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来源:华拓科技网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案

【教学内容】

1、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了解“信天游”。

3、中国民歌的体裁类别:山歌与号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 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感受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思考一下。这些图片出自哪个地区。

生:略

师:就先来结合地理等知识了解一下陕北。作如下判断练习:

1)陕北的地形主要以黄土高原为主( )

2)延安位于陕西境内( )

3)陕北地区降水丰沛( )

4)陕北地区的特色民居是窑洞( )

5)黄梅戏是陕北的剧种( )

6)陕北人民喜欢腰鼓这种乐器( )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个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1、演唱者是谁?歌名是什么?

2、什么地方的歌曲?

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陕北民歌

师:听到哪些人物?联想到什么?

生:毛、红军,想到长征,红色根据地。

二、传授新课

1、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陕北民歌,那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陕北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

师: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

小调是指流行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

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请同学看一下课本的概念找出答案,什么是信天游?

生:朗读“信天游”的概念。

2、整体感受音乐。

师:《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不但是一首陕北民歌,它还是一首歌曲。很多歌曲都是陕北民歌,这和红色根据地陕西延安也有一定关系。带着问题听音乐,试着划分段落。从速度变化来划分段落。

(欣赏环节)

师:歌曲可以分几个部分?

生:3个部分

师:速度有什么变化?

生:慢、快、慢

3、分段欣赏。

1)前奏:抒情的音乐,展示了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光画卷主题。

2)第一部分:描绘了陕北人们迎接红军的热情、亲切场面。

3)第二部分:音乐的节奏,情绪热烈、欢快,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喜悦心情。

4)第三部分:再现抒情的主题部分,采用了合唱的形式,更加突出“毛领导工农红军”的思想主题。

5、分析陕北民歌风格特点:

一般不受曲调和节奏的粗犷奔放,大多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6、再次完整的欣赏。

7、学唱第二部分,号子。

师:唱一句,电子琴伴奏。

生:唱一句。

师:领唱(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门)

生:齐唱(哎咳哎咳哟、哎咳哎咳哟、咿儿呀来吧哟)

三、拓展延伸:

师:老师有个想法,我们大家尝试填词,按原曲的结构,内容要健康的。劳动号子歌

曲的传统演唱形式一般为“一呼众应”。比如我举例“八年二班,哎咳哎咳哟,王春雨呀,哎咳哎咳哟,品学兼优人人夸,咿儿呀儿哟”

生:自己编写(老师巡视,找到优秀的作品)

师:我看到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我来唱领的部分,同学们一起 唱合的部分。

师:唱(内容不定)

生:唱(哎咳哎咳哟、哎咳哎咳哟、咿儿呀来吧哟)

师:要唱出音乐劳动号子的风格

师:唱(学生学习,真辛苦,一堆作业真犯愁。认真学来,认真做,考试一定没问题。)

生:唱(哎咳哎咳哟、哎咳哎咳哟、咿儿呀来吧哟)

师:下面我们欣赏一首陕北民歌劳动号子改编的歌曲《军民大生产》。

师:陕北尽管土地贫瘠但是却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比如陕西西安在历史上曾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那里建都。历史名人的名人更是不胜枚举,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嬴政---秦始皇。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当代的音乐大家赵季平。

赵季平出身陕北,作曲风格也是采用了大量的陕北民歌元素和秦腔元素。

总结本课

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歌曲,它在广泛流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民歌反应的内容与人民生活及地方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形式简明朴实,曲调短小生动,易唱易记。 人们在民歌的口头传唱中加入了当地的方言、语音语调,这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内容,让民歌传唱得更广,更多姿多彩!多听民歌、多唱民歌,去探索、发现和保护色彩斑斓的世界民族音乐瑰宝,通过民歌来继承传统文化,表达出我们的爱国热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6.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