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玉米须治病多

玉米须治病多

来源:华拓科技网
玉米须治病多 秋天,农民在收获玉米时,大多把玉米须扔掉,其实挺可惜的,殊不知它是治病良药。祖国医学认为,玉米须性味甘淡而平,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能,主治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和高血压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米须含大量钾、维生素K、谷固醇、豆固醇和一种挥发性生物碱。有利尿、降压、降血糖、止血、利胆等作用。故 以本品为主药所组成之验方甚多,治病也非常广泛,兹举例如下: 1、肝硬化:玉米须,东瓜子,赤小豆,煎汤。(此方我是在似食疗书上看的剂量没有记住) 2、高血压、头昏脑涨:玉米须50g,菊花10g,煎汤。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 3、眩晕:玉米须50g,煎汤代茶,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4、齿龈出血:玉米须50g,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0多分钟,1日内作数次饮完,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5、咳嗽:玉米须30g,陈皮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6、咯血:玉米须50g,冰糖50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7、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g,山栀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8、特发性水肿:即找不到病因的水肿。玉米须50g,大枣5枚,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可连饮服1个月。

9、黄疸(黄疸性肝炎):玉米须30g,茵陈蒿20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 10、胆囊炎:玉米须30g,茵陈蒿20g、蒲公英10g,煎汤。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11、糖尿病口渴、多饮、多尿:玉米须50g,新鲜蕹菜150g,以清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内服。

12、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g,黄精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g,车前子(各包)9g,甘草6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14、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g,水煎去渣代茶饮。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15、尿血:玉米须50g,白茅根18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

16、产后腹痛:玉米须50g,水浸20分钟,后水煎取汁。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服时可每次加入红糖20g。治妇女产后小腹挛痛,服后痛

止,且乳汁增多。(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6-9-15)

茵陈玉米须茶 茵陈玉米须茶

【出处】《食物中药与便方》

【组成】玉米须30克,茵陈、蒲公英各15克。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主治】①胆囊炎、胆石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红杏黄,脉弦滑,有时伴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神疲,纳差,厌油,肝区饱胀,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等。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O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按语】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司是胆囊炎、胆石症、传染性肝炎的共同病机。本方以玉米须、茵陈、蒲公英清热利湿,解毒利胆退黄。符合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方中玉米须甘平、无毒,含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苦味糖

甙、皂甙、生物碱。具有利胆、利尿、止血、降压的作用。茵陈为利湿退黄要药,蒲公英清热解毒,三药相合,相得益彰。因玉米须在方中用量独重,且具有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故原有低血压、低血糖的病人,应谨慎饮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