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的五“要”五“忌”
家访是家校合作育人、统一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协调教育目标、实现教育同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否适时、科学地进行家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成功的家访能使家长更加佩服老师,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经历和对家访工作的研究,浅谈一下家访时机的把握和家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家访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访氛围。
班主任要舍得感情投资,在日常生活中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是源源不断的,才会把心里话说出来,为家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争取给每位学生送去关爱与温暖,让每位学生乐意接受家访,甚至欢迎家访。
二、家访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
人人都有心理障碍期,也有情绪化或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此时不是与他交流的适当时间。班主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意安排家访时间,应考虑到家长的客观实际。家访前就应间接地向学生了解其家中情况,以便决定是否适合家访。家访最好是在家长的休息时间内,并且一定要通过学生事先约好家访的时间,不搞突然袭击。这样家长会认为教师是真诚的,从而主动、认真的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认真教育好孩子。
另外,家访时,切忌在公共场合下向其家长讲其子女的缺点。否则,家长会表现出极不合作的态度,令老师无台阶可下,彼此弄僵关系,问题就难解决了。试想,谁希望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教训呢?所以,家访时要讲究时间和地点。
三、家访要注意讲究语言艺术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一切教育应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家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在家访时要出言谨慎,原则上是实事求是,以表扬为主,关爱为本。交流中要多讲学生的闪光点,多讲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上进的话。切不要告状式地贬低学生,甚至责骂学生,使他们的自尊心、进取心受到伤害。对学生的弱点、缺点要尽量委婉,客观地指出来,让学生有改正错误、发挥优点的余地。五年级新生入学不久,我发现班上一名叫马欣的学生上课不守纪律,作业经常不做。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觉得他脑瓜机敏,别人答不出的问题,他却能一语道破。而且,他动手能力强,绘画颇有才气。“孺子可教”,他的问题主要是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我安排了一次家访。当晚,我拿着他的图画本上了门。谈话一开始,我就充分肯定了马欣的优点,并拿出他的作品给家长看。家长虽然嘴上谦虚着,但看得出很开心,尤其是妈妈,眼角眉梢都透着喜气。谈话的气氛融洽了,我顺势提出塑造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家长痛快地表示,一定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作业。后来,马欣很快纠正了自己的缺点。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可见,家访时讲究语言艺术,可以使班主任拉近同家长的距离,赢得家长的依赖和配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家访时班主任要学会倾听。
多数班主任在约见家长时,说很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啪啪啪一通数落。情绪发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长的耳朵也塞满了。这样的谈话,其效果可想而知。班主任家访
要讲究一个“诚”字。教师一旦来到学生的家里,应该立即转换角色,不要把自己在学校里学生面前的威严带到学生家里来。换个方式,班主任作个听众,结果又如何呢?刘明是五年级的一名男生。他成绩优秀,品质良好,一直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一段时间以来他变得郁郁寡欢,上课老走神。我首先找他本人谈话,了解到其父近来母经常吵架。我得知此情,觉得有必要跟其家长谈谈。家访时我向刘明爸爸简单介绍了刘明近来的反常表现,然后以询问的眼光等等他的回答。他是一个坦诚的人,承认夫妻不睦的情形,并表示今后注意维护家庭团结。后来刘明上课专心了,并以成绩更加优异。倾听不仅可以营造平等的谈话气氛,也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可见家访有时多说不如少说,甚至做个听众也不错。
五、家访要引起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重视。
现代社会竞争激励,有的家长往往一心扑在工作上而忽略对子女的教育。他们总是这样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有教师看管呢。更何况,我们不去挣钱,又哪来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呢?他们往往用这些借口推卸育子女的责任。有一年,我班上有一个叫刘和的男生,他上课无心听讲,又不交作业,常缺课上游戏厅。去家访时才了解到:他的父母到异地做生意,他由奶奶来看管。我找到他父亲说:“你们辛辛苦苦赚钱是为了孩子,但现在不管孩子,将来孩子坏习惯养成了,那时有了钱又有什么用呢?”后来那家长回到本地工作,以便管教儿女。家长的合作使那学生悬崖勒马,改邪归正。
同时家访时还要注意避开五个误区
一、家访切忌走过场, 计划周密记心上。家访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切忌走过场。一些班主任家访目的不明确,为家访而家访,像走马灯一样,在不长的时间内,一连家访十几位学生的家庭,每家不过十分钟。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了解不清,学生在家里的情况,班主任也没有了解清,家访就匆匆结束了。这种“拜年式”家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为
保证家访的实效性,每次家访的人数不要贪多,还应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分出个轻重缓急,还要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来决定一次家访哪几家,但一定不要贪多,否则,会严重影响家访的效果。草率的家访,家长是不会满意的,把孩子交给这样的班主任管理,家长是不放心的。
二、保护亲子自尊心, 谈话艺术最要紧。
更多的情况下,班主任是带着学生的“不足”去家访的,而家访的目的则是想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改掉这些“不足”。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向家长传递的信息应该是积极的,让学生在家长面前是不丢面子的。这样的家访,家长满意,学生也会更满意。因为,“庄稼总是看着别人的好,孩子总是看着自家的好”,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共同的心理倾向,他们都不想听到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否定性评价。这就需要班主任的信息传递具有艺术性,先把学生的优点向家长讲足讲全,再把不足用努力的方向提出来,请家长给予配合。这样做,家长会高兴地、充满信心地接受班主任的合理化建议,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在家长面前保全了自己的“面子”,更加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积极主动地弥补不足,努力进步。从而,达到家访的应有目的。
三、精心备好家访课, 胸有成竹不乱说。
做老师的都明白,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同样,要想成功地进行家访,班主任也要备好“家访课”。家访的目的是什么?想收到什么效果?家长对自己的建议不理解怎么办?怎样交流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如果家长对孩子已失去信心又该怎样开导?诸如此类的问题,班主任家访前都要设计到,以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家访时,班主任要做到仪表大方,衣着整洁,谈吐稳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据。要让家长听得心里高兴,口服心更服,大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要让家访在亲人挚
友谈心对话般的温馨氛围中进行。这样的家访,无疑将与成功相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访谈模式去家访 ,从中可提育人方。
家访和上课一样,应力戒“注入式”、“满堂灌”。家访时,班主任要留给家长发表自己观点的充分余地,应像记者主持访谈节目那样,悉心聆听家长的育子观,并适时插话,给予补充,以完善家长的教育思想,优化其家教理念。这种让家长处于主体地位的家访,便于引发家长的情感共鸣,使其更乐于接受班主任的家教建议,班主任也更能从中汲取家校合作育人的良方。
五、家访主旨勿偏离 ,无关话题切莫提。
家访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通过家访能密切师长之间的私人感情,建立起鱼水般的关系,熔铸成人世间最纯真、最久恒的友谊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家长不喜欢班主任家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班主任的家访动机不纯。他们打着家访的幌子去见家长,不是因关心人家的孩子而来,而是是为了让家长帮其办私事。这样的班主任去家访,往往是让家长“闻访色变”,躲不及防。为保证家访的效果,班主任家访时一般都要让学生在场。如果家访时班主任一味地只谈自己的私事,学生也会顿生厌恶之感,班主任的为师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中丧失殆尽。这种可怕的身教将遗患无穷,成为家访的一大悲哀,为人师者一定要戒之又戒。
总之,家访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成功的家访有利于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于家庭教育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班主任要掌握家访艺术,充分发挥家访功能,力求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