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总结
——师大附中小组
时光飞逝,在河北师大附属中学实习的六周很快就结束了。4月11日,附中实习组的我们满载着美好的回忆不舍地告别了附中。对于本次实习工作,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前期:预热准备阶段
按照学校对于2010级教育实习的实习要求,我们附中实习组从本学期入学初就开始着手准备工作。第一周,我们在本校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组内熟悉交流,选出小组负责人,在与实习学校领导协商后制定了本组的实习作息制度、纪律要求。第二周,我们实习组正式进驻附中,由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指导我们听课学习。
刚进入师大附中这个全新的环境,我们感到的不是陌生而是熟悉。我们这些实习生虽然已经离开高中校园将近3年,但高中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即将开始的实习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希望在这个充满奋斗的校园能够播撒我们的汗水。
我们化学组所在年级为高一年级,10个人分为4个小组跟随4个指导老师听课学习。适逢高一年级文理分班结束,但文理班仍开设有化学课,均为每周三节。实习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学习。我们在听完各自指导老师的课的基础上,也向其他老师学习,交叉听课。这样,针对同样的内容,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均可学习到至少两种授课方式,在对比中我们可以博众家之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方式。
实习开始步入正轨,正如完成了一个化学反应的预热准备阶段,即将进入更剧烈的反应周期。
中期:蒸馏提纯阶段
教育实习不仅仅是来听课、做笔记、帮助老师批改作业的,检验实习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授课。在实习的中期——第五周,实习学校为我们安排了1~2节课时的授课任务,并由指导老师打分点评,以此来检验实习老师的实习成果。
我们在前三周通过不断观摩老师们的新授课,对于上课最基本的教态、语言表达、课程内容设置等已经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但是让我们自己来设计一堂全新的课程,确实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挑战。为了能够把这仅有的几十分钟发挥到极致,实习老师们从正式讲课的前一周就开始着手准备。我们经历了“准备材料——汇总整理——设计课程思路——试讲”等步骤之后才让一堂课有了雏形。
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非常简单的一次课程编排,让我们实习生处理起来感觉“压力山大”。原来在学校学习教法时,虽然有过微格录课,但每个人只有5分钟的录课时间,大家都能很轻松地讲完。而面对40分钟的一堂课,准备多少内容来填充它成了我们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在试讲时发现,自己准备的内容要么讲完后多出几分钟,要么还剩下一段时间,很是尴尬。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这几个“新手”不断修改教案、调整顺序,最终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由于前期工作做的比较充分,所以在第五周正式授课的时候,我们组的每个实习老师都能灵活地安排所讲内容,顺利完成授课。
现在看来,实习学校对我们授课时间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把新授课安排到实习的中期,就像是一个化学反应最重要的蒸馏提纯阶段,经过前期的预热准备,条件具备后开始
反应,进而制得产物。同时不断地反应、不断地筛选出精华,为后面获得更优质的产物奠定基础。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优质的产物就是经过分析总结后的教学经验。
总之,这个阶段充实而富有成效,是实习收获最丰硕、我们自身能力提高最显著的阶段。
末期:重结晶
在上台讲课结束后,我们还有一周多的时间对这次实习进行回顾总结。针对授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发挥头脑风暴的正能量,让实习真正有所收获。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重结晶。
在实习期间,我们除了在教学技能上有所提高,对于班级的管理也有所熟识。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们普遍发现现在的学生与我们当年的不同。社会在进步,现在的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学生学习的心理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习需求更加纵向多层次化和横向多目标化。为此,我们小组部分成员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进行了调研,把此作为教育实习的调研内容写成了调研报告。其他小组成员则针对实习中自己发现的教学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实习结束了,但对于我们当中将要迈入教育领域的后生来说,这其中的收获还需要我们慢慢来咀嚼。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让我们2010级化院人继续向着目标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