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4卷第22期Vol.4, No.22, 2019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107
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探讨
席 娟
(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护理对策在母乳喂养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的15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以母乳喂养为基础增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结果 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96.13%,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为93.59%,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妇实行包括体位指导、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在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其母乳喂养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剖宫产;母乳喂养;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2.107.02母乳是新生儿纯天然食品,内含有新生儿健康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母亲哺乳是增进母婴感情、促进婴儿身心发育的重要途径,其中产后早泌乳和多泌乳是保障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但是,对于剖腹产产妇因术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母乳喂养率较低[1]。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本文将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分析护理对策在母乳喂养中的重要作用。
属的恐惧及忧虑。(2)健康宣教。帮助产妇了解母乳喂养对新生儿健康发育的重要意义,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决心。(3)体位指导。护理人员在产妇产后哺乳过程中进行指导,如术后1天,产妇可取坐位,环抱式哺乳新生儿,减轻腹部切口受压疼痛。若产妇在哺乳期存在切口剧烈疼痛,可适当应用镇痛药予以缓解。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乳汁排空方法,避免腺体细胞受剩余乳汁压迫,进而对乳汁分泌造成影响。(4)饮食指导。产妇产后第一次进食应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产后3天内建议以米粥、软饭、蛋汤等为主食,避免食入过多油腻食物,产后3天则可在饮食中逐渐加入鸡蛋、汤类等蛋白质食物,促进乳汁分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10月-12月期间剖宫产的15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30.63±4.75)岁;孕周36-41+3周,平均(39.18±1.37)周;初产妇47例,经产妇109例。将这156例产妇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3 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则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护理,主要内容如下:
(1)心理护理。与产妇及其家属进行良性沟通,向其讲解剖宫产知识、围术期用药及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消除产妇及其家
2 结 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96.13%,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为93.59%,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比较 例(%)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P
例数7878
人工喂养
12
人工喂养+纯母乳
23
纯母乳喂养
7573
母乳喂养率(%)
96.13%93.59%<0.05
3 讨 论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最佳喂养方式,营养均衡,易消化吸收,可有效促进新生儿体质的增强。已有的研究数据显示[2],母乳能够满足6个月内婴儿健康成长所需的一切营养,促进子宫收缩和产后恢复,并使得母婴之间的感情更为亲密。因此,提高母乳喂养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泌乳机制显示[3],产后72小时是建立泌乳时期及泌乳量从少到多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的有效干预能够大大提高母乳喂养率。
但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多种因素会影响产妇的母乳喂养率[4-5]。首先,产妇会由于术后切口疼痛而授乳不积极;其次,由于受到术后导尿管、输液管等的影响而活动不便,造成其哺乳意愿的下降;第三是术前及术后的饮食造成产妇无法
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导致乳汁分泌不足;甚至部分产妇还存在姿势不当,导致婴儿无法顺利吮吸,引起乳头皲裂疼痛,从而拒绝哺乳。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选择在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的15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96.13%,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为93.59%,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护理中,对剖宫产妇实行包括体位指导、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其母乳喂养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下转110页)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110
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22期Vol.4, No.22, 2019
外骨折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7):1197-1198.
[4] 孔秋焕,刘玉珊,楼数慧,等.肿瘤内科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分
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39-40.
[5] 郭欣颖,赵艳伟,王绯,等.内科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J].护理
研究,2016,30(17):2132-2135.
本文编辑:付常荣
(上接105页)
参考文献
[1] 魏永丽.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实施效果研究[J].中
国医药指南,2018,16(20):278-279.
[2] 田维,田细维.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实施效果观察
[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6):781-782.
[3] 张防.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内蒙
古医学杂志,2017,49(12):1521-1522.
[4] 余碧仪.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优质护理实施效果分析[J].深圳
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7):181-182.
本文编辑:付常荣
(上接106页)
用[5]。采用超声技术测量对静脉直径的粗细进行测量,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需要什么型号的置留针,结合超声引导下MST植入PICC技术,更容易完成此项工作[6]。而常规的测量是根据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血管进行判断,选取置留针,与超声测量组相比,常规测量的穿刺成功率较低。相关文献记载,实施超声法测量法对静脉直径进行测量,能够确保在超声引导下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具有精准、快速、安全、首次穿刺成功率高等。同时选择静脉直径≥0.2cm的血管相对于<0.1的血管,更容易匹配到大小合适的留置针,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因此在外周静脉状况差的急危重症患者中应用存在很大的优势。为了验证其优势,本次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在我院静疗组接受会诊的静脉穿刺困难使用超声引导下留置针穿刺患者50例,,分别对患者进行常规测量和超声测量,对两组的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再一次验证了超声测量的优势。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置入静脉留置针时采用超声测量外周静脉直径能够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蒋玲芳,邓燕.超声引导下静脉留置针穿刺在水肿患者中的应用研
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12):125-126.
[2] 赵婷,张姝.静脉治疗中外周静脉留置针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J].
当代医学,2016,22(6):122-124.
[3] 孟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母
婴世界,2016(15):7-7.
[4] 刘学英.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
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4):485-487.
[5] 于晓杰,周鹤丽.研究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
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218.
[6] Yang Yu changed. Clinical value and effect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of peripheral vein in tumor nursing [J]. Chinese Health Nutrition, 2016, 26 (5): 106-107.
表2 静脉直径与首次穿刺成功率的相关性(n)
组别<0.10.1-0.190.2-0.290.3-0.39>0.4
例数341161
首次穿刺置管成功例数
111061
本文编辑:付常荣
(上接107页)
参考文献
[1] 朱玉兰. 影响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4,10(4):480-482
[2] 李馨,林小凤,胡敏.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
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吉林医学,2014,35(34):7695-7696[3] 郭素青,周金凤. 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探
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7):191-192[4] 谢巧双,林碧芳. 剖宫产术后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效
果[J]. 临床合理用药,2017,10(4):142-143
[5] 段崇石. 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对其母乳喂养质量
的影响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7):93-95
本文编辑:付常荣
(上接108页)
态的患者多会出现寒战、躯体蜷缩情况,严重影响降温有效性;最后操作问题,部分护理人员未掌握冰毯操作的正确方法,使用时没有在冰毯上铺床单,也没有平整的铺在患者身上,存在水管位置接驳错误、水位过高没有及时调节等问题,所以降温效果严重受干扰[1]。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时,护理人员需要在掌握影响降温成效的因素之下,对于以往采用的护理方法加以改进,规范化的应用冰毯来对患者身体进行降温,并且从体征
监测护理、皮肤以及心理护理三方面给予患者高质量且全面的护理,便可以从多方面的护理工作出发, 合理的减少不良因素对于疾病预后效果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李丽,彭春梅.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护理体会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6):284+288.
本文编辑:付常荣