;传统产业资源、空间景观、地域文脉保护传承与现

代艺术设计理念、新技艺创作要素植入等。 2 溪口村规划实践 2.1 概况

溪口村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部山区,距离杭州市中心46公里,其所在百丈镇素有“浙江省毛竹之乡”“中国竹制品名镇”之美誉。2015年由余杭区文创办和百丈镇协同组织推进创建以溪口村为空间依托的特色小镇——“好竹意小镇”,以文创艺术带动具有历史积淀的竹产品加工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 图1 共生思想下艺术介入型乡村内涵(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基于共生思想的村庄建设内涵

2.2.1 传统产业资源保护与艺术创新产业培育共生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经济产业发展。为保护和延续源自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地方传统产业,溪口村通过艺术创作和经营将当地传统竹加工产业发展成为竹文化创意产业,以实现乡村经济的良性开端。

在艺术创作上,知名工艺大师陈高明,中国十大住宅设计师之一郑稼和,美术学院家居设计系主任高扬等多位知名艺术家带领团队驻扎村落,经历竹种植定向培育、采用现代技术对原竹或竹丝篾片等传统材质进行免胶或少胶的环保性和生态性处理、竹丝染色、竹材与金属、花卉、玻璃等材料结合、科技与文化元素符号植入等创作方式,在材料创意、造型设计、功能诉求等方面为村庄策划审美与实用功能兼顾、能产生持续收益的竹制产品(图2)。在产业经营上,一方面充分发挥杭州互联网优势的桥梁纽带作用,集聚了一批电商运营和配套服务企业、电商创业者参与产品营销策划及推广以优化产业供应链;另一方面同步推进田园和文创旅游、餐饮、住宿、培训等服务产业。

图2 竹工艺品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村庄核心区空间景观规划(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多元伙伴关系构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2 传统空间景观保护与艺术空间更新共生

基于产业创新带来的功能需求,村庄进行了相应的空间景观规划,反映在非建设空间和建设空间两部分(图3)。非建设空间上,以保护山体、农田、河流等生态肌理要素为前提,借助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整理并微调河道周边农用地中的生态资源,规划打造传统与现代景观相衔接的花海旅游观光区。建设空间上,延续和尊重原有空间肌理和建筑结构形态,保留村内全长1.5公里老街生活空间格局,改造成为溪口特色文创街区,通过地面修复、建筑后退、绿化种植构建安全舒适的人车交通环境和具有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交行为的院落空间,并鼓励村民自行对竹构筑物、绿植、座椅、连廊等装置造型进行艺术改造;以腾笼换鸟方式将低小散工业企业逐步淘汰,文创业态取而代之,原有工业厂房规划改造成具有艺术气息的合木文创园、永乐影视摄影棚等;采用“原型+调适”方式更新住宅建筑,外部保留原骨架形态,利用竹木类艺术装置修补和充实立面,内部则融入现代化生产、办公、休闲功能,规划艺术家工坊、青年创业工作室、见山咖啡、青年旅社等;竹艺文化展示馆作为规划新建筑介入,以本土竹材为原料,尝试其与艺术设计结合的无限可能,与本土环境融合共生。

2.2.3 多元伙伴共商、共建、共享

因当地毛竹和低端竹制品经济发展受阻,基于村民生存需求及手工艺人“自然赋予竹一生命,人赋予竹另一生命”的传承、创新、发展意识和自主创作竹工艺品的自觉性,进一步促进村庄建设中内、外方多元伙伴精神凝聚力与协作关系的形成(图4)。

在以乡村为载体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地方作为创建和治理主体之一,承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引导、人才导入、业态招商、业态入驻全过程服务和扶持兑现等工作,为艺术精英和村民、传统手工艺人提供物质层面支持。

艺术精英与村民、手工艺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为创造在本土文化与市场多元化需求中获得平衡的产品,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形成“知识共同体”的合作模式。一方面,艺术精英向村民及手工艺人学习传统竹编知识和手工技艺;另一方面,他们为村民提供内容与形式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的设计样板,与当地竹材加工厂谋求合作,对手工艺人的精细手作进行再加工和设计包装处理,转化为市场上喜闻乐见的艺术创意产品,开展线上线下推介销售;同时还逐步推进竹材精细化培育和分类利用研究、竹文化推广、村民培训教育等工作。此外,艺术精英不仅在专业层面给予溪口村智力支持,还有意识地引导和汇聚村民及手工艺人参与竹文化、竹工艺设计交流研习、巡展活动。 3 延伸思考

溪口村作为本文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研究案例,目前在产业经济、空间景观和社会文化层面较为清晰地剖析了内外部因素间如何通过良性互动形成共生关系,但这些共生关系是否能被牢固地建构起来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3.1 地方化经济的累积效应需时间形成

乡村建设中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知识溢出产生正外部性的过程,人才、产业等要素的集聚,进一步促进地方化经济效应的产生。就目前实践情况看,艺术精英作为文创产业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知名艺术家低密度、短停留的本质特征和各自工作生活区域周边缺少适宜交往与公共创作场所,导致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性对话关系和交集尚需要时间的培养。 3.2 主导下乡村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

“好竹意小镇”在当地竹资源沉淀红利与特色小镇机缘配合下落位溪口村。长期以来,竹产业经济衰退表明村庄很难凭借自身资源扭转传统产业衰退困境,镇和区文创办为主的部门采取行政引导方式体现了更为理性、找准定位、聚焦当地发展问题本质的决策行为,强行政话语权在资源要素配置上产生了正面、积极

作用。艺术精英多是在邀约和吸引下集聚溪口村,人才的聚集反过来改变了地方文化生态和经济增长模式。但扶持具有期限约束,若到期后退出,乡村发展不排除以下几种可能:(1)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无推进的情况下人才、企业于租赁期结束后无新的流入或撤出村庄,乡村发展持续性受到挑战。(2)产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才、企业愿意继续流入并培养当地艺术人,但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各要素聚集效应将对空间和服务设施提出新要求,面临乡村特殊土地制度和土地资源竞争的制约,共生关系迎来新一轮考验。 结语

艺术力量熔铸传统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但却具有时代感的主题,更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美丽乡村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指导其健康、持续发展。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艺术介入乡村规划建设应围绕挖掘传统产业和空间文化艺术资源、培养带动当地手工艺人和村民、找寻良好的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人文地景产”要素的共生关系,而这种共生关系的建立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陈杨.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之公共性问题研究[D].深圳大学,2017.

[2]赵继敏.社会文化空间与北京艺术区区位的变迁[J].城市问题,2010(05):97-102.

[3]赵容慧,曾辉,卓想.艺术介入策略下的新农村社区营造——台南市土沟社区的营造[J].规划师,2016,32(02):109-115.

[4]方李莉.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人类学家与艺术家对话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5]王宝升,尹爱慕.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多个案比较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04):226-231. [6]袁纯清.和谐与共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覃力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