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中学各科教学中都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历史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材料繁多、文字浩繁,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其必要。
一、 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为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学生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他们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只要有合理的调动和引导,培养其兴趣相对容易些,但应当是有目的的培养能力的兴趣。 1、言传身教,激励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时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比如,我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先问:战争为什么结束了?(学生回答美国参战了,退出了)又问:美国为什么放弃中立参战了?这个问题教材上没有具体材料,这就要靠学生平时的历史阅读材料的积累了。再问:为什么退出了战争?(学生答发生了)追问: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就会导引学生对后一课“十月”的关注。这样就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他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急于探知的强烈欲望。此时再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和其他历史史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用教材培养阅读兴趣,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利用图片教学,中国古代史的一幅图画: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现一艘南宋时建造的海船残骸。从这条船就能从中提炼大量信息:这条船身
长34.5米,宽9.9米,深2米,能造这么大的船,说明当时造船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船身上使用了用来加固的铁钉,至少可以看出当时的冶铁业的发达程度;而船体分隔为13个舱说明当时造船工艺已达到炉火纯真的地步;载重量在200吨以上,肯定吃水很深,不可能近海航行,说明当时海外贸易发达。图画表现与生动的知识内涵发掘,把学生的愉悦心情调动起来,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科知识,这种兴趣的培养就成了能力培养的平台。
二、 培养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创造性的阅读,唯其如此,才能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如我们学习完“秦王扫六合”这一目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让学生展开辩论。对于学生选择性的阅读,选择性的表达,即使不完整,老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培养,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2、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讨论。对此我设计了假如你是某一历史人物,你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你将怎么办的题型。例如: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怎样做出选择?请你谈一谈……;请你说一说……的问题类型比较新颖,学生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教材。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要细读、精读,反复阅读。现在有很多学生不愿去读,他们只喜欢听,但往往是听过就忘,最终还是没能掌握历史知识,甚至对历史产生不了兴趣。因而,我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历史。
第二、带着问题去读。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或阅读,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考。例如讲世界史时,有则材料: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
如果只是简单地阅读一遍材料,对理解教材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许多隐性知识也无法得到重视。所以,设计如下疑问: ①火药、罗盘针、印刷术何时传入欧洲? ②如何理解“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③“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什么? ④印刷术传入欧洲又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后基本上能按照课文准确地做出回答。接着,又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关的地方加注一些要点,这样化繁为简,学生非但课上便于理解,课下也便于复习了。与此同时,教师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之外,更需要学生主动去“享受阅读”,历史学科材料趣味性强,完全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