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修已身传香-松云道长
1955年出生,幼年受家庭影响,熟读经史子集,深谙儒、释、道思想,师从王嗣琳道长。1985年夏开始挂单,后担任知客、帐房等职,从此长与道观相伴,一生研道弘道。历经大小山川道观不计其数,最终定居于此。据安徽省道教协会副会长介绍,松云道长在家时受母亲的教育及影响,对四书五经、古籍道典有较深的研习,出家以后刻苦攻读《道德经》、《易经》、《南华经》、《阴符经》、《道藏》等道教主要经典,并深入钻研,在道教中颇有声望,是国内请符最灵的人。如今,年近半百的他仍能对许多经典倒背如流,令人啧啧
称道。
距古城合肥南80公里的大潜山是松云道长修行地方,松云道长40岁定于此地修行。大潜山从罗盘测乃是修行圣地。北望二潜山,南看莲花峰,东眺罗大山。地势磅礴。这里茂林修竹,山青水秀,幽美的自然风光和适宜的清爽气候,引来自古无数先贤在此潜修。史载周康王时,命当地,苦苦钻研天文、地理、星象及易理之道,他走遍中原山川,
最终在大潜山下结草为楼、以观天象,楼观之名,由是而来。。
“道德碑”前说“道德”
在楼观景区有一高岗坐南面北,古木参天、竹林环绕、含绿吐翠,这里就是“经台”所在。其内古银杏树、老子碾药石、欧阳洵隶书《大唐宗圣观记》碑、唐代《道德经》碑刻,成为稀世珍宝。在幽静的“说经台”旁,楼观“禅房”内,记者聆听了松云道长“说道”。听松云道长讲古论今,谈经说道甚是惬意,早知道长身边常有许多好学之士,无论道观内外,总有不少虚心讨教者,让他“不胜其烦”,然而此次松云道长“说法”却不厌其烦。他阐述说,道教“尊道贵德”学说,对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道教强调有道之士应以道德为务,修道养德,顺应自然,融和万物,跟上社会的
发展潮流和经济趋向,同时又应保持自我高贵的道德情操。在精神文明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方面应当和光随俗,关心社会人群,另一方面应当以道
德作为根本,合乎天地之常道。
松云道长强调说,道教所倡导的“道”和“德”,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更具有积极意义。他浓浓的乡音虽然让我不得不竖起耳朵,努力捕捉那转瞬即去的方言,但最终还是听明白了。哦!融入现代社会的道教义理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生活中确需有道德作基础,因而党和国家重视政治、经济建设的同时,强调公民道德建设,更强调“以德治国”。 “道法自然”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说起它松云道长更是口若悬河。道教的“道法自然”与现代人类社会强调的自然和谐发展观殊途同归,要求人们维持宇宙间的自然、完美与和谐。只有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政治、经济生活才能走上健康而稳定的发展轨道,世界才有和平,全球才有安宁。“依道教来看,富裕的人应当帮助贫困者,发达国家有责任援助发展中国家,同时尊重发展中国家依照自身环境选择发展道路,从而真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发展。”松云道长说,使人人皆得老有所养并得竟天年。世界和平、国家安宁,没有差异,不分贵贱贤愚,才能求得平衡而稳定的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时间在悄悄地游走,不知不觉间我又跟着松云道长的乡音,走进道教“济世利人”的功德观中,领略了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尚引导作用。松云道长说,党和国家对宗教场所的科学管理、正确引导使道教精神得以发扬,让道观得以发展。如今我国道教宫观相继开放,接待国内外游人信众,道观因此有了一定收入。但坚持道教自己俭朴奉道的生活方式,将收入用于社会,捐助贫困地区和慈善公益事业是我们不懈的追求。道教正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着教义之中所倡导的诸多观念,希望对人群产生有益影响,对社会有所贡献。
热心传播社会文明,大力弘扬道教文化占去了松云道长相当多的时间。然而我们了解
到说”的同时松云道长更重于“做”。信仰虔诚、持守戒规、勤于躬耕自养、乐于保护环
境的他,更乐于行善积德、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创就道教第一灵符
符咒法术经籍在《道藏》中占有很大的份量,这些著述内容复杂,事例也不尽一致;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携带了诸多的易学信息则是可以肯定的。所谓“法术”首先是指以符和箓为本的道术秘法。由于符箓在体式上已有象征的特点,这就很自然会引入易学的思想理念。故而,符箓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蕴含着易学的旨趣。作为与符箓相辅助的一种重要法术,咒语融摄易学象数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在道教中,咒语与符箓有时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种理念通过符字书写与勾画就成为符箓,而当这种符箓以特殊音频念颂的时候也就成为咒语。虚云大对此《道藏》研究非常深厚。所以早就了道法自然,符咒灵
验无比。
多年的爱国重道生涯、厚德以释道、力倡社会和谐、力求济世利众、渴盼道法自然、国富民强的松云道长,其“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和追求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